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批评之批评修辞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ua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强调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批评修辞学大体分为两个领域:一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的传统意识形态批评,二是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的自身批评。
  【关键词】批评修辞;范式;局限;修辞批评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修辞批评逐渐发展,如今修辞批评与修辞理论交织在一起,成为修辞理论与实践之间一个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领域。然而,我国对于西方修辞批评,尤其是当代的修辞批评几乎还是空白点[1]104。近几年来,我国修辞学界一批年轻的新生代对修辞批评作了颇为有益的引进和探讨,但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均远远未能体现西方修辞批评的研究成果,甚至一些核心的概念术语也厘定不清,例如“修辞批评”与“批评修辞”之间鲜有论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重点对“批评修辞”与“修辞批评”的区别,特别是“批评修辞”的范式和局限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批评”的内涵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批评”作为普通词语,本身均具有“挑剔、贬低、否定”等负面意义。然而,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批评”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具有与普通词汇不同的特殊含义。在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批评”的定义多与某种学派或学说的综合性理论密切相连,既可以指运用某种视角或方法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的理论与方法,又可以指这些理论与方法在特定领域中的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过程或行为,还可以指相应的学科或研究领域。作为专业术语的“批评”,至少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批评不是非专业的、普通意义上的吹毛求疵,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还可以是中性的;(2)批评行为揭示的内容一般较为隐晦,不易发觉;(3)批评是主观的评判,但批评家个体或群体均试图更加客观、公正、有效。
  “修辞批评”的内涵
  术语“修辞批评”是由“修辞”与“批评”复合而成。现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创立者维切恩斯在其奠基之作《演讲的文学批评》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演说者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听众的方法所作的分析和评价”[2]6。亨久克斯等在选编的《修辞批评:方法与模式》序言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口头或笔头形式的信息性或说服性语篇所作的分析、解释以及评价”[3]26,将修辞批评的对象从以说服性为特征的演讲语篇扩大至说明性语篇。当代修辞学家坎贝尔在《当代修辞批评》中将“修辞批评”定义为“对说服性语言运用所作的描述、分析、解释以及评价”[4]76。20世纪最著名的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认为,“修辞批评考察的是想象性作品并将其作为对情景中所产生问题的策略而独具风格的应答来分析”[5]2。当代修辞学家福斯在《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修辞批评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它系统考察和解释象征性行为及人工制品,目的是为了理解修辞过程”[6]16。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方修辞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语言哲学和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符号学、诠释学、新语用学、论辩理论以及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甚至所谓的硬科学”[7]6,修辞学从最初的演讲术横跨到语境学、语体学、风格学、文风学等多门学科,研究对象也由语言修辞手段、修辞格、语体风格、言语接受转向修辞行为、修辞交际过程、修辞运作规律的研究[8]52。如果把话语扩大到一切象征行为的话,修辞学则是研究用一切象征行为去劝说听(读)者的学问,是研究人们用符号尤其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学问,这就是当今西方非常流行的修辞观[9]24。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传统范式阶段和多元范式阶段。所谓传统范式,是指以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五艺”为程序蓝本的批评方法,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政治演讲,即那些政治名人为了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公众演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受国际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美国修辞批评开始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如社会思潮、社会运动等,修辞批评势头强劲,于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多元修辞批评范式共存的繁荣景象,如心理批评模式、戏剧主义批评模式、幻想主题修辞批评模式、社会运动批评模式、体裁批评模式、女权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景象十分壮观[10]89。人们普遍认为,修辞批评可以运用在任何人类的行为、过程、产品和人工制品上,因为人们的行为、过程、产品和人工制品都可以导致态度的形成、加强和改变,修辞批评的对象越来越广,以至非语言现象也纳入了修辞批评范围之中。
  “批评修辞”:意识形态修辞批评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或“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指对修辞话语中那些决定人们对社会各方面阐释的信念体系进行的评论,或者说对决定某一群体行为的基本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兴趣的信念体系进行的评论。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和文论概念,自形成迄今已达两个世纪之久。它的内涵随着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而嬗变,日趋复杂且宽泛,以至始终无人能做出一个普遍公认的圆满界说。20世纪中期以后,意识形态理论在政治、哲学、文化、教育、法律、性别研究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亦被用于文学评论,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美国著名修辞批评家索尼娅·佛斯指出,意识形态指的是决定一个群体如何解释世界上某个或某些方面问题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反映了该群体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利益的根本观点,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是那些具有评价性质的思想理念,即可能招来不同评价判断的那些思想理念。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强调的是透过修辞话语符号发现其背后的理想观念、价值观以及其中暗示的假设。[11]209
  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来源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其理论来源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文化研究、女权主义、心理分析等多个理论学说,索绪尔、皮尔斯、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哈贝马斯、拉康、福柯、德里达、葛兰西、博克、巴特勒、巴赫金等学者的哲学和理论思想均曾运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的实践,在这些理论视角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范戴克、万德尔、麦克吉、麦克凯洛、拉星、福伦茨、格罗斯伯格、米歇尔、克劳德、佛斯等在修辞与传播领域对于意识形态批评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无论受到何种理论和思想的影响,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家的首要目标是“发现并揭示蕴涵在修辞符号(artifacts)中的意识形态”[11]204。意识形态分析修辞批评家努力阐明交际理论在创造和维护意识形态中的作用,发现某个意识形态代表了哪些群体的利益。
  在索尼娅·佛斯看来,意识形态批评的操作分四个步骤:(1)选择分析符号。由于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从广义上看,任何符号均可作为批评修辞的对象。除了显性的政治话语之外,其他隐性的符号均可作为批评修辞的对象,其他大众文化中的广告、电视节目、篮球比赛、音乐会、咖啡馆、电脑游戏、草坪装饰、电影、网站、歌曲等均有意识形态的嵌入、兜售与冲突。(2)分析符号。其中包含显性元素识别、隐性元素识别、意识形态形成、功能分析等四个步骤。第一步,显性特征识别是对符号中的可观察特征进行描述,例如语言符号中的论点、论据、图示、术语、隐喻等,视觉符号中的形状、色彩等等。第二步,隐性元素识别即对符号中可观察特征所传达的思想、指称、主题、暗讽、理念等进行分析。第三步,形成意识形态即对前两步所揭示的较为散乱的因素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纲目进行系统化分类,以形成关于所分析符号的明确无误、前后连贯、表述简明的意识形态研究陈述。第四步,分析所形成的意识形态表述对于受众的作用和结果。(3)提出问题。即就分析符号中意识形态所传达的意义,所代表、服务或倾向的利益群体以及意识形态对于外部世界所隐含的启示等。(4)撰写结论。即完成分析报告,一般而言有5个部分:一是引论,包含研究问题及意义等;二是符号及其语境描述;三是批评方法;四是研究发现;五是对修辞理论的作用与贡献。
  整体而言,正如麦克凯洛所言:“批评修辞试图揭示或揭秘权利语篇,其目的是理解人类社会中权利与知识的结合——改变这种结合需要或存在哪些可能性,什么样的干预策略适于社会变化。”[12]91批评修辞学者运用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和福柯的理论,大体上从事“统治批评”和“自由批评”两个领域的实践。前者承继了传统意识形态批评的思路,针对话语霸权进行批评,后者针对日常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批评,属于自身批评。
  “批评修辞”之反批评
  意识形态批评诞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背景决定了其批评性甚至批判性性质,它的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战斗性姿态,它以一种犀利的锋芒穿透了主流文化的迷障,揭示了精心编织的修辞活动和修辞话语背后的权力话语及其支配性力量,呈现了隐藏在修辞话语之中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关系,这种革命性的、不妥协的、战斗性的解构性批评方式对于现实具有强大的干预作用,对于理解修辞话语和修辞行为的实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意识形态批评的上义词,修辞批评是运用修辞理论,对以语篇为代表的象征性行为的展现方式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以增强修辞意识、促进成功交流的批评活动[13]40。修辞批评积极探寻说写者与听(读)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发现最有效、最得体的申辩、劝说和论争方式,揭示话语的交际效果,帮助人们解读人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文本和象征行为,增强听(读)者的修辞意识和修辞话语能力,增强交际话语的效果和社会效应,检验和修正修辞理论和批评系统,更好地运用符号增进人类的理解。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批评修辞隶属于修辞批评,是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但我们必须注意:(1)无论称为批评修辞,还是意识形态批评,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它们与修辞批评在批评目的、理论框架以及所遵循的批评规范等方面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根本区别。简单而言,批评修辞重视揭示语言权力和社会关系,修辞批评重视分析象征行为和象征符号的交际效果。(2)批评修辞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更多地与政治批评纠缠在一起,容易陷入“统治与被统治[14]”的二元批评模式之中,与修辞批评的目标渐行渐远,甚至已经失去修辞批评的本位性[13]43。(3)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多元趋势明显,各种团体阶层利益交错共生,相互依存,世界主流文化竭力建构和谐语言、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关系的大背景之下,批评修辞或者意识形态修辞批评刺耳的批评似乎显得不合时宜,批评修辞学家也往往因此背负着不懂建构积极话语、缺乏社会责任的“麻烦制造者”的罪名。(4)就批评修辞本身而言,批评修辞在批评素材选择的普遍性与代表性,批评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系统性,批评修辞本身理论的建构与创新,批评修辞学家本身意识形态的介入,批评修辞批评效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批评修辞本身面临的困境、矛盾与挑战值得修辞批评学界认真思考与研究。
  结束语
  批评修辞作为修辞批评的一种形式,它与其他批评方式一样,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揭示的权力问题与社会关系矛盾,但它更贴近意识形态批评的本质。无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还是其社会关系的监督与建构,批评修辞仍将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No.20080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Wichelns,Herbert A.“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Oratory”[A].Landmark Essays on Rhetorical Criticism[C].Ed.Benson,Thomas W.California:Hermagoras Press,1993.
  [3]Hendrix,J.A. and Jerome B. Polisky,eds.Rhetorical Criticism:Methods and Models[C].Iowa:WM.C.Brown Book Company,1968.
  [4]Campbell,George.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London:Feffer and Simons,1969.   [5]Burke,Kenneth.A Grammar of Motiv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6]Foss,Sonja K.,Karen A.Foss,and Robert Trapp.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M].Illinois:Waveland Press,1985.
  [7]Moran,Michael G and Balif Michelle. Twentieth-Century Rhetorics and Rhetoricians [M].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0.
  [8]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邓志勇,杨永春.美国修辞批评:范式与理论[J].天津外语学院学报,2007(3):24-30.
  [10]Hart, Roderick P., and Suzanne M. Daughton.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M].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2005.
  [11]Foss, Sonja K.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M]. Fourth Edition. Long Grove: Waverland, 2009.
  [12]McKerrow, Raymie. Critical Rhetoric: Theory and Praxis[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6.2 (1989): 91-111.
  [13]袁影.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格局与走向[J].修辞学习,2007(4):40-43.
  [14]Biesecker, Barbara. Critical Rhetoric[EB/OL]. [2012-03-16] Texas Theory Wiki. .
  (作者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校:施宇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众文化、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由于社会地位的独特性,起用代言人可以帮助推动公益事业的传播,但运用真人代言有时会出现许多问题,而运用卡通形象代言则可从一定程度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规避。本文以由美国AC组织开展的两个公益运动(Financial Literacy and Energy Efficiency)传播中的两位“猪先生”的正反形
期刊
【摘要】以微博、BBS、QQ、博客等为主体构建的“民间舆论场”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遵化市职教中心欠薪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及政府应对行为的全过程为研究样本,从突发性群体事件舆情演变、政府部门应对原则及策略等方面,探析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如何正确引导和调控网络舆情,并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群体性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参与主体的群
期刊
新闻标题制作得好,可以对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应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有人认为应传神生动,有人认为应多做实题少用虚题,还有人认为做标题宁可“以偏概全”,也不要没有特色的面面俱到。  标题的主要功能有:提示新闻内容、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和美化报纸版面。[1]其实,标题最大的功能应是吸引读者的关注,并能激发其阅读全文的兴趣。因此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面对公共意识空前提高的大众,新媒体为他们构建了一个表达观点、宣泄情绪的传播平台。但信息传播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情绪表达失控等问题。浩如烟海的信息如果不能经过理性沉淀,势必影响事实的真实与客观。本文重提“小悦悦事件”,从新闻报道、舆论导向和新闻传播三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新闻传播行为的理性维度。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理性;“小悦悦
期刊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作品增辉添色。近几年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报纸受众不再像阅读专业书籍那样一一“研读”每一篇新闻内容,而是无意识地用眼睛“扫描”新闻的标题,以期能够快速获得“抓住”眼球的信息。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把标题制作得诱人传神,令读者“一见钟情”,是摆在广大办报同仁面前的现实问题。在长期的新闻业务学习和采编实践中,笔者认为,巧妙使用古典诗词制作标题,
期刊
【摘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影响人,是我国新闻事业的明确方针。然而在新闻实践中,以正面宣传为主的主题报道和典型报道,常常因为缺乏影响力而难以让人入脑入心。尽管在报道方式方法上有诸多探索和改进,但是大多数报道仍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出提升新闻作品影响力的四种途径。  【关键词】影响力;高度;深度;贴近性;人文情怀  新媒体时代,在互联网上人人都有话
期刊
【摘要】新闻话语并非无章可循,尤其是具体到语用实际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与规范。某些传媒关于著名歌唱家“李××”之子涉嫌强奸犯罪的报道却存有一定的偏颇,有损于客观、真实、公平与公正。本文仅就相关新闻语用的把握问题展开一定的分析探讨,进而强调传媒及新闻人法治理念的完善。  【关键词】新闻语用;专业;完善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也是强化法治社会建设阶段。中国传媒及新闻人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期刊
【摘要】本文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舆情传播路径的角度,发现网络舆论生成中的几个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新闻报道、网民讨论(包含意见领袖推动)、政府回应等,并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微博;网络舆论;舆情生成机制  引 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其交互式的传播模式为公众所青睐。在突
期刊
电视新闻特写是电视媒体借鉴传统媒体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进入新时期,我国电视新闻界为顺应新闻改革要求,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增强新闻可视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顺应时代要求,“电视新闻特写”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生力军。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汶川地震救援、抗击非典、“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北京奥运
期刊
【摘要】上海的发展举世瞩目,但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却缺乏与其城市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重量级”媒体。本文对上海主流报纸的社论进行考察,并与《南方都市报》进行比较后发现,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上海主流报纸都远逊于《南方都市报》。这一现象值得上海反思。  【关键词】上海;报纸;社论;南方都市报  社论,被誉为“报纸的心脏”。不同于一般的评论性文章,一报之社论往往具有代表媒体乃至政党、政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