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

来源 :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zhe1479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1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女教师蔡云芝对学生的挚爱之情;而在古诗文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便可以领略到春雨润物般的音乐美和文化美,在感受这些美的过程中,不仅提升文化品位,更能感受到作家震撼人心的情感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及沧海”的壮志豪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例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而在教《生命的意义》一课时,先介绍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时,学生沉寂。接着,讲诉了一段故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7级的地震,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天摇地晃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欣宜。此时,多媒体播放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屏幕显示歌词和FIASH动画。听歌曲时,许多学生都在啜泣。然后,在音乐声中,开始提问:“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那个孩子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这样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文字艺术的魅力的同时,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从而揭示情景中的寓意。
  2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我们教师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从事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有这样的深刻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教师的爱就像滴滴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实际上就是心理学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转校来的学生,他因为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与语文老师发生矛盾,导致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一上语文课,他就会感觉头疼,不想进教室。来到我班后,我仔细地找他了解情况,原因竟是该老师看不惯他,于是处处为难他,而这个学生也不愿服输,结果造成裂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讲解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礼仪行为,最后,这名学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课不喊头疼了,也爱听讲、爱提问了。   其次,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曾有这样一位老师,由于对教师收入低微的不满,时常上课就牢骚满腹,怨声不断,动不动就谈他的金钱观,导致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其后果可想而知。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甜甜的泥土》时,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步,走进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其次,认真读书,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再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第二步,探究小说中的人物。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⑴小说中的“她”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对王小亮的“至爱亲情”?⑵王小亮在“现在的妈妈”那里得不到“母爱”,后来他从哪里得到了母爱?⑶小说中的“老头”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是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第三步,探究写作特点。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就下列问题在全班发言:⑴有人说这篇小小说的“立意新奇”,但也有人说“写后妈的冷酷”的主题是司空见惯的,你的看法如何?⑵有人说小小说结尾新奇,但也有人说小小说的结尾缺乏真实性,你的看法如何?⑶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什么地方?最后质疑问难;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地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一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与和谐。”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石。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这就要求教师讲求教学策略,使教学生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识字,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取有效 的手段促进学生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1巧计情境,趣味识字  美国的心
期刊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是要注重理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课堂教学要融入生活,把生活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更具开放性。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平常的生活现象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品味到理论的精妙,从理论中感觉到对生活的指导。本文将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结合理论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及指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让政治课回归生活。  【关键词】政治课;回归生活  政治课是
期刊
【摘要】在简单、朴实、扎实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追求一种“简单真实而有效”的教学之风。  【关键词】语文课堂;追求;简单;朴实;扎实;教学之风  课堂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师生互动过程,如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们一直摸索和探讨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却仍不见明显成效。尤其是自“新课标”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之后,或
期刊
【摘要】计算机课程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所提出的一种实施探究教学的新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获得再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任务驱动;能力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
期刊
我校的学生都生活在农村,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对其过度的溺爱或是放之任之,对其在家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一点概念都没有。孩子回家只是淡淡的一句:“写作业哦!”“作业写完没?”等等之类的话。对孩子写作业是的姿势是否正确也不指导一下。也正如一句流行语说的:“5+2=0”,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下学了五天的知识、和学习习惯,周末两天回家后不能自主学习就什么都忘了。对于语文学
期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就是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实际的回报,知恩图报是人人皆知的做人道理。  学校是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小学又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抓好感教育,才能利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在全社会开展感恩教育,才有利于人们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只有在每个家都做好感恩教育,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美德。只有把感谢党恩、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事、
期刊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第一个就是思想道德,这说明了它的重要性。而要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最主要是看教师们自身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师德;教育;感悟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第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美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任务,以及教学尝试、应该注意的问题的阐述,从而得到了美育的渗透作用:美育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保证了美育思想的发展。这一结果正是教育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体现 。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美育  1引言  在如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大背景下,美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21世纪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良好的实践,只有在学习科学中不断地创新,人类才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渐进的,也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  1深入了解和深入人类的化学发展史,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好素材。在化学科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和贯通化学史,是激发学生
期刊
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多年幼教实践告诉我,要想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是要抓好幼儿期的德育教育。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从小让幼儿树立良好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而尊重实际,因人施教,却是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现代社会,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几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