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早读课的教学实践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y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又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朗读的训练尤为重要。尽管人们已知道朗读的重要,可我认为有一些人过于狭隘地误解了“朗读”,认为就是让学生大声地熟练地把课文读出来就行,因此,在农村中学的早读课上,一些语文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大声地朗读课文,而老师只是维持纪律罢了,这样做听起来是顺耳了,看起来是热闹了,可长期这样下去,学生朗读能力实质上是得不到提高的。
  中学语文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如何在高起点上找准切入口,完成早读课朗读教学的任务,提升朗读教学的效果。显得更为迫切,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
  
  文章没有主题就会黯然失神;有了主题才能神采流动。朗读时必须传达文意,突出主题,否则朗读只是无的放矢,有声语言就会虚浮飘忽,甚至变成没有中心的随意性“念读”。只有理解是了主题,理解了思想内容,文字作品才可能化入朗读读者的内心,才有可能变为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
  朗读教学中为形之于声准备好的有机性依据,就是切实理解课文主题,研究其精辟见解,发掘其深邃的蕴意;且要深入揣摩、反复理解,增加传人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认真领会、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然后诉诸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它必能引导学生走向文学作品的深处,听到“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盲外的涵义,从而沟通作者、朗读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朗读中品出人生的道理,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愿望,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朗读的目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声语言的传递成为陶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宝贵财富。至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了质的飞跃,朗读也已读出“味”来,达封第一境界——感受意蕴美。
  
  二、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
  
  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控制操纵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情感,也是一种审美的动力,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学生)和客体(教材)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形成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
  不管朗读什么作品,都要把自己的思维、心理活引向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作品丰富的色彩、恰切的分量。生发不可抗拒的感染力;才能使自己的诸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才能使与学生的交流,负载在有声语言中,实现由己达人的意图。
  引发情感的桥梁是想象。想象是朗读的心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使学生集中注意,造成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朗读时必须努力发挥正确而合乎情理的想象,让眼前呈现一幅幅客观而真实的生活图景、此图景又应与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生活场景一致,使自己的审美情感与教材中审美特征相符,再凭借有声语言将某种性质的心理能量输入某一心灵,或从某一心灵中导泄出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学生情绪。
  我教鲁彦的《听海》时,用舒缓、愉悦的柔声来朗读“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把学生带进这样一种境界中;伴着明月、踩着沙滩,徜徉海边,欣赏到鲜屡活现的静谧的月下海景。伴随着朗读。学生沉浸在柔柔的氛围中,情感与声音的情操已引起学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情感美。
  
  三、剖析语言.臻于艺术美
  
  朗读的定义决定朗读者的心理活动的终结势必落在有声语言的把握上,这个落点启示我们有必要剖析一段文字语言。语言是情绪和心理的载体。让我们从文字语言的心理人手,循着朗读美学的轨迹,展现色彩斑斓的艺术美。
  与朗读关系密切的文字语言的心理特征是“情境性”。优秀作家对语言的应用也就是语言主体在具体情境中的创造。每一上字本无所谓高下优劣,应用得当。平淡无奇的字也会变得光彩四溢境界全出。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写北京夏天的炎热:“马路上一点水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光……处处烫手。处处憋闷……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字面非常普通,但给人强烈的感受。因为短短几句话已把盛夏给予人的内心视觉、角觉、听觉都充分呈现出来。缘于作家体验的真切,这体验丰盈了他的心理表象;缘于作家脑海中激烈活动的情绪,这心理活动就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情境性”。我在引导学生读这段文字时,先让学生回忆盛夏酷暑的难受经历,然后用低沉的语调、故意拖沓的节奏作范读,并要求学生互相对读,体昧这段文字的魅力,感悟老舍这样写的深意。这样朗读,学生的思绪波动、语调转换都顺应语言的“情境性”,课文的艺术美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凸现。
  要使朗读在艺术美的境界上臻于娴熟,还必须常常关注文学语言的“音乐性”。从心理学看,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演算情绪活动。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情感的高低迂回,便形成节奏。从美学看,音乐性的因索不只是押韵合辙,而是一种无声旋律,它融和着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我仔细分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语言,发现它语流清晰,结构整齐,多次对偶,整散结合,长短相间,读起往复的和谐美。为了在朗读时充分发掘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我引导学生画节奏,定停顿,注意间歇时间和音量高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用审美的观点剖析语言,指导学生成功地朗读并获得美的享受,必须遵循朗读的心理活动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段整篇的全局性失误。让我们真正重视朗读,重视朗读中的美学追求,掌握好朗读中心理活动规律,使朗读有助于“导”,并与“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教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多元性,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体体验固然重要。但是,面对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偏激的认识。教师是否可以置若罔闻?教师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始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淡化。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误读、断章取义、偏激、偏颇的认识都要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巧于点拨。下面
期刊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一种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苦思冥想;只有对一个问题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力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有句名言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
期刊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注重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乐器学习开始走进更多的家庭,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渲染及促进了整个社会给孩子们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同时也引起我们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一定思考。而在中国乐器中,扬琴是一件颇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它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改革开放后,扬琴从乐器改革、演奏技法、曲且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均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扬琴也和其它乐器一样悄然
期刊
随着教师对课程内涵的深入解读和创新实践。课堂所普遍呈现的疑探结合特别是由学生自主“质疑”这一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相当准确的承载起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公民、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基本能力的课标要义,使课堂涌动出前所未见的价值、品质、智慧和魅力而显得锐利、灵动、大气和深邃。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自觉并极力“渲染~质疑”教学环节,不仅是视其为一堂好课的重要元素,也不仅仅是想张扬个性与特色,而最实惠
期刊
“速写”,意谓在较短的时间内,用简练、概括的表现手法,捕捉对象的主要视觉特征与内在精神的一种绘画形式。速写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造型艺术中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近年来的美术高考中,人物速写是绝大多数美术院校(系)的必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愈发突显。针对近年来美术专业考试,就人物速写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高考人物速写的时间在30~40分钟之间,考生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简练
期刊
【摘要】上好小学阅读指导课,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在意境中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激励学生在读后谈出自己所感所想,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为学生的个
期刊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一。可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的“真”和渗透思想情感教育的“善”统一起来,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并坚持把对
期刊
朱自清先生是高明的散文大家,《春》一文已是万口传颂。他善于熔铸前人的诗意来人文,并且发扬光大,成为自家特色的东西,“偷”之无痕,却又得“神”,故为之“神偷”。且看他《春》的开头与宋祁的《玉楼春》的上半片多么“神似”。  宋祁《玉楼春》上半片:“东城渐觉风光好,毅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渐”字,展示出诗人多次光临东城,每次的微小变化都人眼人心的情景,也展示出了一种急切的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念,激起语文学习兴趣,时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关键词】信念;兴趣;激趣;创新;体验成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时刻都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的好、记得牢。经过自己多年的探究和经验,我
期刊
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重点是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科学目标和指导要点: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形成幼儿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如下探讨:    一、激发兴趣,运用各种形式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根据需要,我采用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