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ha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诗词歌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琅琅上口,相传千百年。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谚语等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概括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生动且丰富的资料。同时,一个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在言行举止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激励作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如果能够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这些诗词歌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深入理解地理教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名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可以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地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地理文学素养。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这两大方面体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诗词歌赋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诗词歌赋与气候的联系应用
  案例:“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语文意境是: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令人心酸而又别出心裁。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大多只关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很少会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地理学原理。所以即使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感情,我认为仍是不求甚解。
  “秋阴不散”四字表明当时的天气现象是连续几天阴雨不断,“霜飞晚”则是“秋阴不散”的结果。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讲,如果夜晚阴天且云层密度大,那么大气逆辐射就较强,能较多地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大气的保温效果就强一些,所以阴天时的夜间降温速度与幅度较晴天时都要小得多,地面温度不至于很快就降到0℃以下,自然也就形成不了霜了。“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对降雨天气的描述,因为连续的阴天不仅会延迟霜的到来,还会产生降雨。
  二、诗词歌赋与地形的联系应用
  案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从语文的角度来讲,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此诗所描述的降雨属于对流雨,这种现象在气象上称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连续性,夏季尤为突出。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导致地面上空热空气的上升运动强弱不一,受热较多的地方空气上升运动强烈,遇冷成云致雨,相反受热较少的地方则不会产生降水,因此就形成了局部小范围内此时此处有雨而不远的彼处却是晴天的现象。诗人巧借地理现象明确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少女微妙的感情。
  三、诗词歌赋与水文的联系应用
  案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讲水循环的时候可以引用该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其地理内涵及其严谨性。
  从地理的角度来讲,本组诗反映了水循环的原理。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补给黄河水,这就是所谓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根据水循环原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是不够严谨的,因为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次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即跟海水混为一体的黄河水会重复以上水循环过程,再次成为黄河水的补给水源。如果黄河水真的“不复回”的话,我想黄河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四、诗词歌赋与地球运动的联系应用
  案例:“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
  “冬至阳升”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学科知识结论,理论性如此强的科学结论被巧妙地写进了诗句中,且观点准确,非常难得。要想解释清楚“冬至阳升”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必须清楚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地理常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其自转轨道面叫赤道面;与此同时,地球还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赤道面和黄道面之间形成一夹角,即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引起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在北半球冬至日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当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由南向北,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以上是将诗词歌赋引入地理四大知识点中,通过案例进行了展示。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关非局限在以上知识点,而是贯穿于地理知识的始终。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与诗词歌赋的巧妙结合,达到语文与地理知识的有效融合,可以赋予地理学科以新意,深化地理内涵,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战斗在教学一线上,就应该做个地理教学的有心人,不断积累可以服务于地理教学的诗词歌赋素材,为地理教学服务。
其他文献
“师友互助”高效课堂已经在我校开展了两个多月,经历了从摸索到基本成型的过程。其间我一路追问,一路寻找答案,蓦然回首,路上已是一番别样的风景。  一、关于“预习学案”的追问  在初中的时候,学案的制定自己已经非常熟练,那小学生的学案应该怎样制定,才能引导着学生自主学习?小学生会预习吗?我不断地反思:预习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学案的切入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习,因而我们在设计时要侧重于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让他
期刊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作主要矛盾。生活中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抓重点。”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重点,让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学习英语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记忆,“学习英语十多年,开口回到学龄前”的尴尬场面随处可见。有人会说:在国内没有语言环境,说不出来,学不会也是自然的。众所周知,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在英
期刊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特殊场所,学校教育要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就要注重学生美好心灵的培养、美好人格的塑造。我们不仅要传播文化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隐性课程在思想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以班主任的名字命名的班牌设计,增强班集体的亲和力。这种设计使班主任与学生成为班级发展的共同体,荣辱与共,思想共鸣,脚步共振,增强了班主任的责任感
期刊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在这个前提下,学校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当然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堂所要表现的教学内涵,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多种发展个性的机会和场合,在体育学习中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和进取竞争的意识,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积极地发展。  一、个性发展的内涵和必要性  21世纪是一个强调个性的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个性,每个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对PLC应用技术的学习已成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且在相关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中也逐渐成为指定的考核内容。本文阐述了专业教师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改变以往“满堂灌”和“一言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在教学中做到以项目任务为引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提高学生对PLC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使培养出的毕业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岗位要求。  
期刊
摘 要:由于中职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学好化学课程,化学基础非常薄弱,所以大部分中职学生都认为化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而且特别枯燥的课程。受此影响,中职化学课程难以顺利地开展。因此要想提升中职化学教学效率,必须重视提升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实践证明,互动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文章主要围绕中职化学互动课堂相关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化学 教学效率 课堂互动 策略  课堂
期刊
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主动完成学习目标,从而加强了责任感,树立了自尊和自信,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明确,规定求同存异  学习目标不确定,让学生自由选择,会有一定的盲目性,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学校目标过细,可能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期刊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设备引入初中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教学水平。生物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电子白板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文章重点介绍了电子白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并分析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电子白板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电子白板  生物是初中教学的重要课程,和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较,初中生物
期刊
近年来师生冲突事件频频发生,将大众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聚焦于校园、聚焦于教师。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又颇感头疼的问题,每个教师不可能置身事外,一个个偶发因素都可能成为师生冲突的导火索。如何规避冲突的发生,防止发生极端后果,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分析师生冲突产生的成因,探索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化解冲突的策略,实现师生同生同长,使师生成为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共同成长的伙伴。  一、寻找爆发点——师生冲突的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對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认识,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活动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包括实践或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方式,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