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多媒体取代语言文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广泛运用,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大环境,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近年来,学校把推进信息化工程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标杆,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此大背景下,翻转课堂等成为教育新时尚。
  的确,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促进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把远古拉回现代,使遥远的变得亲近,抽象的变得具象,不仅使学生获得感官的满足,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受到理性的召唤。所以,将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巧妙而合理地嵌入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进步的标志。
  然而,语文也是媒体,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言语不只是声音,文字不只是符号,它们还标示着特定的事物,表达特定的意义。语文教学正是要求学生感知语言文字以观其形、辨其声;理解语言文字以晓其义;体验语言文字以动其情。这些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书写等活动自主完成的。长期练习、频繁接触之后,学生一看到文字符号,就能读出音,知其义,甚至连语言文字含蓄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能感悟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词句段的揣摩、体悟,对文本篇章的整体把握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形象逼真、色彩鲜丽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去替代语言文字的描述,流动的光影、飞舞的旋律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陶醉其间,感到快乐极了,美妙极了。但妙却不能言。此时,语文去哪儿了?语文的作用何在?
  例如,教师执教柳宗元的《江雪》。可用一段精彩的录像把诗中的人物场景呈现出来。然而,诗人在诗中描绘的“绝、灭、孤、独”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吗?不同学生读诗后的独特感受,能用同一个画面定格吗?其实被定格的正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思绪。
  当下,纸质读物逐渐被屏幕取代。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不是读书,而是读屏幕。有时,屏幕上一会儿出现一个词语或句子,学生还未回过神来,冷不丁又转换成另一个词语或句子。这种对课文整体随意肢解,零打碎敲,快速呈现和转换模式,省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消减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还能留下语言文字的痕迹吗?
  如果多媒体取代了语文,覆盖了课堂,用屏幕形象取代学生想象,用画面的转换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用音频替代教师的讲解和范读,用字幕替代教师的板书,用视频上的即时评价替代教师的当场鼓励,那么,课堂上学生不过是匆匆的看客,教师不过是多媒体的操作者。没有了師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缺失了教师深情款款的讲授,不见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更缺失了教师人格魅力和学生个性的飞扬。
  面对信息化时代,面对跨媒介的学习生活,如何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环境,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如何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是语文教学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其他文献
经常听到一线教师埋怨——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的,真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课堂死气沉沉,这样的情况常常遇到。在感觉课堂沉闷、压抑的时候,教师会很自然地说出三“怪”。第一怪,怪学生。是学生太“死”,我没办法上;这个班的整体情况就是这个样,上课很疲软,总是死气沉沉,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实际上,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孩子都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很少有这样的情况——整个班的学生都沉默寡言。因此,这个
保 长  父亲当保长的那个年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饿蜉遍地,父亲管辖的一区十三保当时讨米逃荒者达百户之众。  作为乡绅儒士,六十岁的父亲其实也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父亲年轻时就是很有名望的私塾先生了,还在县署当过参事,因政见不合愤然归田,父亲崇尚耕读传家,回乡就重操旧业,做了育人子弟的私塾先生,在花甲之年,因了众乡亲的拥戴,又不得已做了保长。  连县参事都不稀罕的父亲,做保长自有他的道理,其时的保
学生常常拿起笔来,搜肠刮肚却不知道该写什么,该怎么写。语文教师一提到教作文也常常不知道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点子作文”教学实践十六载,渐渐地改变了学生作文难写、教师难教的窘况。当然,我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探索道路。  一、初创期:借“点子作文”教学开辟习作新园地  “点子作文”教学源于一次失败的秋游。  那年秋天,两位平行班的班主任看见天色好,准备去秋游。那时候,我想:如果我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他们
v去年,有一次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上课,窦校长却给我推荐了一个人,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凭《搭石》一课获得一等奖的那个江西女孩——王玲湘。王玲湘老师是被窦校长作为人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清华附小的。我知道窦校长是爱才的, 而王玲湘老师能够来到清华附小这个团队无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翻看玲湘老师的书稿《语文教育的“大”和“小”——为生长而教》,再次回看她的经典课堂实录
文本解读  《夜宿山寺》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人李白用夸张的手法、绝妙的想象,表达了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全诗围绕诗眼“高”字展开,前两句从视觉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的高耸入云,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的诵
习作技巧满堂飞、满堂灌,这是当下习作课堂的顽疾。习作固然离不开技巧,但如果缺失思维深度加工,习作技巧就只能是一堆僵化的符号,无法真正激发儿童习作的动机,更无法形成可迁移的习作能力。  习作的每一个环节,如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体选择等,都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是习作的基础、前提和灵魂。没有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就没有习作活动。同时,只有通过习作,思维活动才能凭借语言符号这个载体而物化、视觉
(课前谈话:做“用表情打招呼”游戏——师出示表情图,让生做相应表情。引导:读故事、讲故事时带上表情会更加绘声绘色,尤其是童话故事。)  一、创设童话情境,读通故事  师:我们和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蜘蛛打打招呼,这次我们伸出小手一起写一写他的名字,请他出场。“蜘”“蛛”都是虫字旁,横变——  生:提。  师:横变提来把“知”让。再写一个虫字旁,“朱”字在右写稳当。和他打个招呼吧!  生:蜘蛛,你好! 
在《“语文好玩”的思考与探索》(《教育视界·智慧教学》2018年第11期)一文中,笔者提出,无论是基于语言文字还是语文教学,“好玩”都应该是语文的题中之义,并就语文好玩的课堂特征、实  践路径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但何谓“好玩”,笔者并没有透彻说明,这里作一补充。  一、情趣孕育:好玩的基础保障  好玩的第一要义,即有意思,这是普适的阐释。语文好玩,就是要发掘语文的“自带光环”,唤醒其好玩之处,让
一、联想策略的定义  联想是语文阅读策略里辅助内容理解的一种重要方法,结合文本特性与阅读者自身的阅读经历,是创新、创作、学习的源泉,有效的联想能力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综观国内多个学者的观点,联想策略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中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库存,由当前所读的文本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以往感知、接触到的类似生活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阅读材料,进一步展开深入阅读。(周步新《小学适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于2016年12月初在广州市成功举行。大赛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我们特约了十几位一等奖获得者的课堂实录,并请名师、教研员逐一作了评析,以期让大家全面了解大赛实况!  【教学实录】  独自在家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听故事的时候要做到  什么?  生:认真听。  师:是的。这节课谁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