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阴谋与爱情》中的个人政治美学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阴谋与爱情》以爱情和死亡两个关键因素为载体,通过人物、事件来反映出深层次的政治美学,这也是席勒个人政治美学的表达。爱情和死亡属于两种特殊介质,表面上是在阐述最为普遍的情感思维,但当这两种元素被渗透进意识形态、权威、信仰、集体等要素时,便被赋予一定的攻击性,进而表现出相应的政治表达。《阴谋与爱情》的个人政治美学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也是作者个人政治美学体现的重要背景。本文主要对《阴谋与爱情》中的个人政治美学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阴谋与爱情》 个人政治美学 爱情死亡
  席勒出生于德国封建社会,而当时满眼尽是德国各小邦君侯的残暴统治,席勒的各种著作渗透着愤怒的抗暴精神,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和美好未来的追求。[1]《阴谋与爱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通过表面的情感问题反映出社会现实的可悲,表达出席勒浓厚的个人政治美学。所以我们在学习、了解这篇文章中席勒的个人政治美学时,需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层层深入,这样更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爱情中的个人政治美学
  爱情既是极具吸引力的物质,也是饱含威胁性的元素,人们都在渴望爱情,但又避而远之,正如火焰,能温暖人心,也能吞噬肺腑。人类的爱情关系大都属于二元式结构,各类情感之间都充满着矛盾,包括激情与平静、欢乐与烦恼,这都是爱情中最为普遍的存在。在爱情面前,任何世俗纽带都不堪一击,所以很容易造成超乎想象之外的破坏,所以从爱情的特性看来,其能够较好地表达出个人政治的美学性。
  在《阴谋与爱情》中,爱情被赋予强大的力量,其在各方面的破坏力显露无遗,是爱情本质最真实的体现。费迪南与露伊丝深深相爱,但最终却葬身于死亡的火海,在爱情得到升华的同时,家庭、国家、社会却丢失了太多的东西。当人们进入爱情状态后,便像是全世界都变成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各种所谓的约束、禁忌对这些处于爱情中的人们来说,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们沉浸在自我的狂欢中,但是当这种狂欢结束后,一切便又恢复原状。席勒通过对这种现象的描述,勾勒出另一种世界、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社会关系,而这些正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可遇不可求的事物。文中对费迪南的描写体现出了对禁忌的破坏、对约束的冲击、对自由欢乐的追逐,所以他的爱情体现出了一种激进的政治美学。在费迪南的爱情中,他虽然只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是在爱情的作用下,他却感受到太多他渴望得到、看到的事物,极其逼真又遥不可及。所以从深处看,爱情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体验,也是突破约束、冲开枷锁的重要元素。个人政治建立的基础条件便是爱情,这也是个人政治得以体现的重要支撑。沉浸在爱情中的费迪南不愿遵从父亲安排的远大前程,甚至与父亲反目成仇,所以爱情能够让人冲破各种法则,勇敢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将个体从集体中进行分离,这逐渐形成了浓郁的个人政治美学。
  二、死亡中的个人政治美学
  死亡既是一种终结,也是另一种形而上的开端,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人类不可摆脱的宿命。《阴谋与爱情》是一场爱情悲剧,用死亡收尾,这不仅表示一种生理现象,而且蕴含着一定的威慑意味。露伊丝的死亡与费迪南的死亡在本质上并不相同,露伊丝属于无辜受戕,费迪南则为愤然自尽。[2]露伊丝的死亡会引发人们的怜悯以及恐惧,这是小市民阶级民众的普遍心理;费迪南的死亡却是自我选择,所以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政治思想。费迪南不愿接受父亲的安排,渴望打破固有的秩序,建立属于自身的世界,这便是其个人政治立场的形成。但是在重重压迫之下,费迪南的冲击似乎毫无作用,最终通过阴沉的方式表明自身的立场,用满含怒气的自戕来反抗当下的社会。所以席勒通过对费迪南的自戕进行描写,来表达出个人的政治立场,揭露对社会压迫的不满。
  三、结语
  《阴谋与爱情》中的阴谋便是文章的导火索,也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元素,其起于爱情,终于死亡,表现出一场被社会政治压迫的爱情悲剧,蕴含着席勒的个人政治美学。露伊丝与宰相的儿子两厢情愿,但是在社会的勾心斗角下,两人最终悲惨死亡,通过激烈的冲突揭露了社会现实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各种阴谋和恶行。席勒通过对爱情以及死亡两个要素进行升华,表达出自身对自由以及美好未来的向往,这也是当时社会环境下小市民阶级的向往。
  参考文献:
  [1]芦思宏,李凯.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J].当代文坛,2014(01).
  [2]刘静,何燚芳.《阴谋与爱情》中米尔福特人物形象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06).
  (作者简介:蒋子萱,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责任编辑 宋倩)
其他文献
①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方法研究了江津区麻柳小流域表层(0~20 cm)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江津区麻柳小流域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变异系数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全磷>有
在黄陂城的南边,有一条东陵玉带般碧波荡漾的河流,河边有一带与长堤相连的浅滩。在这浅滩上,有一座小小的坟。它没有墓碑,甚至没有一丝痕迹,但里面长眠着我曾经的一个朋友——汤姆。  那时爸爸开了一家五金店,在店铺的仓库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的货物,也为老鼠提供了最佳的游乐场所。我曾经见过一只老鼠在咬一根会拿去出售的电线。我相信没有哪个顾客会喜欢电线的胶皮上满是老鼠的牙印。所以,汤姆被迫抛弃了在农村的田庄里的
在书法教育中,如果学生自身对写字毫无兴趣,就很难把字练好。因此,对写字感兴趣是学生写好字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思维活动才最活泼、最
摘要:那只风筝承载着哈桑和阿米尔的童年,也是精神伤痛至极的索拉博展颜微笑的源泉,风筝便是应用最多的意象。另外还包括弹弓、石榴树等意向,在小说中重复且多次出现,营造出一种带有诗意和怀念色彩的氛围,在行文中充分体现意向呼应与文化隐喻,并为情感的叙述带来情绪化的描述效果,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刻画了一份真实而不造作的情感,主题思想明确。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意象呼应 文化隐喻  一、《追风筝的人
摘要:钱钟书的《围城》中采用了大量的隐喻,通过分析隐喻,能够真正地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以及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本文通过介绍了《围城》的隐喻与作者的主观性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隐喻对于作者情感的表达、视角的选择以及作者的认知的重要性,提出了隐喻的相似性与联想的主观性以及隐喻认知的主观性,加深读者对《围城》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围城》 隐喻 主观性  《围城》是一部讽刺性小说,主要描写了抗战初期国家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古代思想的鼻祖,其著作《理想国》的核心思想是正义,通过对当时几种正义观批判其错误,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从而提出自己的正义观,在大的方面提出了城邦正义,小的方面提出了个人正义。依据柏拉图的正义思想,在其理想国中,社会是由不同阶级共同组成,包括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者,三者各司其职共同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但是,要保证这些不同阶级切实履行自身职责,要有一个相关的体系去规范和教育,实行公有
摘要: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形象饱满,这样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也是我国近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文学作品中善于用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遭遇来影射当时社会的现状,而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悲惨的遭遇就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悲剧的社会,也是悲剧的时代。只有当本性善良的主人公遭遇了无数社会的不公,将自己的人性渐渐泯灭后,精神遭到严重的摧残后,才能将悲剧的色彩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祥子 悲剧性 分析  一、祥
近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决定将国泰租赁公司主体信用等级由AA上调至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中国信用评级与风险分析研究的专业机构,是面向
摘要:《老人与海》这本小说可以说是海明威晚年堪称完美的作品,也是海明威本人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其中所体现出的生态观的矛盾性也是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老人与海》中体现出作者的自然生态观矛盾性进行阐述,并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字:海明威 《老人与海》 自然生态观 矛盾性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1951年在古巴撰
摘要: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感受最深的是其中蕴涵着的文化冲突,在贵族、平民文化都暴露了优缺点之后,作家不仅表现出了对文化的批判,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理想。在看了译著的序言后,学者们称其为文化理想主义。  关键词:《父与子》 文化理想主义  首先,在《父与子》中最突出的是革命的双重性,巴扎罗夫是一名平民知识分子,但他具有双重性格特点,他一方面坚持着平民立场,打败贵族兄弟,在文章中满满地表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