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844年的春天,窃听事件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逃亡伦敦的意大利人朱塞佩·马兹尼笃定地宣称,英国政府一直擅自拆阅他的邮件。马兹尼是一名革命家,秘密策划统一意大利、建立一个意大利共和国,因此他在热那亚被判入狱,在萨沃纳服刑,可就在判决死刑时,突然人间蒸发,却在法国巴黎再次被捕。在伦敦,他怀疑自己是所谓“邮局间谍任务”的受害者,确信英国内务大臣詹姆斯·格拉汉姆爵士曾应奥地利大使之请求下令拆阅他的信件。其中的缘由便是,那位大使和其他人一样,害怕马兹尼心中所想,担心意大利的动乱可能会点燃整个欧洲的革命。马兹尼知道要如何检验是否有人拆过信封:他在信封里放了几颗罂粟籽、几根头发丝和几粒沙子,用蜡将封口密封,将这些信件经过邮局投递,寄给自己。他收到了自己寄给自己的信,封口完好无损,但是信封里却没有了罂粟籽、头发丝和沙子。于是,马兹尼拜托他的朋友托马斯·邓库姆议员,向下议院提交一份请愿书。邓库姆想知道的是,倘若格拉汉姆真的下令拆封马兹尼的信件,那么英国政府是否也窥探其他民众的私人信件?然而格拉汉姆对此的回答是:这是秘密。
  2013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从事的监视活动引发了一连串疑问。到目前为止,国安局的回应与1844年格拉汉姆监视马兹尼的回应如出一辙:这一监视活动只是针对特定人群(这就是双重秘密,迷中迷)。幸好过去的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而成为了历史。就像史学家大卫·文森特在《秘密的文化》一书中所提到的:马兹尼事件“首次引发了现代意义上对官方秘密活动的抨击”。这激发了一场公共骚动,最终,下议院委托秘密委员会“彻查邮政总局对于扣押和拆封信件相关法律条款的执行情况,如需扣押拆封信件,必须在政府的要求下进行”。1844年8月,秘密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长达116页的邮局行为报告书。这份报告一定把议员们给烦死了,因为报告还写了一段能追溯到16世纪的信件递送历史,让史学家们忍俊不禁。约翰·罗素勋爵就曾评论说“这秘密委员会的成员们还真对古文物研究有兴趣”,他还很吃惊那些人怎么没再往前追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还私拆了谋划将他处死的信件,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还因此当了替死鬼呢”。
  报告中透露,马兹尼的信件确实拆开过,邮政机要部门也确实存在。该部门得到授权,阅读国王身边人的信件,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而在马兹尼和他的罂粟籽出现之前,这一行为很少遭到过质疑。不过,这样的监视活动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
  马兹尼事件在当时受到了美国人的密切关注,《纽约论坛报》针对此事指责英国政府拆封马兹尼的信件是“违背尊重和礼貌的野蛮行径”。秘密委员会发布报告书之后,马兹尼随即发表了一篇题为《邮局拆信》的文章。两个月后,邮局秘密部门被废除。然而从长远的角度看来,监控行为并未消失,而是变得更为隐蔽:好好保守秘密。
  马兹尼的信件被拆封,这件事和最近披露的国安局对电话、邮件以及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监视一样,都表明了机密与隐私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秘密就是已知而不被众人皆知;隐私就是允许我们把自己的事情保留于心。马兹尼认为他的信件属于隐私;英国政府将检查他的通信当做秘密。上周,美国公民自由协会(A.C.L.U.)对奥巴马当局提起诉讼,称国安局的监控行为是对“正当隐私权”的“野蛮侵犯”。而奥巴马政府却对这一行为及其对公众保密的事实进行辩护。
  如史所鉴,机密与隐私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条公理:只有在揭露秘密的技术出现之后,才会出现捍卫隐私的行为,而在此之前,人们根本不会捍卫隐私。也就是说,对隐私的保护永远都姗姗来迟;邮局早就拆过你的信件了;你的照片已经在脸谱网上了;虽然跟你年龄相仿的人不少,但谷歌已经知道你讨厌喝蔬菜汤了。
  刺探人们隐私的政府机密项目与“机密”和“隐私”的观念紧密相连。这两个观念产生之时,神秘开始走下圣坛。
  就在世界历史走到这个当口、“神秘”与“机密”一统天下之际,合众国(美国)成立了。共和政体允许其政治受到监督、国家的神秘去内阁化。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政治神秘时代的终结。(不可避免的是,宣言往往高于现实。)一个共和国不应该有专属于国家的神秘:所有的事情都将公诸于众,公布的主要途径是印刷出版物,特别是报纸。托马斯·杰斐逊认为,报纸是“发起观点交锋的地方”。共和国的危险并不是出在拥有审判权的教士制度上,而是源于某个腐败的记者。
  1890年,两个波士顿律师,塞缪尔·沃伦和路易斯·布兰戴斯在《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隐私权》的文章。
  在《隐私权》一文中,沃伦和布兰戴斯认为隐私是一种法律权利——一种从未正式定义过的法律权利。他们的文章成为此后所有涉及隐私的法律赖以制定的核心。他们所理解的隐私权,是历史和现代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这项权利并不是一直都有声明的必要,但现在已经有了必要——因为公开性的含义和本质发生了变迁。
  《隐私权》是一篇反对宣言,目标直指现代公开性:其中既包括公众(公民和记者)审视的兴起,也包括私人(侦探)窥探的泛滥。“随着文明的飞速发展,生活变得紧张而复杂,”沃伦和布兰戴斯写道,“从这个世界暂时隐退成为了一种需要,人,在精致的文化影响下,对公众性变得更加敏感,因此独处和隐私对个人而言变得更为关键。但是现代企业和发明已经入侵他的隐私,让他的心灵承受了远比身体伤害更加剧烈的痛苦和忧虑。”在沃伦和布兰戴斯看来,现代生活是由机器的无尽链条组成的,它威胁着把个人的隐私暴露在公众的评价面前:“瞬间摄影和报业公司已经入侵到个人和家庭的神圣领域;无数的机器发明纷纷恐吓我们要把这种事变成现实:‘壁橱里的悄悄话要在屋顶上大声宣扬’。”
  当神秘变得世俗、秘密变成科技、隐私成为权利的时候,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就发生了。自我的不可侵犯代替了上帝的不可思议。怪不得人们把这个东西搞得神经兮兮。
  2001年,美国通过了《爱国者法案》,这项法案规定,为了与恐怖主义作斗争,政府将会拓展监视的授权范围。但是早在这之前,甚至早在出现国家安全状况之前,路易斯·布兰戴斯就已经预测到了科技对私密的入侵会影响到个人的隐私权。
其他文献
[摘 要] 互联网时代,老年人作为互联网使用率较低的群体,其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不断凸显,其本身所具有的隔代照料、政治参与、劳动力供给等社会功能受限。消除老年人融入互联网时代的障碍,有利于老年人社会功能的顺利实现。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表明:(1)社会网络、经济地位对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使用难
[收稿日期] 2016-07-19  [作者简介] 刘 黎(1981-),  女,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摘 要]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化不仅需要物质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作为县级小城市的嵩明县,在滇中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发展机遇面前,如何在转型中保持自身具有的文化特色,以传统的文化底蕴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摘 要]智库通过商议提案、激发公众讨论等方式,为解决当代世界极为紧迫的问题,催化产生一系列理论和观点,集合专家的创意和智慧以影响决策。同时,智库还帮助设定政策议程,成功的智库应随时准备着提案,当问题一出现便可立马付诸实施。但是,如果智库的意识形态狭隘,则会造成决策失误。因而智库应提供开放平台,引入全新理念,让决策者直面相关意见,并省视自己的观点,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关键词] 智库;决策;有益
[摘 要] 运用2014-2015年农村调查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的土地保障倾向对农业劳动投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具有土地保障倾向的农户农业劳动投入更少。为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农业劳动投入,需弱化农户土地保障倾向,用社会保障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释放农地经济功能,促进土地流转,优化农地资源配置,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增强农业经营主
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称,为联手应对网络攻击,建立国际规范网络体系,加强国际合作。日前,15国的专家就建立网络安全方面的国际规范进行协商。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网络空间等方面的联合保护协议,网络攻击甚至是网络战争就可能成为日常的威胁。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同意开始讨论交换各国网络战略方面的信息,在全世界范围内,包括欠发达国家,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保护,甚至就网络战争问题制订了一些基础
[摘 要] 随着武汉市城市化进程推进,洪山街的城中村改造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在撤村建居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强化城中村党建工作,才能让“红色引擎工程”在城改社区生根发芽,才能完成好加强城中村的改造和治理,其具体做法,一是应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二是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要大力提升城改社区治理水平。  [关键词] 城中村;社区治理 ;党建工作;党员干部;红色引擎工程  [中图分类号] D267
按: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领导人主政后,倡导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中国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的世纪大战略。与之相随,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成为一张耀眼的“国家名片”,更成为中国崛起的最新象征。“一带一路”作为特殊国际形势下中国领导人精心打造的战略重器,高铁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自身体制优势创造的一个最成功的战略产业,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应对国际国内重大挑
俄 国沙皇彼得大帝曾经说过:“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就没有强大的俄罗斯。”如今,被誉为“第二个彼得大帝”的俄总统普京也说:“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  当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让陆地不堪重荷时,浩渺的海洋向人类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占全球地表面积70.8%的海洋,所提供的水产品至少能养活300亿人口,还能给予人们水、肥料、矿物以及其他宝贵资源,同时,它又为一个国家的生存、发
[摘 要] 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精神支柱,是打造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与关键,是形成改革共识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凝聚力。乡风文明建设后续动能不足,文化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乡土文化接续与重构的主体缺失、村民的文化意识薄弱、乡土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政府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较低、政策的偏离等各种因素交织,致使乡村共同体观念日渐淡薄,乡土文化推陈出新不足,传承创造不连续,村庄文化
现年81岁的根纳吉·奥希波夫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被誉为当今俄罗斯社会学的“泰斗”。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代表团访俄,与奥希波夫等俄方学者座谈。下面结合座谈内容分析介绍他们关于苏联解体和苏共败亡的观点。    一、 苏联不是自动解体,而是被瓦解、被肢解了  在回答苏联解体原因时,奥希波夫首先强调,苏联不是解体了,而是被瓦解、被肢解了。苏联解体违背人民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