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研究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实际价值。方法 以本院2018年8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应用有创颅压监测技术配合临床治疗。应用GO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3.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可动态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情况,便于临床医师及时把握治疗时机,预防患者颅内高压,提升预后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效果;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034-01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致残率、致死率都比较高的一种疾病,患者常有比较明显的脑实质的挫伤、血肿或者颅内水肿,造成患者的意识障碍,昏迷程度比较深。为提高临床治疗率,需要结合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多种方式,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清除患者颅内的血肿和挫伤的脑组织;非手术治疗包括脱水药物治疗,颅内压监测,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其中利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和有效控制患者颅内压增高,对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作用明显。本次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测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8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在16~65之间,平均(46.32±1.32)岁,包括男性25例,女性13例;对照组年龄在16~65之间,平均年龄(45.68±1.36)岁,包括男性26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程度、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以及CT影像学资料,对患者的ICP进行评估,同时配合实施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治疗等常规措施。观察组,在患者脑室、脑组织或硬膜下安置颅内压监测传感器,联合监护仪动态测定患者的颅内压,连续监测5~7d。[1]监测期间随时观察颅压变化值,配合实施亚低温治疗,促醒治疗,颅脑手术等一系列治疗措施,确保患者颅内压稳定,保持意识清晰。
1.3观察与评定
采用道格拉斯预后评分表(GOS)评定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分为恢复正常、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治后死亡几个主要指标,其中正常和轻残为预后良好,植物生存、重残及死亡为预后不良。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GOS评分结果我们发现,观察组的预后效果较好,其良好率高达63.16%,不良率为(39.47%),相比对照组的42.10%和57.89%效果好很多,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外科创伤,其致病因素是由于外力作用的不同而存在多样性,该损伤既可以单处存在,也可以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患者多见意识功能障碍等。重型颅脑损伤,一般包括头皮、颅骨等原发性损伤,以及脑水肿、脑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继发性损伤,临床上患者常见严重意识障碍,重度昏迷、呕吐等,并且还有可能会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2]目前临床手术治疗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患者颅内压增高,手术风险较大,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证实,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期间,配合实施有创颅内压连续监测,可以确保临床医师随时掌握患者的颅内压动态变化情况,可以帮助医师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38例患者经采用有创颅内压连续监测治疗后,其预后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表明该治疗措施切实有效。
综上而言,需要重视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正确施治,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尤其要注意在患者颅脑手术期配合有创颅内压监测手段,保证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处于安全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志国.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价值及可行性分析[J].醫学食疗与健康,2021(3):138-139
[2]韦浩,廖久山,何祥中,张帆.重型颅脑损伤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2):129-130
1.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518109 2.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518109 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 518036
关键词: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重型颅脑损伤;预后效果;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5-034-01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致残率、致死率都比较高的一种疾病,患者常有比较明显的脑实质的挫伤、血肿或者颅内水肿,造成患者的意识障碍,昏迷程度比较深。为提高临床治疗率,需要结合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多种方式,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清除患者颅内的血肿和挫伤的脑组织;非手术治疗包括脱水药物治疗,颅内压监测,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其中利用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和有效控制患者颅内压增高,对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作用明显。本次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实施有创颅内压监测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8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在16~65之间,平均(46.32±1.32)岁,包括男性25例,女性13例;对照组年龄在16~65之间,平均年龄(45.68±1.36)岁,包括男性26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病情程度、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以及CT影像学资料,对患者的ICP进行评估,同时配合实施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治疗等常规措施。观察组,在患者脑室、脑组织或硬膜下安置颅内压监测传感器,联合监护仪动态测定患者的颅内压,连续监测5~7d。[1]监测期间随时观察颅压变化值,配合实施亚低温治疗,促醒治疗,颅脑手术等一系列治疗措施,确保患者颅内压稳定,保持意识清晰。
1.3观察与评定
采用道格拉斯预后评分表(GOS)评定两组患者的预后效果,分为恢复正常、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治后死亡几个主要指标,其中正常和轻残为预后良好,植物生存、重残及死亡为预后不良。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GOS评分结果我们发现,观察组的预后效果较好,其良好率高达63.16%,不良率为(39.47%),相比对照组的42.10%和57.89%效果好很多,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外科创伤,其致病因素是由于外力作用的不同而存在多样性,该损伤既可以单处存在,也可以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患者多见意识功能障碍等。重型颅脑损伤,一般包括头皮、颅骨等原发性损伤,以及脑水肿、脑出血、硬膜下出血等继发性损伤,临床上患者常见严重意识障碍,重度昏迷、呕吐等,并且还有可能会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2]目前临床手术治疗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患者颅内压增高,手术风险较大,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证实,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期间,配合实施有创颅内压连续监测,可以确保临床医师随时掌握患者的颅内压动态变化情况,可以帮助医师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38例患者经采用有创颅内压连续监测治疗后,其预后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治疗方案的对照组,表明该治疗措施切实有效。
综上而言,需要重视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正确施治,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尤其要注意在患者颅脑手术期配合有创颅内压监测手段,保证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处于安全范围。
参考文献
[1]王志国.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中的价值及可行性分析[J].醫学食疗与健康,2021(3):138-139
[2]韦浩,廖久山,何祥中,张帆.重型颅脑损伤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2):129-130
1.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518109 2.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518109 3.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外科 51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