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和分析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收治的120例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盆底功能训练与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治疗。结果: 观察组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盆底功能;产后;功能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
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而引起患者盆底支持薄弱[1]。产妇在正常分娩之后,其阴道壁会比较松弛,并且盆底肌肉和筋膜由于出现分娩过度扩张而引起弹性减弱[2]。此外,患者还存在肌纤维部分断裂的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和女性性功能障碍等[3]。然而产后对患者进行盆底康复则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我院对所收治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对象为120例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收治时间为2013年6月~2014年8月。患者均在产后42d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对患者进行张力计检查,阴道肌力<III级。初产妇为100例,经产妇20例;顺产80例,剖宫产40例。将这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和发生时间以及产次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盆底功能训练与电刺激治疗。每周进行2次,每次需进行30min,10~15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的前半周期,周期为8~32Hz,脉宽:320~740us,对患者进行电刺激,并对其进行I类肌纤维训练。之后给患者采用频率:20~80Hz,脉宽: 20~320us的电刺激,之后进行II类肌纤维训练。在训练结束之后,再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试。如果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则需要将脉宽和频率进行调整,并对患者进行单项训练来强化治疗效果,必要时还可以将治疗的次数延长[4]。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器:治疗仪由深圳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使用AM100B生物反馈治疗应用软件评估于肛门直肠功能并通过生物反馈模式显示[5]。操作方法:程序开始前,要求患者保持放松5min时间,适应导管或插管插入状态,尽量避免咳嗽和说话等影响记录质量的动作。校正仪器后连接主机,采用压力-肌电模式,让患者观察屏幕,在医师指导下收缩和放松肛门肌肉,使自身肌电活动处于屏幕显示的正常肌电活动轨迹范围,依据视图进行肛门括约肌松弛和收缩的训练。患者每次治疗60min左右,第1周每天1次,第2周开始每周2~3次,1个疗程10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恢复情况和盆底检查结果情况。
1.4疗效评价指标
阴道肌力测试:采用阴道压力计测量盆底肌力。压力表刻度为4级,I级:差;II级:一般;III级:好;IV级:较好(这两级是否搞反了?);V级:非常好。<III级表示盆底肌力差。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其盆底综合肌力恢复要明显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以下表1、2。
注:与对照组相比,a P<0.05。
3讨论
在妊娠期间,随着产妇子宫的不断增大,同时胎儿对其盆底肌肉产生长期性的压迫,此外,在分娩时,盆底肌肉由于出现过度的拉伸和对会阴道的损伤,都会对患者盆底肌肉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使得患者的盆底肌肉出现松弛。症状较轻的患者会出现阴道松弛和对性生活不满以及存在会阴伤口疼痛等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尿失禁和子宫脱垂以及生殖道感染等。
此次研究中,对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盆底综合及力度恢复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尿失禁和痔疮等发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产妇产后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有效地使得患者的尿道口和阴道以及肛门周围的肌肉出现收缩,同时还能够对尿道括约肌等产生刺激效果。此外,能够有效地对膀胱的收缩功能产生一定的抑制,进而使得患者的膀胱容量得到增加,加大了患者的储尿能力,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患者尿失禁情况,减少患者发生生殖道和泌尿道感染等几率。此外,其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盆底肌的血液循环,使得患者伤口疼痛得到减轻,促进其伤口的愈合和肌张力的恢复。
总之,在临床上,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减轻其痛苦。
参考文献:
[1]魏秀丽.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01):26-27.
[2]陈先玲,刘桂芝.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262-5263.
[3]储小燕,黄欧平,周江妍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观察[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09):679-683.
[4]姜海燕,叶丽华,居红芳等.盆底肌功能训练、生物反馈加电刺激及阴道圆锥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815-4816.
[5]李云,陈小梅,陈水仙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06):92-93.
关键词:盆底功能;产后;功能训练;电刺激;生物反馈
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多种原因而引起患者盆底支持薄弱[1]。产妇在正常分娩之后,其阴道壁会比较松弛,并且盆底肌肉和筋膜由于出现分娩过度扩张而引起弹性减弱[2]。此外,患者还存在肌纤维部分断裂的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和女性性功能障碍等[3]。然而产后对患者进行盆底康复则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我院对所收治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治疗的对象为120例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收治时间为2013年6月~2014年8月。患者均在产后42d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对患者进行张力计检查,阴道肌力<III级。初产妇为100例,经产妇20例;顺产80例,剖宫产40例。将这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分娩方式和发生时间以及产次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盆底功能训练与电刺激治疗。每周进行2次,每次需进行30min,10~15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的前半周期,周期为8~32Hz,脉宽:320~740us,对患者进行电刺激,并对其进行I类肌纤维训练。之后给患者采用频率:20~80Hz,脉宽: 20~320us的电刺激,之后进行II类肌纤维训练。在训练结束之后,再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试。如果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则需要将脉宽和频率进行调整,并对患者进行单项训练来强化治疗效果,必要时还可以将治疗的次数延长[4]。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器:治疗仪由深圳科瑞康实业有限公司生产,使用AM100B生物反馈治疗应用软件评估于肛门直肠功能并通过生物反馈模式显示[5]。操作方法:程序开始前,要求患者保持放松5min时间,适应导管或插管插入状态,尽量避免咳嗽和说话等影响记录质量的动作。校正仪器后连接主机,采用压力-肌电模式,让患者观察屏幕,在医师指导下收缩和放松肛门肌肉,使自身肌电活动处于屏幕显示的正常肌电活动轨迹范围,依据视图进行肛门括约肌松弛和收缩的训练。患者每次治疗60min左右,第1周每天1次,第2周开始每周2~3次,1个疗程10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综合肌力恢复情况和盆底检查结果情况。
1.4疗效评价指标
阴道肌力测试:采用阴道压力计测量盆底肌力。压力表刻度为4级,I级:差;II级:一般;III级:好;IV级:较好(这两级是否搞反了?);V级:非常好。<III级表示盆底肌力差。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其盆底综合肌力恢复要明显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以下表1、2。
注:与对照组相比,a P<0.05。
3讨论
在妊娠期间,随着产妇子宫的不断增大,同时胎儿对其盆底肌肉产生长期性的压迫,此外,在分娩时,盆底肌肉由于出现过度的拉伸和对会阴道的损伤,都会对患者盆底肌肉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使得患者的盆底肌肉出现松弛。症状较轻的患者会出现阴道松弛和对性生活不满以及存在会阴伤口疼痛等情况。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尿失禁和子宫脱垂以及生殖道感染等。
此次研究中,对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盆底综合及力度恢复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尿失禁和痔疮等发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产妇产后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有效地使得患者的尿道口和阴道以及肛门周围的肌肉出现收缩,同时还能够对尿道括约肌等产生刺激效果。此外,能够有效地对膀胱的收缩功能产生一定的抑制,进而使得患者的膀胱容量得到增加,加大了患者的储尿能力,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患者尿失禁情况,减少患者发生生殖道和泌尿道感染等几率。此外,其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盆底肌的血液循环,使得患者伤口疼痛得到减轻,促进其伤口的愈合和肌张力的恢复。
总之,在临床上,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盆底肌功能训练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减轻其痛苦。
参考文献:
[1]魏秀丽.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01):26-27.
[2]陈先玲,刘桂芝.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5262-5263.
[3]储小燕,黄欧平,周江妍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观察[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21(09):679-683.
[4]姜海燕,叶丽华,居红芳等.盆底肌功能训练、生物反馈加电刺激及阴道圆锥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815-4816.
[5]李云,陈小梅,陈水仙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