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上盛行着各种“阴谋论”。在一些人眼里,这个世界似乎全是由阴谋构筑而成的。人们为何愿意相信“阴谋论”?又该如何跳出“阴谋论”?
放眼世界,“阴谋论”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9·11”事件20周年之际,英国《卫报》发表了社论,认为“基地”组织发动的毁灭性袭击行动以及美国的反击,对全球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
的确,这场袭击所造成的余波至今仍震荡着世界。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持“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学者仍选择相信一种极其大胆的“阴谋论”:这是美国政府精心策划的一场大屠杀,所谓的恐怖袭击只是幌子。美国政府偷偷把炸药埋在大楼里,假造出“飞机撞大楼”的视频,随后炸毁大楼。美国想以此制造借口,在全球发动反恐战争,铲除伊斯兰政权,继续巩固其霸主地位……无论专家们如何澄清、论证,都无法完全消解“阴谋论”的影响。其实,不单单是美国,放眼世界,“阴谋论”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相当多的人眼中,权力和阴谋总是如影随形——离开阴谋就无法获得权力,阴谋也是权力者才有资格玩的游戏。因此,很多人乐于相信“阴谋论”,也热衷于传播“阴谋论”。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上盛行着各种“阴谋论”。在一些人眼里,这个世界似乎全是由阴谋构筑而成的。
人们为何愿意相信“阴谋论”
人们为何愿意相信“阴谋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从认知角度看,“阴谋论”总是倾向于将复杂事物进行简单化解释,只要是事物超出了人们已有的认知范围,就可以一言以蔽之“阴谋”,用阴谋来解释一切认识不了或令人困惑的现象。
世界复杂多变,重大的社会现象与历史进程背后的原因通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是不具备专门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简单的、单一性的解释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和理解的。不幸的是,还有一个规律,即在各种简单化的解释中那个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和最受欢迎的。
所谓的科学思维,主要是指人群中少部分人所具有的那种认识事物潜在前提的认知倾向和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有脑子”。而“阴谋论”之所以流行,其认知方面的关键因素是要人为地设置一个前提。一旦人们接受这个前提,进入其预设逻辑,就会被其中环环相扣的推论所俘虏。“阴谋论”总是封闭性地循环论证。一旦进入“阴谋论”设定的逻辑体系,一切都“顺理成章”。
但是,“阴谋论”之所以不正确往往是因为其逻辑前提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它为论证其目的而舍去了其他相关因素与前提,把认知狭窄化。而这又正好符合了大众认知特性,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的人的认知特点正是不容易意识到每个事物都包含的潜在前提。
关于“阴谋论”为何总是有市场,还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如果说,大众认知心理的状况为“阴谋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可能性,那么大众的社会心理则为“阴谋论”提供了动力和需求。
“阴谋论”是满足社会情绪宣泄的一种社会需求。人们在生活中总会碰到不如意,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他们要找到导致不如意的原因。
寻找的方向有两个:一是自我归因,二是社会归因。不如意越多的人群,越易于归因于他人和社会。他们需要找到自己以外的原因,也即要找到一个“敌人”。迁怒他人,正好可以把自己从内心里解脱出来。“阴谋论”是满足这种大众心理需求的好材料。
从历史上看,当社会问题增多、社会不满情绪增长时,往往也是“阴谋论”盛行的时候。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大萧条就曾为反犹主义提供了动力。
如何跳出“阴谋论”,获得真知和自由
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阴谋论”,我们的思维能力常常会陷入瘫痪,以致于关键事件被噪音事件淹没,重要节点被细枝末节混淆,深层病因被表面病症迷惑,核心推理被琐碎逻辑牵绊。
想要跳出“阴谋论”,获得真知和自由,我们就应该竭尽全力获取足够丰富、准确的信息,提升自己的理性能力。最好是接受完整的科学教育,特别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这种科學思维包括逻辑分析、辩证思维、换位思考,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证据、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态度。当一个看起来无论多么合情合理的解释摆在我们面前时,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要看是否有证据、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办法能够验证对错——而不是本能地接受、相信和传播它。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阴谋都一定会有前因后果。也许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件事和某些人身上有针对社会的阴谋,但要相信,在时间的作用下,所有阴谋都终将变成“阳谋”。
在一个科学思维发达的社会,多相信常识和科学证据,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更有意义。(《北京日报》等)
放眼世界,“阴谋论”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9·11”事件20周年之际,英国《卫报》发表了社论,认为“基地”组织发动的毁灭性袭击行动以及美国的反击,对全球产生了深远而持续的影响。
的确,这场袭击所造成的余波至今仍震荡着世界。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持“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学者仍选择相信一种极其大胆的“阴谋论”:这是美国政府精心策划的一场大屠杀,所谓的恐怖袭击只是幌子。美国政府偷偷把炸药埋在大楼里,假造出“飞机撞大楼”的视频,随后炸毁大楼。美国想以此制造借口,在全球发动反恐战争,铲除伊斯兰政权,继续巩固其霸主地位……无论专家们如何澄清、论证,都无法完全消解“阴谋论”的影响。其实,不单单是美国,放眼世界,“阴谋论”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相当多的人眼中,权力和阴谋总是如影随形——离开阴谋就无法获得权力,阴谋也是权力者才有资格玩的游戏。因此,很多人乐于相信“阴谋论”,也热衷于传播“阴谋论”。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上盛行着各种“阴谋论”。在一些人眼里,这个世界似乎全是由阴谋构筑而成的。
人们为何愿意相信“阴谋论”
人们为何愿意相信“阴谋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从认知角度看,“阴谋论”总是倾向于将复杂事物进行简单化解释,只要是事物超出了人们已有的认知范围,就可以一言以蔽之“阴谋”,用阴谋来解释一切认识不了或令人困惑的现象。
世界复杂多变,重大的社会现象与历史进程背后的原因通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是不具备专门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简单的、单一性的解释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和理解的。不幸的是,还有一个规律,即在各种简单化的解释中那个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和最受欢迎的。
所谓的科学思维,主要是指人群中少部分人所具有的那种认识事物潜在前提的认知倾向和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有脑子”。而“阴谋论”之所以流行,其认知方面的关键因素是要人为地设置一个前提。一旦人们接受这个前提,进入其预设逻辑,就会被其中环环相扣的推论所俘虏。“阴谋论”总是封闭性地循环论证。一旦进入“阴谋论”设定的逻辑体系,一切都“顺理成章”。
但是,“阴谋论”之所以不正确往往是因为其逻辑前提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它为论证其目的而舍去了其他相关因素与前提,把认知狭窄化。而这又正好符合了大众认知特性,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的人的认知特点正是不容易意识到每个事物都包含的潜在前提。
关于“阴谋论”为何总是有市场,还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如果说,大众认知心理的状况为“阴谋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可能性,那么大众的社会心理则为“阴谋论”提供了动力和需求。
“阴谋论”是满足社会情绪宣泄的一种社会需求。人们在生活中总会碰到不如意,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他们要找到导致不如意的原因。
寻找的方向有两个:一是自我归因,二是社会归因。不如意越多的人群,越易于归因于他人和社会。他们需要找到自己以外的原因,也即要找到一个“敌人”。迁怒他人,正好可以把自己从内心里解脱出来。“阴谋论”是满足这种大众心理需求的好材料。
从历史上看,当社会问题增多、社会不满情绪增长时,往往也是“阴谋论”盛行的时候。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大萧条就曾为反犹主义提供了动力。
如何跳出“阴谋论”,获得真知和自由
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阴谋论”,我们的思维能力常常会陷入瘫痪,以致于关键事件被噪音事件淹没,重要节点被细枝末节混淆,深层病因被表面病症迷惑,核心推理被琐碎逻辑牵绊。
想要跳出“阴谋论”,获得真知和自由,我们就应该竭尽全力获取足够丰富、准确的信息,提升自己的理性能力。最好是接受完整的科学教育,特别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这种科學思维包括逻辑分析、辩证思维、换位思考,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证据、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态度。当一个看起来无论多么合情合理的解释摆在我们面前时,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要看是否有证据、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办法能够验证对错——而不是本能地接受、相信和传播它。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阴谋都一定会有前因后果。也许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件事和某些人身上有针对社会的阴谋,但要相信,在时间的作用下,所有阴谋都终将变成“阳谋”。
在一个科学思维发达的社会,多相信常识和科学证据,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更有意义。(《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