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不是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i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成功花朵的快乐种子》中说:那些在生活中有感恩之心的人,对幸福的感受力和满意度要高出很多。
  在感恩这个问题上,家长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种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倾尽全力满足孩子的需要,有的甚至对孩子说:你什么都不用干,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孩子长大后,从来不知道关爱父母、关爱他人,有的甚至一直向父母索取。父母觉得非常委屈:“我们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到头来孩子却这样对我们,真没良心!”还有更狠的,孩子会因为一部苹果手机,向父母动刀子。
  这些孩子固然有问题,但究其根源,依然在父母那里。
  孩子生下来很弱小,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看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和他人是怎样的关系,而最先教会他们这些的只有父母。如果父母只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会想当然地误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的存在,都是为了自己。若有这样的认知,感恩的心就不知在何方了。
  第二种是一切以家长为中心,养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孝顺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时时处处让孩子感到愧疚,欠父母的,这不是爱,是控制。记得在一次亲子活动中,谈到自己的爱好,一个正在上三年级的男孩儿,兴高采烈地分享了自己喜欢游泳。话音未落,在座的妈妈就高高地举起了打着石膏的手臂,当着大家的面,大声说:“儿子啊,别忘了,妈妈的手就是为了陪你游泳摔断的!”刚才还兴致勃勃的男孩儿,好像犯了大错儿,人一下子就蔫儿了,脸上满是羞愧、内疚和沮丧,头一低下,就再没有抬起来。而就在活动开始时,谈到对儿子的希望,这位母亲说的是:希望儿子自信大胆一些,上课积极发言。
  一次在公交车上,无意中还听过这样一段母女对话。坐着的母亲对站在身旁的女儿说:“看看我,白头发都有了,皱纹也多了,一天忙到晚,都快累死了,还不都是因为你。”一旁站立的像在上中学的女儿说:“既然这么糟糕,你生我干嘛,又没经过我同意。”母亲说:“等我老了,你好孝敬我呀。”女儿咧了咧嘴。
  其实,前一位母亲在泳池摔断手臂,主要是因为自己不小心,并不是陪孩子游泳的必然结果,后一位母亲的白发和皱纹,是人体衰老的自然表现,无论生不生儿女都一样会出现,可她们一句话就把自己摆在了债主的地位,她们的儿女却成了无辜的欠债人。债权关系中,只有责任和义务,没有爱。羞愧、内疚和自责也不会有爱产生,有的只是讨好、压抑、怨恨和对抗。而感恩是一种由心而发的善良与爱。
  孩子的感恩之心,应该从小培养,这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父母自己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我们善待环境,感恩社会,我们对长辈、亲友及他人的友善、珍惜和感恩,是对孩子心灵最好的滋养和引领。潜移默化中,孩子就会习得这种发自内心的良善,并将之回报父母,回报亲友,回报社会,孩子的感恩自然天成。如果我们为某个理由拿一张臭脸面对世界,如果我们遇事先想自己,对父母缺少关爱,如果我们对他人总是非议多多,不停地怨天尤人,孩子就很难习得发自内心的良善。
  我们一定要记得,不要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总是给孩子特殊待遇。分水果时,不要让孩子先挑先捡,而应先给孩子的长辈。一家人上街购物,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可以在出门之前告诉孩子:“我们先去买爸爸需要的毛衣,然后给你买皮球。”你甚至可以请孩子帮爸爸挑选毛衣。
  经常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告诉孩子,不仅能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也教给孩子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引导孩子学会付出爱,就要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父母的真实表达,能够达成所愿。比如给孩子好吃的东西时,与其说“我们都不想吃,这是专门给你买的”,不如说“妈妈也很想吃,咱们一起分享吧”;你刚下班回到家,一身疲惫,孩子偏要缠着你讲故事,与其压抑着满心的不快,潦潦草草地应付差事儿,还不如和孩子拥抱之后,看着孩子的眼睛,很真诚地说:“我上了一天班儿,现在很累,我需要休息一下,咱们再开开心心地讲故事吧。” 而那位摔断手臂的母亲,只要在私下告诉儿子“我当时感觉真疼呀,现在也行动很不方便。不过这不是你的错,只因为我自己没想到游泳池的地那么滑”就足够让孩子领会到母亲的痛苦和善意了。若母亲以讨债的心态和怪罪的方式,不分场合地反复提起,只会适得其反。如果公交车上的那位母亲这样告诉女儿:“一天忙到晚,我真的很累。最近发现了白头发,脸上皱纹也多了。不过看着你一天天长大,我真是从心里高兴!”女儿定会对母亲心生感激。说法不同,效果也不同。话怎么说,的确不仅是一个言辞问题,很多时候,一个人怎么想比TA怎么说更重要。所以,父母的成长,才要从改变想法、改变心态开始。
  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要帮助和启发孩子去觉察、发现他人的善意。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读读绘本里那些知恩图报的故事。经常启发孩子解读邻居、朋友、同学的善意与付出。经常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和孩子一起,感谢花红苗绿,感谢丰收,感谢春秋和冬夏,感谢大自然的所有馈赠。
  这样成长的孩子,心会变得柔软,人生的格局也会很大,想不让TA懂得感恩都难。
其他文献
快来秀亲子照:  我们希望您能在“最家长”杂志上秀出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的照片,可以在家,可以在公园,可以在高原,可以在路上……只要你们在一起。  我们想做的是,让关心孩子的您告诉更多的老爸,回家来。  赶紧发图联系我吧,304332187@qq.com,别忘留下您的手机号。  只需发图,文字部分我们来整理,简单吧?  “这是什么呀?大灰狼为什么要吃羊呀?小鱼它在说什么呀?”孩子天天追你屁股后面这么发
期刊
孩子在家学习时,一旦想学习,就能迅速进入状态,任何工具都是现成的,随手就能拿到,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有些父母没有这样的意识,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环境。  我有一个朋友,他总是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不够努力,精力不集中,在家不爱学习,缺乏学习动力,容易钻牛角尖,还容易生病。可巧有一天到他家去,顺便看了看他家女儿的房间,房间里干净整洁,没有一本课外读物。  没有书怎么可能
期刊
专家支持∷杨明磊(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台湾有些民办学校专门招收富二代或官二代家庭的孩子。这些家庭也特别喜欢把孩子送到这些特定的学校。学校很有意思的地方是,虽然只招收官二代、富二代家庭的小孩,可是有几个重要的规定。  第一个规定是:家长不准送孩子到学校。如果要送孩子,必须离学校两个路口就把孩子放下来,让孩子自己走进校园。不然就是学校出校车到家里去接,尽量避免孩子在财富、
期刊
专家解答∷王玉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问:我家宝宝三个月大,一直是母乳喂养,长得挺好,但最近发现他总是吃完奶玩一会就开始吃手,吃着吃着就睡着了。这样好吗?是不是不该这么惯着他啊?  答:有一种“天经地义之事”,叫一岁以内的宝宝吃手。吃手会让宝宝感到很舒服,有很大的满足感,所以宝宝会吃着吃着就睡着了。一般宝宝出生两个月左右开始吃手,这说明宝宝心理行为发育正常,手眼协调能力不错
期刊
连让孩子喝口水这种小事,都要费尽心机去设计游戏,养孩子岂不是太麻烦了?  每次喝水、吃饭都做游戏肯定不现实,我也是偶尔为之。不过当孩子在某个阶段,就某件生活小事与大人对抗的时候,游戏往往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游戏之所以能化解对抗,是因为它让孩子感到自己掌握了控制权。  争夺控制权,是孩子与我们对抗的根本原因。孩子跟我们闹别扭,并不是因为不想喝水,而是因为“你叫我喝,那我偏不喝”。这种“较劲”的现象,在
期刊
“最家长”整5岁啦!“最家长”的铁杆粉丝们,也跟着“最家长”走过了5年的育儿路。“最家长”们的孩子长成了啥样?  刘笑(笑笑) 7岁 淄博淄川区  爱好:舞蹈、绘画、读书、讲故事  最大特点:爱瞎琢磨事  晚上陪笑笑读诗词,读到《明日歌》,笑笑突然问:无数次是很多很多次还是没有一次?被告知是“很多很多次”后,笑笑歪着脑袋想了想说:明天就像无数次!啥意思?笑笑一本正经地解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期刊
手捏小玩偶,  让心里的两个“小孩”打打架  女儿喜欢用太空泥捏各种小玩偶。嘿,这不正是演戏的小道具嘛!女儿摆弄这些小玩偶,当上了导演。  有天,女儿拉着我和她一起演《长发公主和尖头妹妹》,还让我演“倒霉”的尖头妹妹:坐着长发公主的“辫子车”去上学,“噌”地跳下车,“砰”一声撞到了门框上。上课不认真听讲,下了课人家都出去玩,尖头妹妹却被罚在教室里写生字、做数学题。放学回家,长发公主先写作业,尖头妹
期刊
让一个新生父亲挥泪斩掉自己的爱好、压抑住觉得孩子麻烦的心声,悲痛地投身到育儿大业里来,其实不算解决问题,只是压制问题。  让一个新生父亲兴高采烈、义无反顾地主动变身奶爸,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不是心理学的大牛,只能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实践心得。  我的办法是,尽量让自己变得“中二”一点。  所谓“中二”的定义,众说纷纭。就我个人的理解,是随时随地脱离现实陷入幻想。比如说面对徐徐开启的电梯,伸出手
期刊
11月了,本月及上两个月,编辑部接到最多的读者来电,是关于“入园”的事。  我是深有体会的,9月份,女儿终于以3岁7个月的“高龄”入园了。现在的幼儿园真是进步挺大,女儿的幼儿园,会让家长跟着孩子“试读”一个星期。孩子们都很嗨皮,尤其是快4岁的的女儿,多么渴望和小朋友社交,在幼儿园又打滑梯又追逐嬉戏,晚上做梦都在嘿嘿笑。更夸张的是,放学时老师往外撵她,她死死掰住门框哭着不肯走。保安大叔弹着帽子上的灰
期刊
你在心里感谢过孩子么?感谢他们生命的神奇和给你带来的惊喜。如果你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那孩子也认为你的养育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被邀请参加过一个救助仪式,参加到一半就离席了。他们让被救助的孩子们和救助人合影,并拍下被捐赠时的画面,孩子们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搬来扭去,别别扭扭。我没有办法忍受孩子们的自尊被这样随意践踏。第二天,他们还在网站上公布了这些照片,以及孩子们的姓名和被救助的金额。  参加过那个救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