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为各个社团排了时间表,周一舞蹈队,周二民乐队,周三……社团太多,社员太热情,有时候为了争取排练时间还会发生点儿“小摩擦”。
成都在细雨薄雾中苏醒。
浓密的绿树把车水马龙结结实实挡在新华公园门外。走进来,跟广场上悠闲自得踱步的白鸽打过招呼,人们就汇集到不大的广场上。
音乐开始热闹。先是舒缓的彝族舞曲,慢慢地汇入了欢快的恰恰,还有断断续续的架子鼓声。这边,三五成群把柔力球挥舞得行云流水;那边,在只有7摄氏度的清晨,武者们穿着背心却大汗淋漓;一群着红色黑纱曳地长裙的老奶奶在人群中起舞旋转,扎眼得很。
成都市“和谐社区发展促进会”的全职社工贾荔媛在广场上慢慢走着,不时停下来欣赏一下。她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在促进会负责“成华区组合民乐艺术团”。一有空,她就来这里走走看看,看到谁“耍得好”,她就上前去说服人家加入艺术团。她说自己是个“星探”。
像“选妃”一样选队员
贾荔媛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了陈华筠。当时,陈奶奶正和一群朋友们在新华公园深处的一棵大树下翩翩起舞。
70岁的陈奶奶,笑容从嘴角一直荡漾到眼角的皱纹里。她拿出自己的名片,正面写着“韵美艺术团”,反面列着“民族舞、秧歌、腰鼓、戏曲、歌咏以及时装”各活动项目。说话间,她掏出了一款粉白相间、亮闪闪的手机接了个电话,确定了晚上排练的时间。
陈奶奶从小学川剧,打下了戏曲演唱和身段儿的底子。只是现在口音里有了普通话的调调,“玉露琼浆的‘琼’字唱不出川味儿喽!”她笑着说。
受到贾荔媛和促进会的鼓舞,陈奶奶牵头组织起了社区腰鼓队、舞蹈队,最近还搞了一支模特队。很多退了休的阿姨奶奶们慕名而来,跟着她一起耍。“既要看样子,又要看身材,还要有舞蹈底子,简直跟选妃子似的。”陈华筠说着,惹来舞蹈队姐妹们一阵大笑。
每周都有那么一两天,她们会在新华公园这棵大树下排练。10点钟,姐妹们从各个社区到这里集合。她们拿着大包小包,有的装着舞鞋,有的装着录音机,“没的音乐,跳起来没的感觉。”
两盘磁带加上一个“坨坨”——那是录音机“电池”,录音机上的一红一黄两条线接在“坨坨”上,《吉祥》、《辣妹子》、《月亮之上》就飘出来了。中午她们都不回家,带着饭盒在公园里凑合一顿,下午接着练到4点。
贾荔媛介绍说,像这样的社区文化艺术团,已经遍布成都市成华区的每个社区。在保和街道东升社区,记者看到一幢二层小楼,灰砖红柱,一间宽敞明亮的排练厅里,四墙都是镜子,还有舞蹈把杆。
社区党委书记刘大森告诉记者,社区为各个文化社团排了时间表,周一舞蹈队,周二民乐队,周三……但是社区的社团太多,社员们太热情,有时候还会为了争取排练时间发生点儿“小摩擦”。
贾荔媛就曾在锦江区的一个文化馆听过一场“中西合璧”的合奏。大提琴、中提琴、笙、阮、琵琶,各种乐器争先恐后地响,听得她“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这些民间音乐家中的高手都被贾荔媛“一网打尽”,招攬到了“组合民乐艺术团”里。目前,艺术团已有团员50多人。
促进会经常承办成都的社区群众文艺活动。最近一次是在2009年11月25日,陈华筠她们排练的舞蹈《吉祥》在成华区房管局干部岗位教育主题活动上表演。
“洁白的头饰,鲜红的藏裙,腰间缎带抖落下彩虹的颜色。”贾荔媛说,最精彩的还是每位阿姨奶奶认认真真的扭腰抖胯动作。
训练了一支升旗小队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书记龚世达介绍说,2006年9月,该学院政治思想理论课新增了一项内容:20课时的课外教学,折合成社区义工40小时,计1.5个学分,如果完不成规定的服务时间,该课程不能结业。
这种“义工学分制”,是成都理工大学和成华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团委、区人事局等单位“校地合作”,共建和谐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截止到2009年11月,共有超过1500位同学进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义工”实践基地,总计服务时间超过70000小时,人均服务时间超过40小时。同学们从事了空巢老人心理慰藉、义务家教、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防治艾滋病宣传、城乡少儿快乐成长计划、5·12抗震救灾等多领域的志愿服务。
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丁鑫玮曾到成都市双水小学做过班主任助理。这里一多半的孩子都是流动人口子弟,“有些孩子身上脏兮兮的,还挂着两条长长的鼻涕”。
丁鑫玮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教他们跳舞、拉小提琴、打篮球。他自己是成都理工大学“国旗班”成员,结合特长,他在小学生中训练出了一支20人的升旗小队。小队员们操练起齐步走,甩旗,动作已经十分潇洒。丁老师离开后,孩子们还在进行着升旗小队的日常训练,梦想着有朝一日到天安门升一回旗。
促进会党支部组织委员李铭波曾到社区教英语。有位70多岁的爷爷,牙剩下没几颗了,怎么都发不出“tWO”这个音,但还跟着同学们一遍遍念着。
政治行政学专业的汪坤,经历就没那么可乐。刚开始,汪坤拉住社区居民宣讲艾滋病知识时,“有些居民觉得我像在咒他得艾滋病,对我避而远之。”
随着“校地合作”的深入,成都理工大学的社工们发现,目前对于社区的研究和关注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小政府大社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下沉到社区,社区职能发挥需要观念和技能的调整;另一方面,社区各自为政,大量的资源缺乏整合,社区资源无法变为资本。”成华区保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欣蓉告诉记者。
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成都市“和谐社区发展促进会”于2008年应时而生。这是一个由成都市民政局主管,由成都高校、媒体、机关、街道、社区专业人员“联动整合”的高端科研、活动组织。
促进会副会长李向前说,在“义工学分制”基础上,最近一年多来,促进会与成都理工大学以及成华区各政府部门合作,探索出“VPE教育成才新模式”。
VPE模式,是将社区志愿服务同顶岗实习、就业见习、创业就业整合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旨在缩短大学生就业前的社会适应期。
区人事局局长钟萍说,自2008年起,区内100个社区以及60多个区委、区政府行政单位以及区内企业已全部向大学生开放实习岗位。
“全域”社区
5·12大地震那天,成华区保和街道东升社区6组的李清秀老人正在搬家。由于老城改造,她的临时住房被安置到了龙泉驿区十陵街道来龙社区9组。
保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欣蓉介绍说,目前共有1万多名村民从保和街道搬到龙泉驿区“跨区安置”。
“虽然搬了家,但社保、医疗都必须回原籍申办,两头跑路太折腾人了!”成了“跨区户”,李清秀感到不便:新家 门口的社保定点医院不接待,什么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要一次次地跑回东升社区力哩。
“在成都统筹城乡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搬离原地集中居住,原来的地域关系、利益关系、生产劳作方式都被打破了。”促进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罗映光介绍说。像东升社区这样正处在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期间的涉农社区,居民办事和社区管理都存在难度。为此,促进会学术委员会在成都市率先提出了“全域社区”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自2009年7月19日起,成华区民政局、龙泉驿区民政局与促进会三方联合行动签订“全域社区委托服务管理’’协议,并推出“全域社区’’服务体系,实施“社区居民事务代办制度”。
这是全国第一个跨越行政区域的“大社区”。“两个街道之间,将打破以区、街为单位进行板块化管理的现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两地社区直接对接。”保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方友介绍说。
“VPE社工全域走访服务”同时推出。成都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6月到9月,社工为过渡居民代办残疾证、少儿互助金、独生子女证等事务8件,上门走访通知过渡居民领取过渡费、培训券等事项60次,为过渡居民提供招聘、体检信息50条。
李清秀笑着说,现在的异地安置生活“好耍得很”。政府提供了两种过渡安置的补贴办法:按人头补贴,前一年半每人每月200元,一年半后提高为每人每月400元;或者,按原有住房面积每平方米每月补贴8元。居民可以根据自家情况选择比较划算的补贴方法。
虽然住得远了,但李清秀还会常常到东升社区转转。从东升社区办公室循着轰鸣的机器声和清脆的钢筋水泥碰撞声望去,一座18层的电梯公寓正在拔地而起,那是政府给她和老邻居们盖的新家。
看看自家的楼盖到哪儿了,成了李清秀和众多原东升社区居民们的习惯。
社工有了“哈佛”
“建设路商业大街12月24日要开街了。”成华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余斌挺激动。
“通过整合片区各种优势资源,我们要打造具有现代时尚气息、人文宜居的成都第三商圈。”建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田丽介绍说。建设路商业大街改造一期工程总投入将达1.5亿元,未来几年,位于成华区一环路至二环路间的建设路街道将作为主要整治地段,主路段辐射的5条支路也将被纳入整体改造范围。
在进行硬件改造的同时,街道办事处与促进会积极合作,打造商圈的“服务软件”。目前已在操作的是“新商圈现代服务业VPE试验区”项目,目的是在社区内开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园。
促进会组织了200多名大学生,在三个月内对新商圈软环境、商家需求和居民需求进行了走访,为优化商圈产业布局和提升软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通过对现有社区服务站进行改革,或者成立‘社区就业后勤公司’,大学生可以通过委托、订单、招投标等方式承担社区的各种服务项目。”余斌说,从停车场、绿化、家电维修、家政到社区企业的后勤服务项目、社区居民需求项目、人口普查等政府需求项目,全都可以尝试。
“事实上,随着社区职能不断增加,社区工作人员的理念也要随之更新,社区继续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李向前说。2009年6月22日,全国首个社区党校和社区事务管理学校在保和街道东升社区开学。随后,促进会与建设路街道合作设立了VPE社区继续教育學校,四川省社科院的专家将其解读为“社区干部的黄埔军校”和“社工的哈佛大学”。
20名大学生和30多名社区干部成为学校首批学员。以东升社区这种涉农社区为例,从农村转变而来的社区以前依靠社区集体经济,成为城市社区后则要发展“社区公益经济”。
“把社区的资源转变成资本,就可以解决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问题。”李向前说。
小天竺黉门街社区承接华西医院后勤服务,通过“辖区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成功实现了为社区公共服务资金“造血”。而这些新生资金在促进会的协助规划下,将投入到更丰富的社区公共服务中。
沙河畔,梅林里,竹藤椅一摆,顺手摘几朵梅花儿丢人薄烟晕起的盖碗儿茶,“和谐社区”里的街坊们活得越来越“巴适”。
成都在细雨薄雾中苏醒。
浓密的绿树把车水马龙结结实实挡在新华公园门外。走进来,跟广场上悠闲自得踱步的白鸽打过招呼,人们就汇集到不大的广场上。
音乐开始热闹。先是舒缓的彝族舞曲,慢慢地汇入了欢快的恰恰,还有断断续续的架子鼓声。这边,三五成群把柔力球挥舞得行云流水;那边,在只有7摄氏度的清晨,武者们穿着背心却大汗淋漓;一群着红色黑纱曳地长裙的老奶奶在人群中起舞旋转,扎眼得很。
成都市“和谐社区发展促进会”的全职社工贾荔媛在广场上慢慢走着,不时停下来欣赏一下。她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在促进会负责“成华区组合民乐艺术团”。一有空,她就来这里走走看看,看到谁“耍得好”,她就上前去说服人家加入艺术团。她说自己是个“星探”。
像“选妃”一样选队员
贾荔媛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了陈华筠。当时,陈奶奶正和一群朋友们在新华公园深处的一棵大树下翩翩起舞。
70岁的陈奶奶,笑容从嘴角一直荡漾到眼角的皱纹里。她拿出自己的名片,正面写着“韵美艺术团”,反面列着“民族舞、秧歌、腰鼓、戏曲、歌咏以及时装”各活动项目。说话间,她掏出了一款粉白相间、亮闪闪的手机接了个电话,确定了晚上排练的时间。
陈奶奶从小学川剧,打下了戏曲演唱和身段儿的底子。只是现在口音里有了普通话的调调,“玉露琼浆的‘琼’字唱不出川味儿喽!”她笑着说。
受到贾荔媛和促进会的鼓舞,陈奶奶牵头组织起了社区腰鼓队、舞蹈队,最近还搞了一支模特队。很多退了休的阿姨奶奶们慕名而来,跟着她一起耍。“既要看样子,又要看身材,还要有舞蹈底子,简直跟选妃子似的。”陈华筠说着,惹来舞蹈队姐妹们一阵大笑。
每周都有那么一两天,她们会在新华公园这棵大树下排练。10点钟,姐妹们从各个社区到这里集合。她们拿着大包小包,有的装着舞鞋,有的装着录音机,“没的音乐,跳起来没的感觉。”
两盘磁带加上一个“坨坨”——那是录音机“电池”,录音机上的一红一黄两条线接在“坨坨”上,《吉祥》、《辣妹子》、《月亮之上》就飘出来了。中午她们都不回家,带着饭盒在公园里凑合一顿,下午接着练到4点。
贾荔媛介绍说,像这样的社区文化艺术团,已经遍布成都市成华区的每个社区。在保和街道东升社区,记者看到一幢二层小楼,灰砖红柱,一间宽敞明亮的排练厅里,四墙都是镜子,还有舞蹈把杆。
社区党委书记刘大森告诉记者,社区为各个文化社团排了时间表,周一舞蹈队,周二民乐队,周三……但是社区的社团太多,社员们太热情,有时候还会为了争取排练时间发生点儿“小摩擦”。
贾荔媛就曾在锦江区的一个文化馆听过一场“中西合璧”的合奏。大提琴、中提琴、笙、阮、琵琶,各种乐器争先恐后地响,听得她“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这些民间音乐家中的高手都被贾荔媛“一网打尽”,招攬到了“组合民乐艺术团”里。目前,艺术团已有团员50多人。
促进会经常承办成都的社区群众文艺活动。最近一次是在2009年11月25日,陈华筠她们排练的舞蹈《吉祥》在成华区房管局干部岗位教育主题活动上表演。
“洁白的头饰,鲜红的藏裙,腰间缎带抖落下彩虹的颜色。”贾荔媛说,最精彩的还是每位阿姨奶奶认认真真的扭腰抖胯动作。
训练了一支升旗小队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书记龚世达介绍说,2006年9月,该学院政治思想理论课新增了一项内容:20课时的课外教学,折合成社区义工40小时,计1.5个学分,如果完不成规定的服务时间,该课程不能结业。
这种“义工学分制”,是成都理工大学和成华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团委、区人事局等单位“校地合作”,共建和谐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截止到2009年11月,共有超过1500位同学进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义工”实践基地,总计服务时间超过70000小时,人均服务时间超过40小时。同学们从事了空巢老人心理慰藉、义务家教、创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防治艾滋病宣传、城乡少儿快乐成长计划、5·12抗震救灾等多领域的志愿服务。
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丁鑫玮曾到成都市双水小学做过班主任助理。这里一多半的孩子都是流动人口子弟,“有些孩子身上脏兮兮的,还挂着两条长长的鼻涕”。
丁鑫玮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教他们跳舞、拉小提琴、打篮球。他自己是成都理工大学“国旗班”成员,结合特长,他在小学生中训练出了一支20人的升旗小队。小队员们操练起齐步走,甩旗,动作已经十分潇洒。丁老师离开后,孩子们还在进行着升旗小队的日常训练,梦想着有朝一日到天安门升一回旗。
促进会党支部组织委员李铭波曾到社区教英语。有位70多岁的爷爷,牙剩下没几颗了,怎么都发不出“tWO”这个音,但还跟着同学们一遍遍念着。
政治行政学专业的汪坤,经历就没那么可乐。刚开始,汪坤拉住社区居民宣讲艾滋病知识时,“有些居民觉得我像在咒他得艾滋病,对我避而远之。”
随着“校地合作”的深入,成都理工大学的社工们发现,目前对于社区的研究和关注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小政府大社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职能下沉到社区,社区职能发挥需要观念和技能的调整;另一方面,社区各自为政,大量的资源缺乏整合,社区资源无法变为资本。”成华区保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欣蓉告诉记者。
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成都市“和谐社区发展促进会”于2008年应时而生。这是一个由成都市民政局主管,由成都高校、媒体、机关、街道、社区专业人员“联动整合”的高端科研、活动组织。
促进会副会长李向前说,在“义工学分制”基础上,最近一年多来,促进会与成都理工大学以及成华区各政府部门合作,探索出“VPE教育成才新模式”。
VPE模式,是将社区志愿服务同顶岗实习、就业见习、创业就业整合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旨在缩短大学生就业前的社会适应期。
区人事局局长钟萍说,自2008年起,区内100个社区以及60多个区委、区政府行政单位以及区内企业已全部向大学生开放实习岗位。
“全域”社区
5·12大地震那天,成华区保和街道东升社区6组的李清秀老人正在搬家。由于老城改造,她的临时住房被安置到了龙泉驿区十陵街道来龙社区9组。
保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欣蓉介绍说,目前共有1万多名村民从保和街道搬到龙泉驿区“跨区安置”。
“虽然搬了家,但社保、医疗都必须回原籍申办,两头跑路太折腾人了!”成了“跨区户”,李清秀感到不便:新家 门口的社保定点医院不接待,什么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要一次次地跑回东升社区力哩。
“在成都统筹城乡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搬离原地集中居住,原来的地域关系、利益关系、生产劳作方式都被打破了。”促进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罗映光介绍说。像东升社区这样正处在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期间的涉农社区,居民办事和社区管理都存在难度。为此,促进会学术委员会在成都市率先提出了“全域社区”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自2009年7月19日起,成华区民政局、龙泉驿区民政局与促进会三方联合行动签订“全域社区委托服务管理’’协议,并推出“全域社区’’服务体系,实施“社区居民事务代办制度”。
这是全国第一个跨越行政区域的“大社区”。“两个街道之间,将打破以区、街为单位进行板块化管理的现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两地社区直接对接。”保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方友介绍说。
“VPE社工全域走访服务”同时推出。成都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6月到9月,社工为过渡居民代办残疾证、少儿互助金、独生子女证等事务8件,上门走访通知过渡居民领取过渡费、培训券等事项60次,为过渡居民提供招聘、体检信息50条。
李清秀笑着说,现在的异地安置生活“好耍得很”。政府提供了两种过渡安置的补贴办法:按人头补贴,前一年半每人每月200元,一年半后提高为每人每月400元;或者,按原有住房面积每平方米每月补贴8元。居民可以根据自家情况选择比较划算的补贴方法。
虽然住得远了,但李清秀还会常常到东升社区转转。从东升社区办公室循着轰鸣的机器声和清脆的钢筋水泥碰撞声望去,一座18层的电梯公寓正在拔地而起,那是政府给她和老邻居们盖的新家。
看看自家的楼盖到哪儿了,成了李清秀和众多原东升社区居民们的习惯。
社工有了“哈佛”
“建设路商业大街12月24日要开街了。”成华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余斌挺激动。
“通过整合片区各种优势资源,我们要打造具有现代时尚气息、人文宜居的成都第三商圈。”建设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田丽介绍说。建设路商业大街改造一期工程总投入将达1.5亿元,未来几年,位于成华区一环路至二环路间的建设路街道将作为主要整治地段,主路段辐射的5条支路也将被纳入整体改造范围。
在进行硬件改造的同时,街道办事处与促进会积极合作,打造商圈的“服务软件”。目前已在操作的是“新商圈现代服务业VPE试验区”项目,目的是在社区内开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园。
促进会组织了200多名大学生,在三个月内对新商圈软环境、商家需求和居民需求进行了走访,为优化商圈产业布局和提升软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通过对现有社区服务站进行改革,或者成立‘社区就业后勤公司’,大学生可以通过委托、订单、招投标等方式承担社区的各种服务项目。”余斌说,从停车场、绿化、家电维修、家政到社区企业的后勤服务项目、社区居民需求项目、人口普查等政府需求项目,全都可以尝试。
“事实上,随着社区职能不断增加,社区工作人员的理念也要随之更新,社区继续教育显得格外重要。”李向前说。2009年6月22日,全国首个社区党校和社区事务管理学校在保和街道东升社区开学。随后,促进会与建设路街道合作设立了VPE社区继续教育學校,四川省社科院的专家将其解读为“社区干部的黄埔军校”和“社工的哈佛大学”。
20名大学生和30多名社区干部成为学校首批学员。以东升社区这种涉农社区为例,从农村转变而来的社区以前依靠社区集体经济,成为城市社区后则要发展“社区公益经济”。
“把社区的资源转变成资本,就可以解决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问题。”李向前说。
小天竺黉门街社区承接华西医院后勤服务,通过“辖区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成功实现了为社区公共服务资金“造血”。而这些新生资金在促进会的协助规划下,将投入到更丰富的社区公共服务中。
沙河畔,梅林里,竹藤椅一摆,顺手摘几朵梅花儿丢人薄烟晕起的盖碗儿茶,“和谐社区”里的街坊们活得越来越“巴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