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教育与传承思考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纳西族传统生态观起源于古老的东巴教中的自然崇拜,其主要内容涉及生产活动中的梯田稻作;社会生活中的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和传统生态道德观念;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思想、丧葬习俗、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民居建筑等方面。作者认为,纳西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的途径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途径
  一、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起源
  在畜牧经济向农耕过渡的漫长岁月中,纳西族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东巴教。东巴教反映了纳西族先民远古的自然崇拜意识,他们把各种与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人格化,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赋予神化和灵性,使纳西族产生了对山、森林、植物和动物,以及他们自身生存环境的尊重,形成了原始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有虎、猴、蛇、鹰、蛙、熊、牦牛等。纳西族最典型的图腾物是虎,首先是神号虎义。据东巴经记载,开天辟地的匠师是“天神九弟兄,虎女七姐妹”。这些信仰对保护森林、水资源都具有潜在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纳西族传统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一)纳西族生产活动中的传统生态观
  纳西族由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总是选择有高山、森林、溪流的自然环境居住,独特的地理条件使纳西族擅长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开垦梯田。例如丽江宝山石头城的周围所有山坡,凡能开垦的全都辟为梯田。与元阳的梯田相比,丽江的宝山石头城梯田有独创的自流灌溉系统:在每块田的下面都修有暗渠,形成一条由暗渠和水口形成的浇灌网络,堵住暗渠口,水便会流灌整块田地,满水后打开暗渠口,再堵上灌田水口,水由暗渠流下,便可浇灌下层田块,不会产生夺肥现象,充分体现了纳西族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勤劳智慧。纳西族人民在梯田农耕中积累丰富的农作经验,同时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梯田文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得到了情感的陶冶,同时也逐步实现了社会化。
  (二)纳西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生态观
  1、社区生态保护习俗
  东巴教将人与自然视为兄弟的观念(或教义)视为一种纳西人与大自然相处的准则,并由此产生出种种有益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禁律,它或以习惯法的形式,或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范和制约着人们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生产活动。过去很多纳西村寨普遍有“老民会”,负责制定全村的村规民约,并负责评判事端,调解民事纠纷,监督选出或由“老民会”指定的管山员和看苗员看管好公山和田地,如有乱砍滥伐、破坏庄稼等违犯村规民约者,由“老民会”依村规民约惩罚。
  2、世代传承的传统生态道德观念
  纳西族民间善待自然的传统习惯法已升华为一种道德观念。在纳西人的观念中,保持水源河流清洁、爱护山林是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社会公德。在东巴经中就有不得在水源地杀生;不得随意丢弃死禽死畜于野外;不得在生活用水区洗涤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随意挖土取石;不得毁林开荒;立夏过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禁止砍树和狩猎。在纳西族民间也产生了一整套保护自然生态的习惯法,把保护资源环境的传统变成一种道德文化世代相传,以此制约人们对待自然界的行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意识客观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了物种。
  (三)纳西族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生态观
  1、宗教思想中的生态观
  (1)“人与自然是兄弟”的观念
  东巴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犹如兄弟相依共存,人与自然只有保持这种兄弟似的依存关系,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基于此观念,在东巴教中产生了一个祭大自然神“署”的仪式,称为“署古”,是东巴教中一个规模宏大的仪式,属于这一仪式的东巴经很多,从美籍奥地利学者洛克所撰写的《纳西人的“纳伽”(署)崇拜及其相关仪式》一书中看,就有116种。这些经典阐释的主题都是人如何与大自然神“署”和睦相处,不得罪“署”。这一仪式对纳西族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和生态道德观等有很大的影响。
  (2)对自然界“欠债”和“还债”的观念
  纳西人把自然视为人一生赖以生存的恩惠之源,是大自然抚育了人类,人的一生欠着大自然的很多债,这些债要通过举行祭祀大自然神灵的仪式来“还债”,反映出了纳西先民将大自然的一切都视为像人一样的生命体,因此要尊重它、呵护它、不过分盘剥它的观念。从这种生态观念中,可以看出纳西先民将自然界万物也视为一种有尊严性的生命体的思想。正是靠了这种将人与自然一视同仁地看待的“生命一体化”观念,纳西人所居住的地域才长期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由此可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原始宗教是不乏积极的社会功能作用的。
  2、丧葬习俗中“回归自然”的生命观
  东巴教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归宿观。自明代以来,由于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等对纳西族社会的渗透“纳西人不断被灌输因果轮回、极乐世界、来世等观念,东巴教的教义中掺杂了不少藏传佛教的内容,有了三十三个神地、十八层天等观念。但纳西人在死后还是不想离开自己赖以繁衍生育的大地怀抱,只想回到祖先生活过的有草场、森林、山泉的高山和原野中去。这种代代相传的生命理想的根本基础是纳西族传统的“回归自然”的生命观。
  3、服饰文化中的生态观
  丽江地区妇女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羊皮披肩。披肩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七个圆布圈及垂穗七对。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俗称“披星戴月”,它不仅体现了纳西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显现了对自然界万物的模仿。对羊皮背饰图案的形成,有不同的传说。其一认为:缀在羊皮上面的大圆图案,左圈代表太阳,右圈代表月亮,七个小圆则代表七颗星星,因而被称为“披星戴月”。寓纳西族妇女的辛勤。其二认为:纳西族东巴经及民间口头传说中都有纳西人在古时很崇拜青蛙,将其视为本民族的图腾,把羊皮剪成蛙体形状,表现的是纳西族对图腾的信仰崇拜。同时,蛙有较强的生育能力,反映在服饰上是强调妇女的生育观。
  4、歌舞文化中的生态观
  纳西族歌调产生于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感悟,就是在这种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才使他们萌发了对自然给予的感激之情。因此,他们加倍地珍惜自然界给予人类地一切,不论是纳西族歌调的形成,还是纳西族民间乐器葫巴乌、直笛、横笛、胡琴等都取之于大自然的启发,才使得他们秉承了大自然的这份灵性,流露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热爱的心声。笔者认为,纳西音乐的产生,源于纳西族自古就有一系列热爱自然、尊敬自然的传统并注重在生产生活的实际倾听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念。纳西族感悟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正是纳西族音乐的翅膀。   5、民居建筑体现出的生态和谐观
  丽江古城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典范。丽江古城充分利用了丽江坝子特有的自然环境,依地势、风向、流水而建成。它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水为魂魄,完美地将山水与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存空间,反映出人类传统民居风俗,体现出其珍贵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民居建筑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几种形式,庭院中丰富的自然色彩、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更增添了纳西建筑的美感,这种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要求、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环境,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世外桃源景色,让人感到舒适、雅致、美观,犹如处于宁静、优美的自然界中。
  三、纳西族传统生态观教育与传承的途径
  (一)以口传文化为主的家庭教育传承
  古老而优秀的东巴文字和口传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包含了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经验。文字的流传、记载,为东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永久的历史内涵。儿童在长辈讲述的神话故事和史诗中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在诵读儿歌和猜谜语中学习生产和生活经验,获得道德教育和生态观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形式以口耳相传为主,灵活多变,在家中,在田间地头,劳动中随时可以进行。丰富多样的纳西族生态文化反映了纳西人民的“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为纳西族家庭教育注入了丰富的内容。
  (二)开发乡土教材,积极传承纳西传统生态习俗
  纳西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保护当地自然环境的良风美俗,有力地保证了极为脆弱的生态系统。民族生态保护的乡土知识世代传承,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但是现在却伴随着水土流失而逐渐流失。为遏止这种趋势,纳西族地区学校应该努力担当起继承、弘扬各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职责,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本土知识,并把它作为一项必须踏实做好的重要工作。
  (三)将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纳入现代社会资源的管理中
  认真挖掘、提升保存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并进行现代意识整合,将其有效地纳入现代社会资源的管理中。应尊重、倡扬那些业已被社会认同并利于保护森林植被和野生物种的文化习俗和社会机制,发挥社区对生态文化的维护和监督功能;对民族文化传统中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因素进行提升和传承的同时,还应普及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把维护环保的社会无意识传统转化为有意识的社会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杨福泉著.圣山下的古国——走进纳西人的心灵和家园[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4.
  [2]杨福泉著.纳西族文化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桂芳著.丽江绿色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1.
  [4]赵世林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6.
  [5]者丽艳著.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
  [7]杨福泉著.纳西民族志田野调查实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6.
  [8]《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纳西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是适应审计机关艰巨复杂任务、大力提高审计质量的客观需要,必须以党的人才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拓宽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途径,营造高素质新型审计人才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审计人才;高素质;培养措施  审计机关作为监督部门,专业性非常强,人员素质和要求比较高,在新的形势下,审计的范围和手段都在发生着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个性化写作带来的一些变化和挑战,包括学生创作思维的变化、写作方法的变化、写作技巧的变化等。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作热情;文采;能力  写作是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归根结底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篇文章不管构思如何新颖、独特,没有丰富的语言表达,也难成佳作。写作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件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风霜雨雪,叶落花开。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应摒弃陈旧的“模式”,努力激
期刊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
期刊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确定的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山东省山东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是大陆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各省市前列。山东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促进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山东经济跨越式的崛起。  关键词: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
期刊
摘 要:在军车运行安全管理中,驾驶文化是重要的一环,本文重点探讨了驾驶文化建设的四个瞄准。  关键词:文化建设;四个瞄准  瞄准过硬搭平台,拓展军车驾驶文化建设的新领域。一要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环境建设是军车驾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营区环境、训练环境、舆论环境。营区、车场要设立能催人奋进、具有警示作用的标语牌、灯箱、文化长廊。训练场、驾驶室功能要齐全,设施配套要完善。要办好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老一套,实行“一言堂”的灌输,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  在当今时代,对物力资源的争夺日益让位于智力资源的争夺。21世纪是教育与人才竞争的世纪,因为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是教育的竞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亚兹莱作品的研究,对比亚兹莱的作品及其风格进行评价,从而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最终促进自己独立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恶之花;颓废主义  一、比亚兹莱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比亚兹莱的作品被称为“恶之花”,他的艺术被维多利亚社会批判为最不正当和最怪异的艺术之一,但他用高度符号化和情色化的表达方式,充分揭示了维多利亚家长制社会结构中的伪善。  他的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
期刊
摘 要:本文关注了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分析了女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给出了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措施,即: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女大学生更是有其独特的特质。近几年来,
期刊
摘 要:以新民为试点,阐述如何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从而验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针对实际工作,分析目前试行的数据库规范的不足知错  关键词:农村土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新民市;数据库规范  1、引言  农村土地的范围:农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使用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人对其
期刊
摘 要:平面设计在传递思想信息和情感意识方面可选用诸多方式方法,但选择怎样的形式才能够凸显中国风格的设计思想与情感,使其在众多地域的平面作品中独树一帜,是当前许多平面设计业内人士以及艺术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话题。在这个话题的启发下,许多设计师早已开始尝试着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形式注入平面设计创作之中,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为此,本文选择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篆刻艺术为载体,以对其历史渊源、审美趋向的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