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与沉浸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ng198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的心真正沉浸于课文,我想,首先要营造一种沉静的课堂氛围。
  一、 巧设疑问,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课堂上,同学们有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但往往操之过急,容易闹出不少笑话。因此,在提问时应当适当地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在教到五下《海伦·凯勒》一课时,谈到海伦·凯勒这个人物的特点时,同学们很自然就会回答“坚强、不屈不挠、顽强不屈”。但我又追加了一个问题:“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情来表现海伦·凯勒这些品质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同学们认真地低头阅读。进而,同学们发现,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是从几件事情,有层次地,一步一步地来展开人物特点和品质的。在对文章的细细品读中,同学们不再是停留在简单的一个答案上,而是在自己的读、悟中,一点点感受到海伦·凯勒的精神品质,更从中受到感染,学习到人物坚韧、顽强的生活、学习态度。
  面对一些思维活跃,反应敏捷的同学,即使已经举手,教师也可以让他们享受“等待中的美丽”,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或者把问题的难度加深后再进一步提问他们,使他们知难而进,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有时甚至要求学生以写代答,用完整的句子代替支离破碎的只言片语,使学生养成答题完整、圆满的好习惯。
  二、 传递思想情感,让学生多一些回味
  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切不可重形而忘义,重文而忘质。文辞的华美和张力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密不可分。
  在上到《船长》一课时,同学们对船长与船同沉感到不能理解,甚至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船长死得不值得。由此我引出了关于责任感的话题,先由“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消防局长牺牲在岗位上,谈到西方人的责任意识。然后,联系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同学们静静地听讲、默默地思考,随后纷纷列举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武警官兵舍己救学校老师自我牺牲的感人事迹;最后,他们归结到责任感、忠于职守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
  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语文书这一本书中,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一篇篇课文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传递出来的情感、道德。我想,这就是人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吧。
  三、 开拓视野,让学生多一些思维的空间
  随着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学生的视野随之开阔。如今的学生,在阅读上绝不会满足于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课前给文章加点辅料,使之成为一道更富回味的“美味佳肴”呢?
  记得执教五下《月光启蒙》一课时,我先利用课前的两分钟,在黑板上抄下清代周寿昌的《晒旧衣》: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此诗一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有的口中默念,有的颔首轻吟,完全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动人艺术氛围中。接下来,再上孙友田的《月光启蒙》,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投入到文章中,一堂课成效显著。如今,学生早已养成了一种习惯,课前静静等待我在黑板上写下的名言警句,或诗词歌赋,或背景故事等,尽管内容不一而同,但都与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不多费口舌、少花时间,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引导学生思维驰骋,老师轻松点拨,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 拒绝浮躁,让学生静心写作
  记得在一届作文大赛中,有些才气、玩世不恭的X X 一夜成名,成了无数青少年竞相效仿的偶像。也是在一夜之间,求新成了评判作文的一种时髦的标准。当然写作是需要标准的,毫无原则地妄谈求新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我把作文分为审题、结构、选材、炼句四个部分,每次写作都对这四个部分提出相应的要求,不能达到要求的要进行修改,甚至退回重写。比如在写一篇题为《 的父爱(母爱)》的半命题作文时,我先带着同学们读了一篇作文《沉默的父爱》,文中那种沉默却深沉的父爱,深深地吸引着他们。然后围绕这篇范文,我提出了几点要求:1. 审题明确,文章内容与所填词语紧密相联;2. 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3. 围绕表现父爱(母爱)的中心组织材料;4. 语言通顺、流畅,意思表述准确。这样,学生写作的目标明确,自然每次写作都有所收获。
  总之,课堂的沉静并不是沉寂,安静的表象下面是学生积极思索、自由放飞的心灵,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不会浮于表面,真正沉浸到人文学科的本质中去。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写景散文多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本单元选用多篇写景散文,并按照年段序列提炼了语文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写景散文 “这一类”文体特征的基础上,还要研制好“这一篇”,让写景散文的教学入情入境入心。  一、把握文体特征及教学价值  1.在“形散神聚”的结构中,培养阅读能力。散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但中心思想却明确集中。从写景散文看,它的形散主要表现在时间跨度大、空间转
期刊
《金字塔》是一篇略读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著名作家穆青写的《金字塔夕照》内容片段,第二部分是教材自编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前者为连续性文本,后者为非连续性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主要由文字描述、数字列举、图形示例,还有一个重要信息源—— 批注共同构成。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表达形式,教学时如何立足于略读课文的基调,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文本内容统整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实现阅读学习?笔者建议:把两篇
期刊
一年前,我父親复制了一张面具,带人来这雨林里寻找黄金国。
期刊
教学本课时,笔者践行“深度学习”理念,以本单元人文主题“思维的火花”和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目标,引领学生读书聚焦真问题,经历真探究,分享真收获,让学生的思维见深度、攀高度、显广度。真思有所得,真学有成效,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获得感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探究的热情。  一、聚焦真问题,思见深度  初读课文时,笔者设计的助学单列出了“三读三想”任务,引领学生充分自读,直面文本
期刊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回顾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交流对作品梗概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明确任务。梗概是一种应用文体,在我们生活中运用还是很普遍的。  出示:  通 知  亲爱的同学们: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六年级每个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  期待你的参与!  学校大队部  3月1日  学生交流可以完成大队部任务的多种方法:写读
期刊
一、细读——直面文本  《儒林外史》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课内必读名著。作为一部长篇章回体古典小说,阅读难度是存在的。《儒林外史》的语言属于古白话,和我们今天使用的不是一个语言体系。另外作为一篇婉讽的小说,因婉而不显不明,很多语言文字上的妙趣,学生一下子是读不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将阅读任务丢给学生,那么学生大多也会因难生畏。教师的引领作用在此时一定要发挥出来。  古典小说有三个特点:
期刊
一、初步感受、基本理解——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通读一本书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按照一本书的封面、序言、目录、内容、封底的顺序开始阅读。然而读完之后,学生应该留下什么?閱读单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反应学生阅读的效果,让学生做一个会思考的阅读者。下面是学生通读曹文轩《草房子》之后我设计的阅读单。  阅读单一:走进《草房子》中的草房子  同学们,你们见过草房子吗?我们从书的封面上来大概感受一下。它留
期刊
一、柳宗元“屏蔽式”孤独  师:《中国诗词大会》有个环节特别有意思,那就是看图猜诗,今天咱们也来玩一玩。看这幅图,你能猜出它表达的是哪首诗的意境吗?(出示图)  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你不仅把诗名说出来,还背出了整首诗。这的确是柳宗元的《江雪》,大家看这幅图,群山连绵,白雪皑皑,江心小舟,渔人独钓。大家说说这个渔翁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孤独。
期刊
天气回暖,花红柳绿,到处生机勃勃,阿毛和家人一起来到郊外,享受春天的美景。小虫子们也开始出动了,忙着產卵、采食花蜜和喂养幼虫。  一起来看看阿毛踏青回来写下的昆虫笔记吧——
期刊
19世纪中期,美國有一位很有名的马戏团老板叫巴纳姆,人称“马戏之王”。他的马戏团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期待出现的内容,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后来心理学家就用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这种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