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电商有戏吗?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v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爆发的一年。互联网巨头们争先恐后入场。但相较之下,银行的反击无疑是大众眼里更为期待的戏码。无怪乎10月银行系电商再次蠢蠢欲动,工商银行大电商平台尚未正式上线,仅几条来自“内部人士”的小道消息已然令市场兴奋了。时间再早些,银行“触电”其实并不新鲜:前有建行推出的“善融商务”,交行随后也推出了 “交博汇”商城,名正言顺地成为银行挺进“互联网金融”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更多的矛盾和尴尬却摆在眼前,很少有人关注银行做电商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银行以电子商务作为介入“互联网金融”的切入点,不失为明智之举。电子商务所积累、沉淀的数据,成为银行介入电子商务、构建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最具价值的所在。但银行既无互联网基因,又缺乏建设电子商务的经验,而电商的投入可能会大大超出银行的预期,尤其是许多力有不逮的中小银行。
  表面上看,银行掌握着资金和支付这一核心环节,庞大的客群对银行有无法绕开的刚性需求,这是银行进军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但如果认为在线商城就是电子商务,“把钱砸在”建自己的商城,把自己直接放到与早已建立起成熟运营模式和运营团队的电商大佬的竞争泥潭,却又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先进的运营机制,无异于以卵击石。相反,银行所需面对的冰冷事实却有很多。首先,缺流量。和阿里、京东宾客盈门比起来,银行系商城显得有些门可罗雀。其次,缺丰富的商品品类和优质的用户体验,一般大众的需求未必能够覆盖;再次,缺价格优势。最后,缺仓储、物流和配送体系,做商城不单是建一个网站,还要能安全便捷地把货物送到客户的家门口。物流和配送可以选择第三方,但是商品库存、渠道和货源以及供货商等环节还需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做起来。
  当然,只要银行愿意一直如京东一样大笔砸钱,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撇开四大行,那些没有庞大资金支持的中小银行该何去何从?
  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追问一句,银行,尤其中小银行,真的适合做电子商务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厘清“电商”概念。现阶段讲到电商,很多人狭义地将其理解为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城模式。实际上,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就是以电子的手段完成商务过程。商城只是电子商务最容易标准化的一个服务场景,并不等于电子商务。银行做电商的一个很大误区正在于此,容易陷入狭义“电商”怪圈。
  如果认可电子商务的广义概念,我们会发现,银行在过去十几年里面,通过电子银行其实已经非常充分地把产品和服务电子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过去10年整个电子银行的发展,理解成银行自身业务在内部完成了深度的电子商务化。
  把视角放到银行外部的客户需求,可以发现银行的客群基础是实体企业,他们的经营互联网化就是最大的电子商务需求。应对这一需求,我们认为银行电商化,应从如何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的互联网化入手。
  银行应把自己定位于电商服务的整合供应商,所以需要建立开放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多方参与、协同服务和开放平台。商务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协作过程,多方参与的方式就是通过服务的链接完成商务的协同流程。开放平台的核心是银行利用自身的信用和客群优势为企业提供可信任的互聯网经营平台,经过认证的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商城服务、商品服务、移动服务、营销服务和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来实现自身个性化的互联网经营。
  对于中小银行来说,O2O将成为未来一个重要突破点。未来电子商务的制胜之道一定是线上线下的服务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这种趋势,银行拥有天然的线下服务优势,如何发挥出遍布各地的网点和众多客户经理团队的服务优势,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服务对接,形成闭合的服务体系是银行系电商在未来能否重新洗牌的关键环节。线上线下融合,就是要求银行自身的经营活动也要与开放的服务平台实现对接,成为协同服务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管理者,才能真正融入到互联网经营活动中,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电商金融服务生态。比如围绕商圈商户搭建城市生活消费服务平台,银行在其上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银行还可为商圈实现服务信息的聚合、为商户实现营销信息的推广,从而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O2O),拓展生活化特色的电子商务应用。
  举个例子,北京国贸商圈有很多商户,紧密地服务于这个商圈的企业及其白领,比如送餐、订位等,那么银行能否积极介入这个商圈生态中,为商户提供服务信息的聚合和营销信息的推送呢?银行把这些商户发展为自己的客户,尔后为他们提供营销管理、会员管理、支付,甚至商品管理的实用工具,吸引他们在银行的服务平台上、在银行的支付支持下开展营销活动,完成便捷支付。当然,这个过程中,把客户经理工作平台加载进来,把银行对商户的支付服务加载进来,把银行普遍比较关注的融资业务也加载进来,共享签约商户和客户群体。通过这些加载,实现金融服务与商户利益相结合,金融服务与商户服务相结合,使企业经营的互联网化得到更充分的金融服务支持,形成生态系统。
其他文献
创业难,守业更难。13年前,马云用超前眼光和敏锐的商业判断能力,将阿里巴巴一举推向全球最大B2B商业网站的高点。这个故事如同神话《一千零一夜》中的将“万吨油轮抬上喜马拉雅山”。  风光还在继续,但如今成为“出头鸟”的阿里巴巴的一举一动都会惹来各方纷争。一连串的争议,以及自身企业架构不断的“革新”,将阿里巴巴曾经给人的“悄然生长”印象彻底打破,自从2007年完成上市,聚光灯下阿里巴巴的“折腾”就没有
期刊
顺丰也高调?  是的,素来低调的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前不久高调了一把。身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19年来几乎从不面见媒体的这家公司,罕见地召开了一次发布会。  发布会上,顺丰推出了自己的网上商城“顺丰优选”,面向那些对价格不是那么敏感的消费群体售卖中高端食品。此前从不做广告的顺丰,这次对于“顺丰优选”还计划在线上和线下大打广告。  尽管其CEO王卫仍未露面,但他这个“幕后
期刊
在现实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曾经盛极一时的大企业在短期内就灰飞烟灭。  企业与人有着类似的成长历程,比如先天的基因、后天所处的生存环境、自我的修炼,以及不同的运气遭际等等。只不过与人不同的是,它的平均寿命比人更脆弱,但极限寿命却可以比人更长久。  目前,市场上还找不到关于“企业寿命研究”的专著,但相关的统计数字却并不罕见。在日本和欧洲,所有公司的平均寿命是12.5年,40%的公司不到10年便夭
期刊
苏宁可能还没开始盖“楼”,可是已经打好了够盖100层大楼的地基。  这是前不久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对媒体毫不谦虚的隐喻。他所说的“打地基”,是指苏宁为电商所做的准备,对于“触电”一役,他思忖良久,也已经着手干了4年。  在张近东作出该比喻的同时,苏宁电器单位面积销售收入和单店销售收入(投资者最关心的实体店两大核心指标)其实一直在下滑。苏宁的连锁布局开始收缩,同店增速也在持续下滑。  在电子商务大肆吞噬
期刊
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影响一个企业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他们带来了榜样的力量,建构商业道德伦理的基础,激励着后来的创业者,成为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动力。社会责任一直是企业家精神的必备基因,没有责任规制的精神是危险的,没有精神激励的责任是无力的,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可能会一时强大,但绝不会长久。中国几代的企业家,一批批的企业,一直在用活生生的例子证明着这个结论。
期刊
在19世纪的西方,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结合经济学家熊彼特和“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承前启后的定义,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著、诚信、责任被公认为是成功企业家们共同的特质。遗憾的是,这些人类的优秀特质迟迟没有在中国人的身上得到呈现。  直到1992年,中国才迎来了商业的春天。自此,中国进入了企业家群体崛起的20年。长江商学院的创始院长项兵教授把中国的企业家分为了三
期刊
败局并不等于死局。我们要描述的是,这些处在危难之中的企业如何看待自己的困境,以及如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转换意识,艰难地迈出改革的步伐,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日航从濒临保护到成为全球盈利最高的企业,再到重新上市,只花了短短两年时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同样这样缔造过奇迹的还有苹果的乔布斯、福特公司的欧内斯特·布里奇、GE的杰克·韦尔奇等。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令一个个病入膏肓的企业重新焕发生机的。
期刊
“吾等定此血盟不为私利私欲,但求团结一致,为社会、为世人成就事业。特此聚合诸位同志,血印为誓。”这是稻盛和夫在创业之初的重誓,当时的公司仅有8个人。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因为对这份誓言和信仰的坚持,稻盛和夫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惟一一位一生缔造两个世界五百强的人,被人尊称为“经营之圣”,也是日本惟一尚健在就获此殊荣的经营大师。  “大品牌要负大责任。为了承担责任,我们做好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即使公司
期刊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句网络流行语着实映射出一部分年轻人的心态。比起我们这代人,八五后、九零后的高校学子思维更灵活,视野更开阔。他们在一个物质相对丰裕的环境下长大、成才,因而也就对择业、就业后的生活有了更大的期许,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也比前辈们更艰难——就业的压力、不断攀升的房价、追求“速富”的浮躁氛围……这些因素都让他们彷徨在理想和现实之间。  但梦想和现实并不像冰与火那样难于并存
期刊
互联网金融火了,很多人问我:好贷网的平台模式是不是很容易复制?是的,好贷的模式其实很简单。今天没有一个模式,或者没有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你不能复制,一切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你可能需要花一些精力,去重新建立这个网络。  我们现在在全国70个城市,超过3000家银行机构,合作了上万个信贷员。这都是我们一个个谈下来的。所以我们只有这一个优势,你必须要付出最基本的时间成本、沟通成本,而我们花了大概大半年干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