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学生的化归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数学问题时能够自己去进行思考,自己完成知识的学习,而且这对于学生在数学上的长久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化归能力 小学数学 倍数和因数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32
  化归能力,就是指转化和归结的能力,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某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化归后,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下面,以“倍数和因数”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
  一、复习已学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现在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哪两个数相乘之后能够得到12?
  生1:2和6相乘能够得到12。
  生2:3和4相乘能够得到12。
  生3:1和12相乘也能够得到12。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正确。想要得到乘积12,有许多种方法,如1×12=12、2×6=12、3×4=12等。那么,在这些等式中,1、2、3、4、6及12就是12的因数,而12就是1、2、3、4、6及12的倍数。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数的因数有多少个?一个数的倍数又有多少个呢?
  生4:12的因数有6个,而12的倍数也有6个。
  生5:不对,12的倍数应该是无穷多个。前面说的12是1、2、3、4、6及12的倍数,并不是说12的倍数是6个。
  师:说得不错。12的倍数的确有无穷多个,因为能够将12整除的数都是12的倍数。
  ……
  课堂引入主要是让学生对已学的乘法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新知的学习中,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这样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化归能力,又能使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二、引入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师:如果要把36个球装在盒子里面,应该如何装呢?如果是37个球呢?在装完之后,同学们再思考一下,36和37的因数与倍数分别是什么?
  生1:36个球可以按照1×36、2×18、3×12、4×9以及6×6的方式来进行分装,即一个盒子里面可以装36个球,也可以装在36个盒子里面,每个盒子里面装一个球,以此类推。但是对于37个球来说,只有两种分装方法,也就是说只能够在一个盒子里面装37个球,或者在37个盒子里面,每个盒子里面装一个球。
  生2:1、2、3、4、6、9、12、18以及36是36的因数,而37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
  生3:36和37的倍数都是无穷多个。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已经对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所了解了。那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中有没有发现倍数和因数有什么规律?
  生4: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个的,而倍数是无限个的。
  生5: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而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生6: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生7:有的数的因数比较多,而有的数的因数只有两个。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正确。有的数的因数很多,而有的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因此就将拥有很多因数的数称之为合数,而将拥有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称之为质数。
  ……
  通过情景化的例子,让学生能将刚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应用起来,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倍数和因数的规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在面对合数和质数这样新的概念时,学生如果出现思维误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课堂引入的过程,将合数和质数的知识点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化归能力得到提升。
  三、进行课外练习,总结学习过程
  师:在9、13、15、18、23、27以及29这几个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生1:13、23和29是质数,9、15、18及27是合数。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请说明理由。
  生1:只要将乘法口诀背熟,就能够将质数和合数的判断与乘法口诀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按照概念来进行判断。
  师:没错。能够对质数和合数进行正确判断,就需要对乘法表熟练背诵。因此,大家需要对乘法计算进行熟练掌握,才能够有利于倍数和因数、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
  这样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将整个课堂的学习内容整体联系起来,在以后遇到数学难题时,也能够将其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化归能力。
  总之,要使学生具备化归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细致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将新课的内容和以前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让学生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及回顾反思等过程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解题策略;怎样解题;分析和解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6-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確指出:让
[摘 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抽象思想,比较了新教师和老教師对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10的分与合”一课教学时对抽象思想的渗透过程。通过比较发现,研读教材、重视引领、凸显数学思想方法等措施可有效帮助学生领悟抽象思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抽象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所带来的是,对学生个性化体验、感受的关注。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着手,拓宽源头、开阔视野,将更多样化、个性化的经验内容纳入课堂之中,在交流与碰撞中使得学生获得更加丰富与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一、提取——由点到面  学生原有的活动经验绝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音符,教师要恰当而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互通有无,从而将整个课堂融为一个整体,让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经验串联为一曲动听
时下,虽然大家对课程改革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对情境创设却是情有独钟。确实,它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增添了生活味,也增加了趣味性,但是创设的情境仅关注其生活味和趣味性就足够了吗?我在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一课时,创设了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希望能更好地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但课堂上这样的情境非但没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混乱。那么,究竟创设情境是为了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他们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下面,以“小数乘整数”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教学片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小朋友们都到海滨公园的广场上放风筝,冬冬、小雪和雯雯三个小朋友也相约来到公园,他们想买同样的风筝
[摘 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服务。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谈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思想的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想方法 孕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35  “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
数学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数学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曾经引发大家的争议。实际上,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资源载体。如果在没有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所谓的创造性使用教材,有可能误入歧途、事倍功半。下面,以“口算除法”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处理情境创新和文本利用的关系。  一、情境创新要立足于文本  我们都知道情境创设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它不但能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同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摘 要]“学生微视频”简短精练,指向明确,以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营造了开放式、主题式的应用“小环境”。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素养,可谓“微视频,大作用”。  [关键词]学生微视频 便捷灵活 对比建构 适时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56  “学生微视频”是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
[摘 要]学生对圆形物体并不陌生,对圆的特征亦有初步感知。基于学生经验,设计有关车轮的备学问题,激活学生有关于圆的经验,并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这一朴素问题,直抵圆的本质属性。将圆的学习放在一个大问题背景之下,通过交流展示、质疑研讨,剖析车轮是圆形的原因和优势,从而有效突出圆“一中同长”的特质。  [关键词]准备先行 经验分享 问题研讨 反省总结 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