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万国墙是怎么建起来的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北京大学,你可能想到的是未名湖、博雅塔;提起清华大学,你脑海中立即闪现的也许是二校门与荷塘月色;
  说到北京语言大学,就不得不谈一下这代表了北语特色的万国墙了。万国墙被称为“万国”墙一点不夸张,众所周知,北语留学生众多,凡是来北语读书的留学生的国家都被镌刻在墙体上,这也成为北语文化交流史的见证。
  每到毕业季和开学季,三五成群的中外学生便来到万国墙面前合影留念。
  丹桂飘香的九月,万国墙迎来了旺季。熙熙攘攘的人群引起了记者团姑娘们的思考,作为北语标志性建筑的万国墙,它的背后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体现国际型大学特色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首先寻访的地方是学校的档案馆,档案馆的老师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为我们推荐了马河清老师。马老师自建校初期便来到北语,与北语一同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因此他对学校的历史比较清楚。然而遗憾的是,马老师只了解万国墙大致的情况,至于其中的细枝末节,还得另寻他人。不过,通过马老师,我们得知有位刘跃老师曾亲历当年万国墙的修建。
  几经辗转,我们在北语后勤办公室里见到了刘跃老师。一听说我们是来了解万国墙历史的,刘老师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万国墙啊,是1997年开始建的,投资近百万元,总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
  1997年的北语不叫北京语言大学,当时的校门上写的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当时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作为一所国际型大学,北语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学校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广泛、密切,一年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为了体现北语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是希望有个纪念性质的建筑,当时的校长杨庆华提议修建万国墙,提议得到了一致认可。
  于是,由杨庆华校长牵头,由刘跃老师负责的万国墙修建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展了。由于北京林业大学与北语关系比较好,且北林有相关的设计专业团队,于是北语的人说明意图并从旁提出意见,北林的人则负责设计。在不断地交流与磋商中,最终的图纸上呈现出以万国墙为主体的小型园林样貌。万国墙有平台有台阶,为了烘托墙体同时考虑到调节北语的小气候,在设计图纸上出现了大湖小湖小桥。地址选在了当时教四楼前面的平房区,那时是校园管理组的工作区域。
  设计搞定后,学校拆掉了平房,进行了招标,最终有四个施工团队中标入围。为何要选择四家呢?因为四家施工队各有所长,做的活儿不尽相同。一家施工单位负责修建墙体、墙上的绿色琉璃瓦,镶汉白玉方砖,铺平台,挖湖底。第二家负责修建小桥和栏杆。第三家施工队负责假山喷泉以及湖四周的点缀石头。
  第四个施工队是从河北曲阳找来的工匠,她们的工作比较有意思——在镶好的汉白玉砖上刻字,刘跃老师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形:“墙上汉白玉的砖已经做好,两个不到二十岁小丫头,她们就‘铛铛铛’登上梯子,刻出阿尔巴尼亚的国名。”于是世界各地的国名在叮叮当当声中以汉语拼音的顺序被刻了出来。除此之外,刘老师他们料想到日后会有更多国家的留学生来北语学习,于是他们预留出了很多汉白玉方砖,只要有新的国家的学生到来,便增刻国名。
  施工队忙施工,时任总务科科长的刘跃老师从设计到施工就一直未曾闲着,他不仅全程监督,还直接参与其中。设计万国墙的时候,为了找出最合适的位置和墙体大小,刘老师找来一些大竹竿子,模仿出墙体的大致轮廓,从东西南北和前后,近中远距离观看,感受放在什么位置,多大尺寸比较合适,最终确立墙体高8米、长15米。
  潭柘寺取经,修得“龙虎取水”
  万国墙前的“龙虎取水”,是刘老师的主意。来到万国墙的人会看到,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槽内曲水潺潺,水从一个汉白玉雕的龙头口中流出,石槽沿引流水流入后几经盘旋又流出。当你俯视观赏就会惊奇地发现,石槽从南向北看像龙头,而从北向南看又像虎头。这独特的龙虎取水景观其实取自潭柘寺著名的景观“猗玕亭”。“猗玕亭”是中国的特有建筑流杯亭的代表。别看只是小小的亭子,流杯亭的历史上可追溯至西周初年。最初它的建立是源自我国古代“曲水流觞”的习俗。至三国北魏时期,魏明帝曹睿就曾于洛阳的天渊池南侧,在石头上雕凿出盘曲的水道,引水流觞(酒杯),欢宴作乐,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流杯亭。此后流杯亭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风雅之地。
  刘老师深知流杯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于是决定去潭柘寺取经。第一次他拿着相机将龙虎取水前后左右拍了个遍,但是发现怎么也演绎不出来。最后没办法了,又去了一次潭柘寺,刘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就想出一个笨方法,用一个大塑料布铺到龙虎取水上,划出印迹来,回到北语,又通过塑料布上的印记在石头上划出轮廓,再请石匠把沟槽凿出来。”
  至于龙虎取水的龙头,则靠的是为万国墙刻字的那两个小姑娘,两个小姑娘干活儿十分干净利索,老师止不住地赞叹:“你就给她们一张照片,她们也能刻出来。”雕刻龙头的原材料是当初的一个废旧石墩,在两个姑娘的巧手之下,原先笨重的石墩变成了栩栩如生的龙头。
  经过一年的施工,万国墙的整体修建基本完工。
  员工齐上阵,种树种花种草
  1998年春季的时候,北语的员工开始上阵,种树种花种草了。说起这花草树木,刘跃老师不无自豪地说:“你别看这是个小园子,树木品种有六七十个呢!就排龙字头的就有六七个品种,有龙柏、龙桑、龙柳、龙爪榆、龙爪枣还有龙爪槐……”这么多树木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说说邻居北京林业大学。北林的妙峰山林场树木品种特别多,林场里有个苗圃基地,于是北语就从那里买来姿态好的、品种名贵的、名字好听的树种。
  除了对园林进行绿化,小物件的装饰也少不了。刘老师就曾带领人到北京十渡去捡鹅卵石。当时开了两辆车,一辆大卡车装小推车、袋子、木棍、绳子,另一辆面包车坐人,他们早出晚归,一天都待在十渡,挽起裤腿儿下到河水里一块块地捡鹅卵石。
  就这样一步一脚印地修建,万国墙最终呈现出了如今的样貌:墙体以圆弧形立身展开,墙头铺以绿色琉璃瓦,墙檐宽大,四角飞升,墙体用花岗岩蘑菇石贴面,正上方刻有“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八个大字,其下镶贴着200块汉白玉板块,上面刻有16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译名。与万国墙一体的林园,也被文化学院的老师韩经太命名为来园,取有朋自远方来之意。每到夏日,这里花繁叶茂,翠绿如涌,流水潺潺,鸟鸣声、读书声不绝于耳……
  万国墙景致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北语景致不断变化的缩影。1960年代刚刚在五道口建校的北语,周围是黄鼠狼奔窜的田地,出门唯一的公交是331路,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1970年代,北语建起露天游泳池,“北靠院墙,有高而密的大叶杨,其东为运动场。夏日人声鼎沸,各肤色人等共享一池水。”肖长青老师曾在文章中这样描绘。除了露天游泳池,学校西门还有水坑曾被用作露天滑冰场,每到冬日,这里成了全校师生共同欢乐的好去处。
  1990年代,万国墙来园相继建立。此后,枕石园、樱花园等开始修建。说起枕石园,不得不提一位来华学习汉语的日本老先生岩本公夫。他在北语学习汉语期间,经常在北京城内走街串巷转胡同。当时北京胡同纷纷拆迁,许多石门墩儿被人丢弃。石门墩儿是四合院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雕刻精美极具研究价值。于是岩本找来三轮车将五六十只门墩儿拉回学校。之后北语修建了一个小园子,将这些石墩收藏其中,取名枕石园。
  责任编辑:徐玲玲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没做过和体育搭边的工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体大的。2015年,我有幸获得了在某体育网站实习的机会,对于又喜欢体育又喜欢新闻的我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事实证明,这次实习的确称得上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零食和咖啡八卦,根本没有  2015年,我正式成为S网站的实习体育编辑,主要工作包括:处理日常体育资讯、大型赛事报道、发掘新闻线索以及策划轻互动产品等等,说白了就是发新闻、
除了在上文中列出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及其新材料产业企业名单外,此图按东北三省、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和西部六大部分,列出其他省、市新材料产业企业名单,供同学们在找工作时参考。
2015年11月,研究发起者禾木和我在青年志的蘑菇趴上变着法搜集各种有趣的年轻人对性别的疑问和评论。大家的语句跳跃又热烈,便利贴贴满了整个窗户大小的白板纸。那时我还想不到,5个月后发布的报告,有一半的内容角度将来自于这些鲜活的、粗糙的便签文字带给我们的启发。这场百人参加的趴体式的“头脑风暴”所带来的开放精神,是接下来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精神之一。  为避免和以往的本土性别研究一样囿于理论框架的纠缠中
我在中戏上学,大三了,也快毕业了,现在回顾起大学生活,觉得挺迷茫也挺失落的。我学的是戏剧管理,这个专业特别水。曾经预期能在这个学校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认识更多不同的人,反正就是觉得大学和高中相比,应该在各种资源、平台上都更上一层才对。其实我以前更喜欢拍片子,想学导演,一直想自己做点什么东西出来。可是现实并不能是预期得那么好,我学这个专业是走弯路了,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能怎么办?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做的事
在杨帆看来,每个职业都有它的崇高,而他们快递行业的崇高,就是源于“被需要”。  快递小哥杨帆四年前开始在北京从事快递行业,他回忆:“那时候骑着一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不管酷暑还是寒冬总是担心客户的快递会被送晚,所以就拼命地骑着自行车飞奔,还记得一年八月十五送月饼,我一辆自行车带了三十多盒月饼,天又下着大雨,不得已把衣服脱下来盖在月饼盒子上。”  现在他做快递兼职外卖,他说:“说实话真的很累,每天风吹
RLU风云  1978年出生的兰大电台,最初叫“兰州大学广播站”,1987年试播无线调频广播,更名为“兰州大学广播电台”。直到2001年4月23日,电台正式播出无线调频广播节目,才有了自己的英文名:Radio of Lanzhou University,也就是让很多“退休台胞”念念不忘的RLU。  电台设置了专题部、新闻部、技术部、体育部、听众服务部等部门,每一年纳新完毕,台长、编辑、记者、播音、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遗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92年春天,在大一下学期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课上,我第一次听老师提到陈旭麓,直到1996年才真正读到这本“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先生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从那时起,这本书陪伴了我20年,我已记不清通读了过多少遍,书早已被我圈点勾划的不成样子了。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是我1998年1月30日写的一句话:“一本好书,
尹采绿第一次见到苏叶是在图书馆楼下。  远远看到那个男生,穿着白衬衫、拿着大喇叭,  为来参观的小学生介绍学校的光荣历史,  采绿扑哧笑出了声。  男生齐楚像是听到了她的笑声,  转过头来,四目相对,  采绿只觉得曾在小说里看到的白衣胜雪的男子似乎从书页里一步步走了出来,  立在她面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她,  败笔是手里捏着一只发出噪音的大喇叭。  遇见  再次看到苏叶是在舞台上,镁光灯下,他和女主
2016年年初席卷了全国的“霸王级寒潮”为广州带来了一场百年一遇的降雪,这场雪让广州人激动的原因不仅是罕见,还因为意外——各大气象台都没有预报说广州要下雪。  不过,在1月16日的“中大追风足迹”个人公众号中,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专业的大三学生周明灏发了一篇名为《极地涡旋南下:“超级寒潮”下周扫荡全国》的原创文章,在文中,周明灏参考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气候监测预报图,通过观察北极涛动
孙俊16岁进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现为MEMS(即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纳皮米中心的博士研究生。他是闻名全校的科研先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界公认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IF=36.4)上发表封面文章,这是国内论文第二次登上该期刊封面。他的研究成果对下一代纳米加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电子器件、计算机、军事等领域。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