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高中物理时易产生的几个“认识误区”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77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任教高中物理多年,一直倾心把这项工作做好。开始几年,精力集中在研究如何“教”上,跟同行们学,跟刊物上学,使自己“教”的水平确有了一定提高。但是回首审视一下几轮教学的历程,发现出一种现象: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总易产生认识误区。尽管每次教到此处都十分谨慎,仍要花很大气力纠偏纠错,才能把学生从误区中“解救”出来。一次次重现,一次次纠结,一次次鞭策,迫使自己不得不从学生“学”的层面,去了解、分析和研究形成误区的原因,促进自身在教学反思中优化教学策略,尽力避免或减少学生产生认识误区的可能,以提高教学效率。
  现梳理出教学中常遇到的学生几个典型的认识误区,以“微型”案例形式跟同仁们交流。
  1 学生的认识误区及成因分析和应对策略
  误区之一 惯性大小与速度有关,速度大惯性大,速度小惯性小。
  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系,理由是汽车速度越大刹车滑行距离越大,越难停下来,说明物体速度大惯性大,速度小惯性小。
  成因 学生对惯性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可能是我们在教这一知识时,教学思路不够规范,缺失了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致使学生没有注意到惯性是物体的内在属性,应只决定于物体本身的因素,无意中把尚未学到的物体的“运动量”即“动量”当成了惯性。
  对策 规范教学思路,从强调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入手,科学建构概念。“惯”,汉语词典解释:习以为常,积久成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惰性”,静物难动,动物难静。它是隐藏在物体内部的一种属性,在外界迫使改变运动状态时显现出来,其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要比较两物体惯性的大与小,可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先保证两物体外部条件相同,即两物初始运动状态(初速度)相同、受阻力相同,然后比较两物体看谁先停下来。先停下的物体意味着易改变运动状态,则惯性小;后停下的物体意味着难改变运动状态,则惯性大。更一般地,可让两物体的速度变化及引起这一变化的合外力相同,比较两物变化的时间,时间短的惯性小,时间长的惯性大。最后再比较物体惯性大小与其质量大小的关系,从而发现物体惯性可借用物体的“质量”来量度,与“速度”无关。
  误区之二 发射速度等于运行速度,运行速度就是宇宙速度
  现象 在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时,学生总是把发射速度、运行速度和宇宙速度混为一谈。
  成因 跟学生交谈得知,产生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是来自于知识间的负迁移。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正好等于地表卫星的运行速度,又等于第一宇宙速度,使得学生对发射速度、运行速度和宇宙速度产生了模糊认识,再加上学生刚接触天体运动,缺乏足够的感性认知和想象素材,课上可能又过分强调了“最小发射速度或第一宇宙速度,就是运用地表卫星的运行速度的算法计算!”这样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定势。
  对策 可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法实施教学。
  师:如何让一“粉笔头”成为一颗“卫星”?
  生:用手抛粉笔头。
  师:向什么方向抛?
  有学生说竖直向上抛(理由是从电视上看到火箭是竖直向上发射卫星的),有学生说水平抛出(理由是卫星要做圆周运动),还有学生认为先向上再调成水平(理由是卫星要到达一定高度后才做圆周运动,否则会撞击地球上高物或与大气摩擦)。
  教师肯定了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后,演示:用手在一定高度水平抛出一粉笔头。
  师:为何粉笔头抛得不远?
  生:抛出的初速度太小了。
  教师用较大的水平速度抛出粉笔头,粉笔头仍落到地面,但水平距离较前大了。
  师:能否让粉笔头不掉下来而成为“卫星”?
  生:可能需要抛出的水平速度达到足够大的值。
  师:这个足够大的速度值就是发射速度,必须由火箭推动卫星获得。由此定义发射速度:最后一节火箭与卫星分离时的卫星速度。
  接着师:卫星与火箭分离后,如何运动?
  生猜想:依其惯性逐步进入轨道。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卫星入轨过程,教师可这样说明:星箭分离时,一般在地面附近,如果就此让卫星成为近地卫星,那么此时卫星的发射速度就是最小发射速度或第一宇宙速度。它应等于此处轨道的运行速度。教师可因势利导,讲清什么是运行速度,特别要引发学生有意注意运行速度怎样算得的、以及它与轨道半径间一一对应关系和随半径大小变化的关系,以强化运行速度的内涵、凸现其动力学特征,以区别于发射速度。
  师:如何使卫星成为更高轨道上的卫星?
  通过生生、师生及生网互动得出,要使卫星运动到更高轨道上,只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发射,用火箭直送达高空再转折飞行进入轨道;二是变轨发射,先把卫星用火箭发射到近地圆轨道,再选择合适时间和位置点燃料未节火箭,星箭分离后,卫星依惯性沿大椭圆轨道到达高空经调姿进入高轨道。假如采用前者,则在高轨道星箭分离时的速度即发射速度自然也应等于高轨道上运行速度。因此种发射成本高且受条件制约,故常采用后者。采用后者时,在近地低轨道上星箭分离的速度即发射速度必须足够大,才能使卫星克服长距离地球引力阻碍而抵达高轨道,并保留一定速度作为相应运行速度的基础。显然后种方式的发射速度比相应轨道的运行速度大。
  师:现在同学们能否区别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
  生:发射速度是低轨道星箭分离时卫星的速度,而运行速度是卫星在各轨道上正常运行的速度。运行速度是满足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的,而除最小发射速度外,一般发射速度满足万有引力小于向心力的。轨道越高发射速度越大而运行速度越小。
  最后启发学生运用量变到质变的观念分析:随发射速度不断增大,卫星轨道逐步由圆轨道演变为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轨道,自然引出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明白三个宇宙速度属于特殊的发射速度。
其他文献
在高中各科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物理最难学,其中尤其是高一年级的物理学习有很大的困难。高一新生对物理学习普遍存在较大障碍,往往表现在不能迅速适应新知识的学习,不能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处理不好就直接影响高中三年物理的学习。本文就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可能因素进行了粗浅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克服障碍的有效措施和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1 教材因素  高中部分和初中部分在物理知识的难度上
习近平同志说:“全社会要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创新兴趣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创新动机是创新能力的行为诱因,创新习惯是创新能力的达成条件。本文从中学物理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何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谈谈个人的实践与体会。  1 鼓励质疑——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在初中物理复习阶段,老师常抱怨学生是“屡错屡做,屡做屡错”,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高试卷讲评的效益是关键.试卷讲评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和运用水平,可以及时揭示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它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法,学生改进学法,使教与学得到优化;它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那么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用于实践.大量事实证明,凡是物理学得较好的学生,大都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生活经验.因此,笔者特别注重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在平时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活动是让学生主体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活动.
区域化推进的课改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在全体如皋教育人近十年的反复的实践打磨的过程,从最初的模拟“杨思”、“杜朗口”时“四不象”到现在的初具理论基础、初具规模和初显特色,无不凝聚着广大教育者的汗水和智慧.基于“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为基本理念的活动单导学,以活动为抓手,通过创设情境,猜想、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点拨提升等环节组成.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达成程度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
期刊
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手段,对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知、思维激活、知识形成和记忆强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少的问题.例如:演示实验器材不足,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度小;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和实验时间有限,学生实验的组织难度较大,初中生难以在实验室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相互之间不会协作配合,更没有科学探究的意识.另外,由于实验教学中缺少明确的实验评价标准和合理有效的评价手段,
高中阶段学生压力较大,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在教师的压力下将知识机械的背诵。物理这一学科并不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而是需要通过实验以及现象的观察去了解每个物理原理,将原理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的一门学科。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研究了兴趣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学中提升学习兴趣的方式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有
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新时代里,我国教育部门也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教育教学过程也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主动融入生本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促进高效高中物理课堂的构建。  1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现象来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将
探究实验一:热现象——物体的热胀冷缩  在学习温度计时,需要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即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利用乒乓球能很好的验证,方法很简单,将一踩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里面的气体由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会使乒乓球复原.  探究目的证明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特点,能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探究实验二:长度的测量——球体直径的测量  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利用乒乓球、刻度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