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19世纪,在民族学和语言学各自成为独立学科的过程中,西方学界围绕人类族群划分标准的问题展开了长期争论。学者们在语言、肤色、颅相等论据之间举棋不定。他们既希望划清学科之间的界限,但千丝万缕的纠葛却总是难以切断,因此始终未有一致的标准。当民族学和人类学作为外来学科传入时,西方学界未有定论的争议也随之成为了中国的困扰。
关键词语言民族学人类学族群
〔中图分类号〕C9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11-0101-09
19世纪,语言学、民族学和人类学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ethnic、race、people、nationEthnic、race、people、nation是四个近义词,其中ethnic和race两者的含义更为接近,强调的是血统关系。Nation 在中世纪和race几乎同义,但后来政治意义越来越强。People在中世纪的含义是组成社群的人,主要指和贵族相对的大众。相关解释参阅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 )。19世纪时,这些词经常混用,汉语一般翻译为民族或种族。等概念尚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解释。西方学界对语言和民族的研究经常纠缠在一起,很少有著作单纯讨论一个问题而不涉及其他。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让西方学者感到困惑。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体质特征,而体质特征相同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可以千差万别。围绕人类族群分类的问题,学者们展开了长期争论。然而语言和体质特征,哪个更适合作为划分的标准,却迟迟没有定论。研究不同观点,梳理发展脉络,对我们深入了解近代西方思想和学术史,尤其是学科发展史,依然不乏积极意义。
尽管国内学界对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的历史尚关注不多,更少涉及一百多年前欧美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但西方学者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基德(Colin Kidd)在《国家主义产生之前英国人的身份意识》(British Identities before Nationalism)一书中,回顾了19世纪以前欧洲学界以《圣经》记载为基础的族群划分方式。Colin Kidd, British Identities before Nationalism——Ethnicity and Nationhood in the Atlantic World, 1600-18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9~34.斯托金(George W. Stocking)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类学》(Victorian Anthropology)一书中,注意到了近代英国民族学奠基人普理查德(James Cowles Prichard, 1786-1848)的理论及其所面对的困境。George W. Stocking, Victorian Anthropology, London: The Free Press, 1987, pp.46~74.特劳特曼(Thomas R. Trautmann)在《雅利安人与英属印度》(Aryans and British India)一书中,详细论述了19世纪西方学界的族群划分理论在印度遭遇的困难。Thomas R. Trautmann, Aryans and British Ind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pp.165~189.比斯利(Edward Beasley)和费尔缪伦(Han F. Vermeulen)、博内(Tuska Benes)等学者分别就英、德两国学者如何认识种族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涉及了关于种族和语言关系的讨论。Edward Beasley, Victorian Reinvention of Race——New Racisms and the Problem of Grouping in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p.12、20、49、63~65、72、98、136、149; Han F. Vermeulen,“The German Invention of Vlkerunde——Ethnological Discourse in Europe and Asia, 1740-1798,”Tuska Benes,“From Indo-Germans to Aryans—— Philology and the Racialization of Salvationist National Rhetoric, 1806-30,”in Sara Eigen and Mark Larrimore, eds., The German Invention of Rac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pp.123~146、167~184.然而,学者们究竟如何为争论划分标准,如何看待学科之间的界限,尤其是语言学家们如何看待族群和语言的关系,如何认识自身在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角色,仍是过往研究并未重视的一面。语言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在话语权上的争夺,更向我们展现了近代西方知识转型时期思想与学术的演变和发展情况。
一、人种与物种之争
18世纪,种族(race)一词主要指由共同祖先繁衍下来的人或者动植物族群。在殖民地,英国人喜欢用nation、people、complexion等词来称呼不同肤色的群体,但基本上不用种族。启蒙时代,学者们相信气候和文明状态会影响肤色。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的整體性是跨肤色的,肤色差异是堕落造成的,因此不但可以逆转,而且能够容易且快速地转变。欧洲人提出了各种标准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但不是肤色。18世纪末,以基督教信仰为依据的人类单一起源论开始受到普遍质疑,新收集到的证据被用于衡量和区分不同族群之间的体质差异。尤其是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分类学说的提出后,物种这个词汇成为了学界广泛议论的术语。Edward Beasley,Victorian Reinvention of Race——New Racisms and the Problem of Grouping in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pp.9~11.但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还是原本就已存在的,依然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19世上半叶,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逐渐脱离了《圣经》框架。外科医生出身的英国民族学家普理查德(James Cowles Prichard, 1786-1848)在欧洲学界享有盛誉。普理查德支持人类种族的单一起源理论,同时也是进化理论的先驱。其代表作《人类的自然历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Man)出版于1843年,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是起初就已存在还是后来由环境造成的。当时已有不少人相信非洲、美洲和澳洲的土著并非完整意義上的人,思维功能不如欧洲人健全。还有人认为土著天生比欧洲人低级,两者在本质上自始就有差异,因此土著永远无法发展到和欧洲人同等的程度,他们最终的命运就是被奴役。法国博物学家圣凡桑(Jean Baptiste Bory de Saint-Vincent, 1778-1846)毫不客气地指出,土著人不属于亚当的种族。英国议会中也有人反对释放黑奴的政策,其理由是低等种族无法自治。⑤⑥James Cowles Prichar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an, Part 1, London: Hippolyte Bailliere, 1848(third edition), pp.4~6, 12~13、18、26, 94、103、131.由此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人种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species)。根据18世纪法国自然学家勒克莱尔(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 1707-1788)的观点,物种依靠繁殖与自己相似的后代来延续。因此构成物种的并非相似个体的集合,而是个体连续不断的更新能力。Phillip R. Sloan, “Buffon, German Biology and th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Biological Species,”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History of Science, vol.12, no.2, 1978, pp.117~118.19世纪法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居维叶(Jean Léopold Nicolas Frédéric Cuvier, 1769-1832)也表示赞同。普理查德延续了这种观点,指出不同物种之间不会结合繁衍,不然世界就会陷入混乱。虽然同一物种中不同族群之间的永久性差异(permanent varieties)和物种间的差异往往难以区分,但物种之间的界限依然泾渭分明。人类不同种族的混血儿仍具备繁衍后代的能力,因此混血人种的存在足以说明不同种族属于同一物种。⑤
当时已有体质人类学家通过肤色和颅骨来划分人种,但普理查德支持环境决定体质特征的理论,认为肤色不是恒定不变,就颅孔和齿槽的位置而言,黑人和白人没有区别。就毛发而言,他发现羊毛表面粗糙,而人发光滑,即便黑人的头发和羊毛依然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人种间的体征差异并未超出个体差异的极限,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于同一种动物中不同种群的差异。⑥普理查德相信环境是改变体质特征的主要因素,阿拉伯人、古埃及人和印欧人尽管身体特征差别巨大,但并未超出环境决定论的解释范围。人类最初诞生在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带,恶劣的自然环境会使人退化,甚至堕入野蛮状态。James Cowles Prichar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an, Part 1, London: Hippolyte Bailliere, 1848(third edition),pp.139~140.按照普理查德的理论,既然不同人种属于一个物种,那么必然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19世纪上半叶,人类多元起源的理论在英国并不受欢迎。而在德国,单一起源论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素有梵文男爵之称的德国东方学家艾克施坦(Ferdinand Eckstein, 1790-1861)认为中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而瑞士神学家舒尔特赫斯(Johannes Schulthess, 1758-1802)则相信最初的天堂在非洲。James Hunt, “Introductory Address on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The Anthropological Review,vol.1,no.1,1863,pp.1~20.
1842年,英国原著民保护协会(Aborigines’ Protection Society)秘书理查德·金(Richard King, 1811?-1876)起草了一个规划,希望建立一个民族学会。次年,在医生托马斯·霍奇金(Thomas Hodgkin, 1798-1866)的帮助下成立了伦敦民族学会(the Ethnology Society of London)。当时主流的民族学家依然致力于论证人类不同种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George W. Stocking,Victorian Anthropology,London: The Free Press, 1987,pp.242~246.近代种族主义发源于法国,19世纪中叶以后才在英国流行起来。Léon Poliakov, The Aryan Myth——A History of Racist and Nationalist Ideas in Europe, London: Chatto
关键词语言民族学人类学族群
〔中图分类号〕C9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11-0101-09
19世纪,语言学、民族学和人类学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学科,ethnic、race、people、nationEthnic、race、people、nation是四个近义词,其中ethnic和race两者的含义更为接近,强调的是血统关系。Nation 在中世纪和race几乎同义,但后来政治意义越来越强。People在中世纪的含义是组成社群的人,主要指和贵族相对的大众。相关解释参阅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 )。19世纪时,这些词经常混用,汉语一般翻译为民族或种族。等概念尚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解释。西方学界对语言和民族的研究经常纠缠在一起,很少有著作单纯讨论一个问题而不涉及其他。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让西方学者感到困惑。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体质特征,而体质特征相同的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可以千差万别。围绕人类族群分类的问题,学者们展开了长期争论。然而语言和体质特征,哪个更适合作为划分的标准,却迟迟没有定论。研究不同观点,梳理发展脉络,对我们深入了解近代西方思想和学术史,尤其是学科发展史,依然不乏积极意义。
尽管国内学界对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的历史尚关注不多,更少涉及一百多年前欧美学界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但西方学者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基德(Colin Kidd)在《国家主义产生之前英国人的身份意识》(British Identities before Nationalism)一书中,回顾了19世纪以前欧洲学界以《圣经》记载为基础的族群划分方式。Colin Kidd, British Identities before Nationalism——Ethnicity and Nationhood in the Atlantic World, 1600-18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9~34.斯托金(George W. Stocking)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类学》(Victorian Anthropology)一书中,注意到了近代英国民族学奠基人普理查德(James Cowles Prichard, 1786-1848)的理论及其所面对的困境。George W. Stocking, Victorian Anthropology, London: The Free Press, 1987, pp.46~74.特劳特曼(Thomas R. Trautmann)在《雅利安人与英属印度》(Aryans and British India)一书中,详细论述了19世纪西方学界的族群划分理论在印度遭遇的困难。Thomas R. Trautmann, Aryans and British Ind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pp.165~189.比斯利(Edward Beasley)和费尔缪伦(Han F. Vermeulen)、博内(Tuska Benes)等学者分别就英、德两国学者如何认识种族问题进行了研究,也涉及了关于种族和语言关系的讨论。Edward Beasley, Victorian Reinvention of Race——New Racisms and the Problem of Grouping in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p.12、20、49、63~65、72、98、136、149; Han F. Vermeulen,“The German Invention of Vlkerunde——Ethnological Discourse in Europe and Asia, 1740-1798,”Tuska Benes,“From Indo-Germans to Aryans—— Philology and the Racialization of Salvationist National Rhetoric, 1806-30,”in Sara Eigen and Mark Larrimore, eds., The German Invention of Rac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pp.123~146、167~184.然而,学者们究竟如何为争论划分标准,如何看待学科之间的界限,尤其是语言学家们如何看待族群和语言的关系,如何认识自身在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角色,仍是过往研究并未重视的一面。语言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在话语权上的争夺,更向我们展现了近代西方知识转型时期思想与学术的演变和发展情况。
一、人种与物种之争
18世纪,种族(race)一词主要指由共同祖先繁衍下来的人或者动植物族群。在殖民地,英国人喜欢用nation、people、complexion等词来称呼不同肤色的群体,但基本上不用种族。启蒙时代,学者们相信气候和文明状态会影响肤色。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的整體性是跨肤色的,肤色差异是堕落造成的,因此不但可以逆转,而且能够容易且快速地转变。欧洲人提出了各种标准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但不是肤色。18世纪末,以基督教信仰为依据的人类单一起源论开始受到普遍质疑,新收集到的证据被用于衡量和区分不同族群之间的体质差异。尤其是林奈(Carl Linnaeus, 1707-1778)分类学说的提出后,物种这个词汇成为了学界广泛议论的术语。Edward Beasley,Victorian Reinvention of Race——New Racisms and the Problem of Grouping in the Human Sciences, New York: Routledge, 2010,pp.9~11.但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还是原本就已存在的,依然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19世上半叶,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讨论逐渐脱离了《圣经》框架。外科医生出身的英国民族学家普理查德(James Cowles Prichard, 1786-1848)在欧洲学界享有盛誉。普理查德支持人类种族的单一起源理论,同时也是进化理论的先驱。其代表作《人类的自然历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Man)出版于1843年,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是起初就已存在还是后来由环境造成的。当时已有不少人相信非洲、美洲和澳洲的土著并非完整意義上的人,思维功能不如欧洲人健全。还有人认为土著天生比欧洲人低级,两者在本质上自始就有差异,因此土著永远无法发展到和欧洲人同等的程度,他们最终的命运就是被奴役。法国博物学家圣凡桑(Jean Baptiste Bory de Saint-Vincent, 1778-1846)毫不客气地指出,土著人不属于亚当的种族。英国议会中也有人反对释放黑奴的政策,其理由是低等种族无法自治。⑤⑥James Cowles Prichar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an, Part 1, London: Hippolyte Bailliere, 1848(third edition), pp.4~6, 12~13、18、26, 94、103、131.由此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人种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species)。根据18世纪法国自然学家勒克莱尔(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 1707-1788)的观点,物种依靠繁殖与自己相似的后代来延续。因此构成物种的并非相似个体的集合,而是个体连续不断的更新能力。Phillip R. Sloan, “Buffon, German Biology and th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Biological Species,”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History of Science, vol.12, no.2, 1978, pp.117~118.19世纪法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居维叶(Jean Léopold Nicolas Frédéric Cuvier, 1769-1832)也表示赞同。普理查德延续了这种观点,指出不同物种之间不会结合繁衍,不然世界就会陷入混乱。虽然同一物种中不同族群之间的永久性差异(permanent varieties)和物种间的差异往往难以区分,但物种之间的界限依然泾渭分明。人类不同种族的混血儿仍具备繁衍后代的能力,因此混血人种的存在足以说明不同种族属于同一物种。⑤
当时已有体质人类学家通过肤色和颅骨来划分人种,但普理查德支持环境决定体质特征的理论,认为肤色不是恒定不变,就颅孔和齿槽的位置而言,黑人和白人没有区别。就毛发而言,他发现羊毛表面粗糙,而人发光滑,即便黑人的头发和羊毛依然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人种间的体征差异并未超出个体差异的极限,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于同一种动物中不同种群的差异。⑥普理查德相信环境是改变体质特征的主要因素,阿拉伯人、古埃及人和印欧人尽管身体特征差别巨大,但并未超出环境决定论的解释范围。人类最初诞生在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带,恶劣的自然环境会使人退化,甚至堕入野蛮状态。James Cowles Prichar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an, Part 1, London: Hippolyte Bailliere, 1848(third edition),pp.139~140.按照普理查德的理论,既然不同人种属于一个物种,那么必然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19世纪上半叶,人类多元起源的理论在英国并不受欢迎。而在德国,单一起源论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素有梵文男爵之称的德国东方学家艾克施坦(Ferdinand Eckstein, 1790-1861)认为中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而瑞士神学家舒尔特赫斯(Johannes Schulthess, 1758-1802)则相信最初的天堂在非洲。James Hunt, “Introductory Address on the Study of Anthropology,” The Anthropological Review,vol.1,no.1,1863,pp.1~20.
1842年,英国原著民保护协会(Aborigines’ Protection Society)秘书理查德·金(Richard King, 1811?-1876)起草了一个规划,希望建立一个民族学会。次年,在医生托马斯·霍奇金(Thomas Hodgkin, 1798-1866)的帮助下成立了伦敦民族学会(the Ethnology Society of London)。当时主流的民族学家依然致力于论证人类不同种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George W. Stocking,Victorian Anthropology,London: The Free Press, 1987,pp.242~246.近代种族主义发源于法国,19世纪中叶以后才在英国流行起来。Léon Poliakov, The Aryan Myth——A History of Racist and Nationalist Ideas in Europe, London: Cha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