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史中一旦提及馆阁体,书者多加以诟病,大多认为其追求乌、方、光,结体均匀千人一面为一大弊端,使书风失去艺术趣味和风格。如此的书法意象是为当时政治服务的特殊字体,所以馆阁体的盛行多側重于当时的实用性。随着当代小学书法教育的普及,有关书法教育的种种问题也在社会上展开激烈讨论,本篇文章将在剖析清代馆阁体形成的原因中反思当代小学书法教育的部分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图为当代小学生学习书法究竟追求实用性还是追求艺术性等问题而寻找答案。
关键词:馆阁体;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实用性
一、清馆阁体因实用而兴盛
自明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职翰林院和文渊阁,书写了大量皇帝的诏书诰命,当时称为“博大昌明之体”,亦称“台阁体”(所谓“台阁”,亦指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后由士子之间广为临摹,到清代这种流行于“馆阁”的用于科举考试、政府修书等,这种标准统一的文字称为“馆阁体”,清时也曾出现善馆阁体的书家因书写精美而备受统治者赏识恩宠。而今对于“馆阁体”的认识,大多研究者认为其字体以饱满的点画、乌黑的墨色和均匀的结体为特点,认为馆阁体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阻碍了书法的发展,甚至构成部分书法家书写的弊病。然而馆阁体在当时的实用价值也如后世对它的诟病一般巨大。对于当时的大清王朝而言,这样统一方正的书写显然对其统治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肯定馆阁体的书写风格确实对当时政治有帮助,也不否认馆阁体对于书法的发展的负面影响,但本文暂且先讨论清馆阁体在当时的实用性这一范畴。具体实用性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馆阁体用于维护清王朝统治
馆阁体用墨浓重,结体方正,大小一致,点画粗细均匀,章法上也没有大起大落,节奏平稳,可谓“中正平和”,这正体现了清统治者在文化思想上的抑制和压迫,同时也是清朝政治上的需要。
(二)馆阁体用于科举考试
清初的科举殿试中书写是一项评论试卷好坏的极其重要的标准,乾隆二年,丁巳科殿试将第四名定为状元的原因就是:“策语字画俱佳,可谓第一。”在品评同等水平的内容时,以书写佳者为上。可见馆阁体写的精妙在考试中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书体虽缺乏艺术性趣味但均匀的点画和结体足以保证试卷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干净整洁的同时也使阅卷者方便阅读,赏心悦目。
(三)馆阁体用于缮写公文、誊抄书籍
清时期大兴文字狱,书写官方正统文字更不能因字的一点一画而引来杀头之罪,馆阁体乌黑、方正、光洁,机械的书写犹如当今的印刷字,就如今天看我们的印刷字同样也是黑色、方块、整洁的特点。所以馆阁体这种方整的文字最符合官方要求。
(四)馆阁体用于官吏仕进
写字的水平也与官吏的仕进有很大的关系,清初,在铨选官吏时非常重视书写水平的考核,清朝的翰林官是为天下士子所追求向往的,而选拔考核翰林官的一大标准就是馆阁体的书写,甚至录用与否都取决于馆阁体的书写水平。清后期,对官吏仕进的书写考察标准更加严格。馆阁体要求字迹端庄工整,正如当代中小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要求的卷面分,往往书写工整的作文成绩都会比同等水平的高一点。
二、由馆阁体引发的对小学书法教育的思考
馆阁体出现的必然性和其发挥的巨大实用性我们不可否认。同样在今天,学校依然倡导“学写规范字”,对于规范字的定义我们大众普遍认为是规范、整齐的方块字,通过书写规范整齐的汉字正人品树正气。从书法进课堂政策颁布实施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重视书法这项传统文化,但在学习书法时,我们无法避免有些学生对书法兴趣较小,甚至因为学校的要求而被动学习,有小部分学生会误入馆阁体一般的歧途,以“规范字”的要求来认识和学习毛笔书法。通过分析馆阁体从中思考有两个方面:
(一)对书法艺术认识不足
狭义上说,书法艺术即为书写的艺术,另一方面也是造型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发挥其本身的实用性,同时书法艺术也是艺术的一种,如果过于讲求书写实用性,仅用工整端庄作为书写追求,那么易出现馆阁体般极端的书写弊端,限制了书法的创新发展。
(二)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矛盾
当用于沟通和记载的文字上升为艺术的时候,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艺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敌对的,讲究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我们不否认馆阁体的实用价值,同样也不批判中小学生写好规范字,书写端正、整洁。但学习和书写书法作品时,不能一味追求方正的楷体字,我们应寻根溯源,认识书法风格,陶冶情操,学习和培养书法风格趣味,才能更全面深刻的学习和继承中国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馆阁体在其当时所处的年代有实用性,但其实用性大大超过了艺术性,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而误导了书法学习者。今天的书法启蒙教育预示着未来书法的发展方向,在扎实基础的同时释放天性,不要让规范系统的启蒙方式禁锢了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馆阁体;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实用性
一、清馆阁体因实用而兴盛
自明永乐、正统年间,杨士奇、杨荣和杨溥先后入职翰林院和文渊阁,书写了大量皇帝的诏书诰命,当时称为“博大昌明之体”,亦称“台阁体”(所谓“台阁”,亦指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后由士子之间广为临摹,到清代这种流行于“馆阁”的用于科举考试、政府修书等,这种标准统一的文字称为“馆阁体”,清时也曾出现善馆阁体的书家因书写精美而备受统治者赏识恩宠。而今对于“馆阁体”的认识,大多研究者认为其字体以饱满的点画、乌黑的墨色和均匀的结体为特点,认为馆阁体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阻碍了书法的发展,甚至构成部分书法家书写的弊病。然而馆阁体在当时的实用价值也如后世对它的诟病一般巨大。对于当时的大清王朝而言,这样统一方正的书写显然对其统治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肯定馆阁体的书写风格确实对当时政治有帮助,也不否认馆阁体对于书法的发展的负面影响,但本文暂且先讨论清馆阁体在当时的实用性这一范畴。具体实用性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馆阁体用于维护清王朝统治
馆阁体用墨浓重,结体方正,大小一致,点画粗细均匀,章法上也没有大起大落,节奏平稳,可谓“中正平和”,这正体现了清统治者在文化思想上的抑制和压迫,同时也是清朝政治上的需要。
(二)馆阁体用于科举考试
清初的科举殿试中书写是一项评论试卷好坏的极其重要的标准,乾隆二年,丁巳科殿试将第四名定为状元的原因就是:“策语字画俱佳,可谓第一。”在品评同等水平的内容时,以书写佳者为上。可见馆阁体写的精妙在考试中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书体虽缺乏艺术性趣味但均匀的点画和结体足以保证试卷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干净整洁的同时也使阅卷者方便阅读,赏心悦目。
(三)馆阁体用于缮写公文、誊抄书籍
清时期大兴文字狱,书写官方正统文字更不能因字的一点一画而引来杀头之罪,馆阁体乌黑、方正、光洁,机械的书写犹如当今的印刷字,就如今天看我们的印刷字同样也是黑色、方块、整洁的特点。所以馆阁体这种方整的文字最符合官方要求。
(四)馆阁体用于官吏仕进
写字的水平也与官吏的仕进有很大的关系,清初,在铨选官吏时非常重视书写水平的考核,清朝的翰林官是为天下士子所追求向往的,而选拔考核翰林官的一大标准就是馆阁体的书写,甚至录用与否都取决于馆阁体的书写水平。清后期,对官吏仕进的书写考察标准更加严格。馆阁体要求字迹端庄工整,正如当代中小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要求的卷面分,往往书写工整的作文成绩都会比同等水平的高一点。
二、由馆阁体引发的对小学书法教育的思考
馆阁体出现的必然性和其发挥的巨大实用性我们不可否认。同样在今天,学校依然倡导“学写规范字”,对于规范字的定义我们大众普遍认为是规范、整齐的方块字,通过书写规范整齐的汉字正人品树正气。从书法进课堂政策颁布实施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重视书法这项传统文化,但在学习书法时,我们无法避免有些学生对书法兴趣较小,甚至因为学校的要求而被动学习,有小部分学生会误入馆阁体一般的歧途,以“规范字”的要求来认识和学习毛笔书法。通过分析馆阁体从中思考有两个方面:
(一)对书法艺术认识不足
狭义上说,书法艺术即为书写的艺术,另一方面也是造型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发挥其本身的实用性,同时书法艺术也是艺术的一种,如果过于讲求书写实用性,仅用工整端庄作为书写追求,那么易出现馆阁体般极端的书写弊端,限制了书法的创新发展。
(二)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矛盾
当用于沟通和记载的文字上升为艺术的时候,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艺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不是敌对的,讲究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我们不否认馆阁体的实用价值,同样也不批判中小学生写好规范字,书写端正、整洁。但学习和书写书法作品时,不能一味追求方正的楷体字,我们应寻根溯源,认识书法风格,陶冶情操,学习和培养书法风格趣味,才能更全面深刻的学习和继承中国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结语
馆阁体在其当时所处的年代有实用性,但其实用性大大超过了艺术性,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而误导了书法学习者。今天的书法启蒙教育预示着未来书法的发展方向,在扎实基础的同时释放天性,不要让规范系统的启蒙方式禁锢了创造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