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方法 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hongyu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集思想性、时代性、理论性于一体,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是大多数学生却认为思想政治课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这种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局面?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认为应该端正教学思想,贯彻新课程理念,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探究新方法,从而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以及伊拉克战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以时事新闻做为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注重时事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时,针对影响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活动,向学生们介绍了在我国境内活动的“东突”恐怖组织的有关知识,学生们兴趣盎然,教师一举两得。这样做,一方面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当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能结合时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分钟时事”栏目,两人一组,把近几天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行搜集,由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简单点评。长此以往,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 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防微杜渐,减少与预防犯罪”这一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朋友,请以我为鉴”:角色包括“犯罪人----刘某”、“老师”、“受害者----黄某”、“法官”以及旁白。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的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刘某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中学生什么启示?”学生或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并通过讨论,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更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怪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怪问”是“愉快教学法”,“茶馆式教学”过程中,极易碰到的情况。它是学生善于思考的结果,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含着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热情。教师应把它看作是好事,不能斥之为奇谈怪论,要妥善对待。
  首先,教师对不便当堂回答的问题暂时不答,而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此类问题,教师如果解答,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或者是教师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答,可采用存疑待答法,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也为教师更准确地解答赢得了时间。例如,在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从而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发展却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国却不如日本呢?”教师如果冷冷地说一句“不要东拉西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就会从此冷却,此是为师者之大忌。其次,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上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学生可能会问“现在台湾当局,并无通过“一国两制”实现两岸统一的意向,相反不时制造“台独”言论,做出损害两岸关系的行为。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为什么不通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真正实现祖国的统一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学生便能更深刻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教材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增强教学实效
  
  附加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材料的重点,向学生提供一些要求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各种附加问题帮助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利用“学习前的附加问题”指导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前的附加问题”主要有每课课前的序言和部分框题正文前的引文。这些序言和引文在教材中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还都以问题的形式指出了本课或本节、本框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教材的重点上去。
  2.利用“学习中的附加问题”帮助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中的附加问题”主要有“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查一查”等小栏目。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附加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深化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如讲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运用书中想一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为什么会比以前更快?”学生通过思考,深深认识到:只有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利用“学习后附加问题”巩固学习
  教材中的“学习后的附加问题”主要有“阅读与思考”和“课后练习”。当然,教材中的一些小栏目也可以作为“学习后的附加问题”来处理。这些附加问题都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的,题型多样化,并且大多是提倡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它们来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寻求新方法,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政治课教学才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作者联通:551404贵州省清镇市第七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读是理解语言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是采用单纯地读,领读、颂读、唱读、默读,“读”成了一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今看来,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平等的环境,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汇的环境。我认为应放手让学生读,自己读、老师读、细读、精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合作学习中、在
期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形式,而创造思维是思维活动中更为高级的形式与过程,它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的特点,其实质在于创新。文章是作者思维的直接反映,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作文水平的高低,而高质量的作文,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作文思维能力  和创
期刊
随着高中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我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并日趋年轻化。年轻虽然也有优势,有朝气,但这样的群体结构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学术与学科的中坚分子和领军人物不足,学科的教学优势不是十分明显等。  就目前而言,我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我校地处县区,经济不很发达,受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在少数教师身上尤其是青年教师身上还缺乏扎根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
期刊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还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活用教材,在知识体系
期刊
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
期刊
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各地区各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然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现列举如下,与同行共勉。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模糊不清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
期刊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情景,让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获得感性经验的机会,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和分析等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加除、减除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就要使学生达到对这类应用题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期刊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一、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
期刊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二是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的是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因此,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也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和谐平等的
期刊
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这种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我们教师都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教师要做的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要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其自由翱翔于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