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立项到开拍,从选角到宣传,备受关注、争议不断、褒贬不一,这不是“新红楼”独享的境遇,而是几乎所有名著翻拍影视剧共同的命运。也许正是这份“热闹”,吸引了世界各国电影、电视人投身于名著翻拍,哪怕屡战屡败也乐此不疲。
新版红楼缺什么?
50集新版《红楼梦》,服饰不可谓不华丽,布景不可谓不讲究,俊男靓女不可谓不出众,但看着看着,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觉得,缺的是思想,尤其是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
思想是魂,缺了思想便丢了魂。因为没有崭新的思想去统领,宝玉、黛玉、宝钗、薛蟠一干小姐、少爷越看越像现如今的富二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男的混迹闺帏,一天到晚“姐姐妹妹”,有的还惹是生非;女的整天勾心斗角,吃醋使性。宝玉是封建时代的叛逆者,可剧中看不到一点反封建的批判精神。黛玉一天到晚怨天怨地怨命运,可是比起下层百姓,已经幸运多了,我倒更想引用一首古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剧中看不到对18世纪百姓苦难的关注,看不到人道主义的光辉。
再看看那些丫鬟,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话:中国的历史可分为当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当奴隶当不成的时代。丫鬟同属受欺压者,但通过剧中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图景,有的当奴才当得有滋有味,以当好奴才为美、为乐,如袭人。有的大丫鬟还要以主子的名义欺负小丫鬟,如晴雯。对投井自尽的金钏的表现也缺乏同情。
曹雪芹是生活在18世纪的人,时光又过去了200多年,世界大潮,浩浩荡荡,博爱、平等、自由成为当今和未来的主题,但新版《红楼梦》虽然运用了最新的电视拍摄技术,但难掩思想的贫弱,还停留在18世纪。重拍经典,不能像背书一样,机械照搬,应该用体现时代高度的思想加以观照、解读,这样才能给观众以感悟、以启迪、以警策,才是真正弘扬我们的民族经典。(严 冰)
名著改编是有底线的
作为“猴王世家”的演艺传承人,我一直在收集《西游记》面世400多年来的各种版本:明、清、民国时期的《西游记》小说、连环画,各时期各种文字版本的《西游记》等。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出现的各种影视翻拍版本,却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对原著篡改之严重,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目前《西游记》有不同国家和地区拍摄的不同版本,名之曰:娱乐版、搞笑版,甚至是色情版。在这些翻拍版本中,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唐僧成了女人,玉皇大帝最爱用望远镜看畅销书……管孙悟空叫“空空”,管白骨精叫“精精”,还非得给他们扯出点感情纠葛。这是胡闹!
如果名著改编再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可能年幼的孩子都不知道哪个版本是真正的孙悟空了。现在总是有小孩子问我“孙悟空一共有多少个女朋友?他和女妖生了几个孩子?”这些问题让我哭笑不得,更为这样一部传统名著被曲解、被糟践感到愤怒和悲哀。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我不希望以后的小朋友总是问我:猪八戒有几个女朋友?沙和尚跟谁结婚了?神话乱改,也就变成了鬼话。名著的改编是有一个底线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的基本性格不能变。我拍《西游记》也遇到改编:唐僧师徒路经女儿国,女儿国国王爱上唐僧,唐僧一看愣了神:太漂亮了,额头冒冷汗,但马上眼睛一闭:“阿弥陀佛”,理智战胜了情感。这些是小说里面没有的,就叫改编,但我们有一个原则:“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最后唐僧头也不回地上路了,女国王眼泪汪汪地目送。你设想唐僧跟女儿国国王有一夜情,那就不符合改编的原则了。
我并不反对名著重拍,跟着时代走,我们当然可以重拍《西游记》。但关键是,如何对待名著翻拍?我总结了10个字——谁来拍?怎么拍?为什么拍?
如果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宣传猴王精神,重拍就很有意义。我希望重拍是建立在继承、吸取精华的基础上,而不是颠覆和排斥原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诠释《西游记》。我父亲演过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也曾用昆剧来诠释《西游记》。20世纪60年代有《孙悟空学雷锋》;非典时期,浙江昆剧团排了一个《孙悟空打“非典”》,把非典变成一个大妖怪。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精神是一样的。
翻拍并不是不能超越经典,拍得好了,会得到社会认可。比如,《冰海沉船》是非常经典的电影,后来重拍的《泰坦尼克号》就超越了《冰海沉船》。这部电影以人物的情感为主线,用高科技给电影添彩,我们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19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在特技方面不是非常理想,现在有条件了,我们可以用高科技手段拍《西游记》,而不是光想着恶搞、颠覆人物形象。
对于目前这种胡编、恶搞经典名著的现象应该怎么办呢?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就说过中国的世界名著不多,国家要立法保护。对于这种胡编乱说《西游记》的,一个都不能宽恕!改编者也切记一定要笔下留情,千万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开涮或戏说了。
(作者:六小龄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欧版《战争与和平》,俄罗斯人不喜欢
作为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大本营,欧洲的影视剧制作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名著中直接吸取养分。然而,要把雨果、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搬上荧屏并不是那么简单,欧洲人的创作理念和观众品味,注定了此类缩编将面对更苛刻的批评。
以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为例。2007年欧洲7国曾联合把它改编成“史诗巨片”在各国同步上映。该剧的制作模式就如同“空客飞机”一样集合了欧洲各国的资源:俄国的剧本,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法英德意比几国的电视台参与制作,主演都是各国当红的明星,耗时两年,转战4国拍摄。就硬件来说,该剧布景精美,服装考究,战争场面宏大,每集90分钟的长度,总耗资高达2800万欧元。《战争与和平》在西欧放映时,24%的收视率还算不错,可到了祖国俄罗斯时,就遭遇了一片骂声。俄罗斯观众无法忍受改编后出现低级的历史错误,“娜塔莎怎么成了金发女郎?”托尔斯泰的后人更是不满人物变得苍白冷漠,批评其篡改了托尔斯泰的原意。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名著影视剧不得不做大幅度的改编,乃至于向娱乐性妥协,越是严肃厚重的题材,制作者也就越难把握。反倒是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大仲马的通俗文学更容易被观众们所接受,《马普尔小姐探案》、《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跌宕起伏的悬疑故事,虽多次被改编,观众们依然看得有滋有味。今年的《神探夏洛克》更是改头换面穿越到现代,让福尔摩斯用起了手机和互联网,这种名著新拍的突破虽让人诧异,但也得到年轻人的认可和追捧。(董 铭)
美剧《鲁宾逊漂流记》 “包装”过头
美剧具有全球影响力,但要论起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佳作可谓少之又少。如果一个美国的公共电视台打算把文学名著搬上银屏,一般会被认为是剑走偏锋的“险招”。
在文学名著改编的美剧中,最新的失败案例要数2008年NBC电视台推出的新版《鲁宾逊漂流记》。当时副总裁本·希维尔曼新官上任,打算把这部号称全世界译本最多的丹尼尔·笛福的名著用现代美剧的制作观念重新翻拍。该剧力图达到保留书中原有的冒险元素,又能利用当今观众最喜爱的电脑特效、动作场面、悬疑气氛和高速节奏的效果。不过结果令人失望,这样的大杂烩无法真正吸引观众,经过重新“包装”的鲁宾逊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媒体更是一致恶评,《纽约时报》认为“如果丹尼尔·笛福有幸看到本剧,他一定会愤怒地给编剧打电话投诉”。而《旧金山纪事报》更是拿“天雷滚滚”来形容本剧。新版《鲁宾逊漂流记》的最终结局是一季播完,再无下文。(王 海)
新版红楼缺什么?
50集新版《红楼梦》,服饰不可谓不华丽,布景不可谓不讲究,俊男靓女不可谓不出众,但看着看着,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觉得,缺的是思想,尤其是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
思想是魂,缺了思想便丢了魂。因为没有崭新的思想去统领,宝玉、黛玉、宝钗、薛蟠一干小姐、少爷越看越像现如今的富二代,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男的混迹闺帏,一天到晚“姐姐妹妹”,有的还惹是生非;女的整天勾心斗角,吃醋使性。宝玉是封建时代的叛逆者,可剧中看不到一点反封建的批判精神。黛玉一天到晚怨天怨地怨命运,可是比起下层百姓,已经幸运多了,我倒更想引用一首古诗:“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剧中看不到对18世纪百姓苦难的关注,看不到人道主义的光辉。
再看看那些丫鬟,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话:中国的历史可分为当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当奴隶当不成的时代。丫鬟同属受欺压者,但通过剧中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图景,有的当奴才当得有滋有味,以当好奴才为美、为乐,如袭人。有的大丫鬟还要以主子的名义欺负小丫鬟,如晴雯。对投井自尽的金钏的表现也缺乏同情。
曹雪芹是生活在18世纪的人,时光又过去了200多年,世界大潮,浩浩荡荡,博爱、平等、自由成为当今和未来的主题,但新版《红楼梦》虽然运用了最新的电视拍摄技术,但难掩思想的贫弱,还停留在18世纪。重拍经典,不能像背书一样,机械照搬,应该用体现时代高度的思想加以观照、解读,这样才能给观众以感悟、以启迪、以警策,才是真正弘扬我们的民族经典。(严 冰)
名著改编是有底线的
作为“猴王世家”的演艺传承人,我一直在收集《西游记》面世400多年来的各种版本:明、清、民国时期的《西游记》小说、连环画,各时期各种文字版本的《西游记》等。然而近几年国内外出现的各种影视翻拍版本,却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对原著篡改之严重,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目前《西游记》有不同国家和地区拍摄的不同版本,名之曰:娱乐版、搞笑版,甚至是色情版。在这些翻拍版本中,孙悟空和白骨精谈恋爱,唐僧成了女人,玉皇大帝最爱用望远镜看畅销书……管孙悟空叫“空空”,管白骨精叫“精精”,还非得给他们扯出点感情纠葛。这是胡闹!
如果名著改编再这样发展下去,最后可能年幼的孩子都不知道哪个版本是真正的孙悟空了。现在总是有小孩子问我“孙悟空一共有多少个女朋友?他和女妖生了几个孩子?”这些问题让我哭笑不得,更为这样一部传统名著被曲解、被糟践感到愤怒和悲哀。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我不希望以后的小朋友总是问我:猪八戒有几个女朋友?沙和尚跟谁结婚了?神话乱改,也就变成了鬼话。名著的改编是有一个底线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的基本性格不能变。我拍《西游记》也遇到改编:唐僧师徒路经女儿国,女儿国国王爱上唐僧,唐僧一看愣了神:太漂亮了,额头冒冷汗,但马上眼睛一闭:“阿弥陀佛”,理智战胜了情感。这些是小说里面没有的,就叫改编,但我们有一个原则:“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最后唐僧头也不回地上路了,女国王眼泪汪汪地目送。你设想唐僧跟女儿国国王有一夜情,那就不符合改编的原则了。
我并不反对名著重拍,跟着时代走,我们当然可以重拍《西游记》。但关键是,如何对待名著翻拍?我总结了10个字——谁来拍?怎么拍?为什么拍?
如果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宣传猴王精神,重拍就很有意义。我希望重拍是建立在继承、吸取精华的基础上,而不是颠覆和排斥原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各种形式来诠释《西游记》。我父亲演过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也曾用昆剧来诠释《西游记》。20世纪60年代有《孙悟空学雷锋》;非典时期,浙江昆剧团排了一个《孙悟空打“非典”》,把非典变成一个大妖怪。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精神是一样的。
翻拍并不是不能超越经典,拍得好了,会得到社会认可。比如,《冰海沉船》是非常经典的电影,后来重拍的《泰坦尼克号》就超越了《冰海沉船》。这部电影以人物的情感为主线,用高科技给电影添彩,我们也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1982年版电视剧《西游记》在特技方面不是非常理想,现在有条件了,我们可以用高科技手段拍《西游记》,而不是光想着恶搞、颠覆人物形象。
对于目前这种胡编、恶搞经典名著的现象应该怎么办呢?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就说过中国的世界名著不多,国家要立法保护。对于这种胡编乱说《西游记》的,一个都不能宽恕!改编者也切记一定要笔下留情,千万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开涮或戏说了。
(作者:六小龄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欧版《战争与和平》,俄罗斯人不喜欢
作为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大本营,欧洲的影视剧制作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名著中直接吸取养分。然而,要把雨果、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搬上荧屏并不是那么简单,欧洲人的创作理念和观众品味,注定了此类缩编将面对更苛刻的批评。
以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为例。2007年欧洲7国曾联合把它改编成“史诗巨片”在各国同步上映。该剧的制作模式就如同“空客飞机”一样集合了欧洲各国的资源:俄国的剧本,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法英德意比几国的电视台参与制作,主演都是各国当红的明星,耗时两年,转战4国拍摄。就硬件来说,该剧布景精美,服装考究,战争场面宏大,每集90分钟的长度,总耗资高达2800万欧元。《战争与和平》在西欧放映时,24%的收视率还算不错,可到了祖国俄罗斯时,就遭遇了一片骂声。俄罗斯观众无法忍受改编后出现低级的历史错误,“娜塔莎怎么成了金发女郎?”托尔斯泰的后人更是不满人物变得苍白冷漠,批评其篡改了托尔斯泰的原意。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名著影视剧不得不做大幅度的改编,乃至于向娱乐性妥协,越是严肃厚重的题材,制作者也就越难把握。反倒是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大仲马的通俗文学更容易被观众们所接受,《马普尔小姐探案》、《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跌宕起伏的悬疑故事,虽多次被改编,观众们依然看得有滋有味。今年的《神探夏洛克》更是改头换面穿越到现代,让福尔摩斯用起了手机和互联网,这种名著新拍的突破虽让人诧异,但也得到年轻人的认可和追捧。(董 铭)
美剧《鲁宾逊漂流记》 “包装”过头
美剧具有全球影响力,但要论起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佳作可谓少之又少。如果一个美国的公共电视台打算把文学名著搬上银屏,一般会被认为是剑走偏锋的“险招”。
在文学名著改编的美剧中,最新的失败案例要数2008年NBC电视台推出的新版《鲁宾逊漂流记》。当时副总裁本·希维尔曼新官上任,打算把这部号称全世界译本最多的丹尼尔·笛福的名著用现代美剧的制作观念重新翻拍。该剧力图达到保留书中原有的冒险元素,又能利用当今观众最喜爱的电脑特效、动作场面、悬疑气氛和高速节奏的效果。不过结果令人失望,这样的大杂烩无法真正吸引观众,经过重新“包装”的鲁宾逊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媒体更是一致恶评,《纽约时报》认为“如果丹尼尔·笛福有幸看到本剧,他一定会愤怒地给编剧打电话投诉”。而《旧金山纪事报》更是拿“天雷滚滚”来形容本剧。新版《鲁宾逊漂流记》的最终结局是一季播完,再无下文。(王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