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学:老照片进入公有领域,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o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照片湮没在盒子里,与湮没在网上是一样的。”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如是说。早在1990年代末,杜克大学图书馆就开始数字化图片馆藏,并紧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其中的广告收藏居于全美前列。东亚方向的中国馆藏,则主要致力于保存与整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影像资料。
  在杜克大学的图书馆网站上,任何浏览者可以直接下载那些已经进入公有领域的照片作为己用。经图书馆工作人员周珞介绍,在这些照片中,一种是有明确记录发表过,且已超出保护期限(作品发表后50年),为进入公有领域的照片,可供浏览者下载并自由使用;而另一部分,则没有明确发表纪录,则需要将版权保护延伸至作者去世后70年。
  “如何界定照片属于公有领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馆藏西德尼·D·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的照片为例,如果他拍摄的照片在1923年以前出版过,比如甘博于1921年出版了一本 《北京:社会调查》(Peking: A Social Survey),里面引用过的照片属于出版过的照片,那么属于公有领域范畴。根据美国著作权法律,那些未发表过的照片受保护的期限为作者过世后70年,甘博1968年去世,那么他的其他作品到2039年1月1日才能进入公有领域。制作具体时间不明的照片也仍属于未发表作品,受保护到2038年12月31日。”
  来源:十年功行满
  在数字化馆藏的在线页面上,资源专辑按流量排名显示,外国专题名列第一的,正是一位与中国息息相关的摄影师:西德尼·D·甘博。甘博的祖父詹姆斯·甘博是著名宝洁公司的创始人之一。1908年西德尼与父亲第一次前往杭州,从此开始了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之后,他身兼社会经济学家与教育志愿者双重身份,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曾三次考察中国,旧时代的城乡社会生活在他的镜头中走马灯般掠过。不同于传统西方视角的猎奇,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他以耐心的平实方式进行记录,不吝捕捉同一对象的远景、中景、近景,一步步地走近中国平民的鲜活日常。
  杜克大学的图片馆藏来源主要有二:捐赠与购买。后者主要收购私人或机构有代表性意义与学术价值的藏品。而常人不易想到的是,为前者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往往更加漫长繁杂。捐赠对象需要全方位地了解馆藏条件、收藏整理的目的及其具体使用、传播方式。
  1984年,甘博的女儿在家中阁楼上发现了他保存完好的底片。彼时已经是他故去后15年。以甘博命名的中国研究基金会随之成立,多方联络,旨在保存并推广这批照片。而杜克大学历时十年之久,终于在2006年签署了正式收藏协议,将这部关于中国的图像档案纳入了馆藏,并把底片全面数字化,建立了在线资源库。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负责联络与基础工作的是中国方向的学科专题馆员,同时还由杜克大学大卫·M·鲁宾斯坦珍本与手稿特藏图书馆(David M. Rubenstein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的专门负责人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测量记录成片与幻灯尺寸、鉴别描述材质等等。其中首要的任务,是保证正确地标记照片的内容。
  据在线统计,甘博专题的藏品共5188件,以中国为对象有4674件,除黑白照片以外,还包括数百幅手工上色的玻璃幻灯片与30卷16毫米电影胶片。在如此纷繁的卷帙中,甘博本人记录下照片的基本信息,又经由甘博中国研究基金会的成员识读打印成了标签。在整理过程中,对于甘博自命名的题目,基本使用原题。无题或信息模糊的作品,杜克大学的研究员也尽量使用简短而事实性的描述,不加主观判断。至于地点标注,则尽量在可判断的范围内缩小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照片信息的统计与记录,首先建立在内容范畴的整体把握和对作者的基本认知基础上,在操作中均按照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统一标准。
  上线:抛砖引玉
  而将进入公有领域的照片进行数字化,除了能够将文化成果向公众展示之外,还可以通过与观者的互动交流,完善对这些照片的收集整理。
  在杜克大学的网络平台上,甘博专题特藏的最大特点是保留了作者手书的标签内容,并提供了中文翻译。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完善的浏览者互动板块。每一幅照片下,都可以留言评论,并可分享到社交网站。这不仅是一种新颖的传播途径,还有助于专业与非专业的浏览者协助互动,发现细节。
  在甘博专题的总评论区,包括中英双语的数条评论中,署名“Hynuza Xu”的网友指出,甘博误将摄于山西汾阳的数张照片标注为“定县”,并详细列出了编号。杜克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称,这种互动十分常见。在某些不知名的人像或日常摄影作品下方,有网友甚至指认出了自己的祖辈家庭成员,以及具体人物的姓名。这对作者、其他浏览者乃至工作人员来说,都是莫大的帮助与惊喜。
  此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处理的图像分辨率已经超出传统肉眼与仪器能辨认的范围,有助于欣赏者与研究者确认更多的信息。除了甘博以外,杜克大学馆藏的另一组中国影像,德国军官弗雷德里奇·皮茨(Friedrich Carl Peetz )拍摄的“1900年的中国”也是一组社会历史研究的独特资料。其中保存了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前,天津大沽炮台的历史风貌。这组图片以剪贴相簿的形态保存下来,作者撰写了详细的批注,工作人员根据相簿的原貌,进行了精细的数字化扫描,铅笔标注的原文皆清晰可见。这组照片已经顺利完成数字化,由于年代太过久远,译读作者所使用的古德文还是一个难题,因此依然存在进一步完善空间。而这组作品因目前无法确定摄影师是否于1944年之前去世,所以暂列为“有条件可供下载”类别。
  数字化时代的网络检索,大大缩减了资源查询与调用的工作量与难度。而数字化过程本身的艰辛与缓慢,往往导致可供上线的案例少之又少。
  版权的意义:在保护中推广
  申请数字化原作的首要标准是版权清晰,这看似理所当然,在国内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议题。考虑到这一点,杜克大学图书馆的中国专题图片馆藏,因版权考虑原则上聚焦于1949年之前的作品。而甘博创作于1930年代的这些照片,版权界定工作仍然十分复杂。
  1921年,甘博出版了《北京:社会调查》(Peking: A Social Survey)。作为一部社会学专著,其中却收录了大量拍摄于北京的摄影作品,其中大部分已包括在杜克大学数字化甘博专题所统计的1733幅标签为“北京”的藏品中。这些在1923年之前业已公开出版的图像,便成为了公有领域照片(public domain photos);而其余未发表的作品,包括各种底片和具体制作时间不明的玻璃幻灯等作品,仍然处在版权保护(copyright protected)范围内。杜克大学图书馆作为接受捐赠的版权持有者,收藏与展示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合理使用(fair use)或者申请使用的途径。而批准使用申请的标准,仍须取决于对方的具体使用目的、性质、数量与可能产生的效应。
  “一个摄影师的照片,是否进入公有领域,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ase by case)。”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称。在世界范围内版权意识日益加深的今日,杜克大学的版权意识也一如既往地一丝不苟。在严格的定义下,公有领域照片多数年代久远,原件的质量往往较模糊,在版权保护机制下有效地集中资源,通过严谨的筛选程序完成数字化,反而成了一个“巩固”或曰“增强”(enhance)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的过程中推广”,才是版权问题超越利益、建立秩序的应有之义。
其他文献
清晨的凝霜慵懒得偎依在红叶上,仿佛娇艳的美人擦了一层淡淡的胭脂。玉带河的潺潺流水依旧敲打着岸边的岩石。仲秋时节的黎坪,早已红姹似火,湿寒的空气也无法阻挡人们品秋赏叶的脚步。当我们背着“长枪短炮”匆匆赶来,一场秋雨吝啬的卷走了大抹朱红,仅留下的斑驳丹叶,却足以让我们欣喜抒怀。  十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中共南郑县委宣传部及南郑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一行二十余人,来到
期刊
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严肃而强烈,也可以轻松而琐碎。媒体在展示照片时,大多会尽力高效地、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一个清晰的故事。然而,这样的讲述方式却可能埋没了图片讲故事的其他可能性。有时,影像也可以通过非线性的常规叙事方式来呈现。  我在七月刊第四篇连载《如何编辑一个故事》中讲述了杂志跨页两张图片之间虚构的关联,很多图片编辑都会运用这个技巧。其实讲故事并不是总需要条理清晰、具有解释性,你也可以尝试激发
期刊
俗话说“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是对器材党发烧友的一种调侃。实际上当玩摄影到一定程度之后,除了相机机身、镜头这两大件以外,摄影配件也能让你迅速加入到“败家”行列,且无止境的烧钱。  对于普通影友来说,选购配件主要考虑性价比,总价格普遍控制在几百元到千元之间,其中三脚架或摄影包会占比最大。而对于用上5000万高像素全画幅单反佳能5DsR,或者徕卡大M旁轴数码相机的资深高端玩家来说,更注重的是摄影
期刊
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被看作是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一片公海。  学者们通常认为法国在1791年制定的著作权法中率先采用这个词(1624年英国颁布、保护专利的《垄断法》规定了专利的保护期限),最初含义指的是作品权利保护期届满的状态;到了1886年,《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吸收了这一概念,规定当版权保护期届满,原来受保护的作品不再受法律保护将进入社会公有领域,任何人可以以任何方式
期刊
尼康推出3只新单反镜头  尼康近日推出三款新单反相机镜头,包括一只DX画幅标准变焦头和两只全画幅超长焦定焦镜头。  变焦镜头AF-S DX Nikor16-80mm F2.8-4E ED VR适用于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等效焦距为24-120mm,最大光圈F2.8-4,有超声波马达和VR光学图像稳定系统。它是第一只上面带有金色N字样的DX画幅镜头,表明它采用了尼康纳米水晶涂层,可以大大减少
期刊
赫尔穆特·牛顿基金会永久借展系列II  2015年6月3日至11月15日  赫尔穆特·牛顿基金会(Helmut Newton Foundation),德国,柏林  以德国已故时尚摄影师赫尔穆特·牛顿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近日推出了三人联展,除了赫尔穆特·牛顿的作品外,还有两位知名摄影师的作品作为基金会的永久借展项目呈现在大家面前。三人的联展,成就了一次时尚摄影的饕餮大餐。  其中一位摄影师是弗兰克·霍
期刊
扬恩·亚瑟-贝特朗(生于1964)的名字在中国并不陌生,他是法国航空摄影的先锋,也是一名纪录片导演,总是用一种独特的诗意视角来分享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由于他不断尝试、跨界发展,所以被认为是一个很难被界定的人。很多人可能会管杨恩叫“环保主义者”,他却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个社会活动家。2015年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他的新纪录片《人》首映,我遇见了这位传奇人物。  扬恩·亚瑟-贝特朗总是对动物世界和自然
期刊
摄影界有如武林。无数高手在江湖行走,民间口口相传的,也多是他们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的故事。其实在武林中,除了江湖,还有另一个隐秘的群体与之相对,在那些经典的武侠小说中也偶有体现,那就是:大内高手。  新华社摄影部作为国家摄影队,不夸张地讲,就是摄影武林里的大内,其间藏龙卧虎。众多摄影记者没有显赫的江湖声名,是因为职业要求、评价体系和人生追求的不同,不是刻意隐藏,而是不过分追求,不擅长张扬。  郝远征
期刊
早期摄影,要想看到最终“能拿到手里观赏的成果”,除了冲洗出相片,还有一个东西叫反转片。由于反转片也是正像效果,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正片。与照片相比,看反转片呈现影像通常要借助如观片器这样的工具,至少要有背光。这东西不是一般摄影人“玩”儿的,光胶片比普通胶卷贵,拍出来还需要拿到专业的地方去冲洗。论效果,反转片的色彩比一般的负片饱和浓艳,用它来印刷制版是最好不过了。即使不用来印刷,装上框子在教室或家里用幻
期刊
“人生所谓的‘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关的事上。”这是卢朋在朋友圈里写下的一句话。  在等待采访时,我注意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他拍的照片:在巴基斯坦一条湿润的乡间车道上,两位似乎刚刚结束劳苦工作的女人面对面地坐在道旁,一只小鸟悄然地落在旁边的路标上。  一刻间,世界少了狰狞,岁月静好的气氛流淌而出。  我有些诧异,在这样的办公室,常见的多是壮美的风光照片,摄影者的志趣多在奇峡峻险或是珍禽异兽;而卢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