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来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重要.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多种数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探究性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下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激发兴趣的同时,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依托课堂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更全面地提高。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学如何判断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一问题时,我运用计算机进行课件演示,创设一种真实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
二、创设情感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句话让我陷入思考,不断获得新的感悟。人的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数学课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南朝宋齐年间数学家祖充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宋朝数学家杨辉提到的被后人称之为“杨辉三角”的数学理论,比欧洲早了393年;西汉《周髀算经》提出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学生的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为了保证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需要把握问题情境的分类方式。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夫指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式有:(1)使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2)利用学生完成实践式作业来产生问题情境;(3)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4)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由此引起的问题情境;(5)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等等。总之,只要教师全面把握探究教学的目的,找准探究式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就能创设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有效地加强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从而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想象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实质性问题,以寻找多种解答的方案或方法
五、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原因,寻找治“错”良方,以弥补学生在知识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例如:学生常常想当然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教师在黑板上很难表示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想象。所以教师可以应用《几何画板》设计创作相应的课件,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纠错。
六、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几何画王》、《几何专家》、《数学实验室》、《MathCAD》Excel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例如,在上“棱柱和异面直线”课时,我们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实验情景、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数学定理的证明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精彩的、匠心独具的设计都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如果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案的时候都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新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更高、更浓,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关键词】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多种数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探究性思维,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下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激发兴趣的同时,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依托课堂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更全面地提高。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例如:在教学如何判断空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一问题时,我运用计算机进行课件演示,创设一种真实情境,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
二、创设情感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句话让我陷入思考,不断获得新的感悟。人的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的,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数学课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南朝宋齐年间数学家祖充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宋朝数学家杨辉提到的被后人称之为“杨辉三角”的数学理论,比欧洲早了393年;西汉《周髀算经》提出的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学生的教学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为了保证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需要把握问题情境的分类方式。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夫指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式有:(1)使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2)利用学生完成实践式作业来产生问题情境;(3)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4)激发学生比较和对照事实现象,由此引起的问题情境;(5)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等等。总之,只要教师全面把握探究教学的目的,找准探究式思维训练与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就能创设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有效地加强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从而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四、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想象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实质性问题,以寻找多种解答的方案或方法
五、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原因,寻找治“错”良方,以弥补学生在知识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例如:学生常常想当然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教师在黑板上很难表示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想象。所以教师可以应用《几何画板》设计创作相应的课件,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纠错。
六、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甚至去探索一些数学本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加强在“用数学”方面的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多媒体电脑和诸如《几何画板》、《几何画王》、《几何专家》、《数学实验室》、《MathCAD》Excel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例如,在上“棱柱和异面直线”课时,我们指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尤其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实验情景、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数学定理的证明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精彩的、匠心独具的设计都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如果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案的时候都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新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更高、更浓,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