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情感教育与美术教学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uqiu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术不仅是美育,也是情感教育的课程。美术课程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对想像能力的开发。
  关键词: 美术教学新方法 情感教育
  一、美术课程是蕴涵情感的课程
  美术教育不是传统意识上的知识传授课程,它是人类情感、伦理、审美等元素的综合课程。没有哪一学科像美术这样包罗万象,横贯古今,美术属于人文学科,既然是人文教育,美术教育就更着重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美术的这种特质正是人的情感和精神代表,它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通过直观形象反映人类社会,关注人存在的意义,也关注人的情感意识。
  美术作品都饱含作家的深厚情感,因此也为我们的美术课提供了情感教育的基础。例如:《自由领导人民》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 《伏尔加纤夫》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正因为这份情感,美术课程为我们开展情感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美术课程不仅仅是美育,还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精神体验。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
  任何教育如何不关怀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生都是不成功的,关怀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体验和传递。事实上,教学是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随着人们对情感这一复杂心理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美术教学来促成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优化美术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情感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么,怎样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考试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美育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否则这种情感教育就无从谈起。美术课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在强烈的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进而培养美术情趣。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不仅是艺术的源泉,还是情感的源泉。美术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方法,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到生活中体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相接触,把艺术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是情感教育培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漓江进行自然景观的写生,然后与李可染的中国画作品《春雨江南》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领悟到艺术作品与自然的联系与区别,增强艺术审美情趣。实践证明,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写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见识大自然的伟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能诱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欲望。
  2.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表情过于严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教学方式刻板,教学缺乏创造力,过分强调聚合式思维,固定问题的答案,则势必会使学生“讨论不起来”。比如,我们在对《向日葵》进行欣赏教学时,采取了民主与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不是一幅普通的描绘自然花卉的静物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的画,是一首赞美阳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欢乐赞歌,画面上那一朵朵向日葵,仿佛是从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火焰”;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色彩传递了一种躁动感”;有的学生认为“《向日葵》的形象给人孤寂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感受,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真切感受。美术欣赏是一个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调动学生对美术作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谈得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是进行情感教育重要的一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特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学生只有被作品打动,才能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与之产生情感互动,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比如,欣赏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舞蹈纹陶盆》,它的突出美点是装饰纹样设计构思极其巧妙:若盆中盛水至纹样底线,便可看到盆内壁五人一组的舞蹈者,宛如围绕着一泓池水翩翩起舞,向人们传达着原始人狩猎或劳动之余载歌载舞欢乐生活的信息。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联想和想象,然后说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欣赏马远的《踏歌行》时,可以设计问题一:观察画中踏歌的四位老少乡农的形态,想象他们在过桥时有怎样的情境,每人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问题二:农民为什么要踏歌?通过这种问题式激发,学生的想象会被激发开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加深入地理解画中人物淳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正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发掘和灵活运用。美术教学应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注重个体学习方式及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而不仅是专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对学生美术情感方面的评价,让学生在心理上热爱学习美术。
  参考文献:
  [1]《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道德与情感教育的哲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7年7月1日
  [2]《小学生美学入门系列》长春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1年4月1日
其他文献
在以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未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
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主阵地在课堂。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如下三种教学能力。  一、独到的教案设计能力  教学的准备最显现的结果便是教学方案,即教案。教案设计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主体的修养和整体素质。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教案设计是事先的计划,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对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简称 DGP)大鼠的疗效及对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以及活性肠肽(VIP)的影响。  方法:共9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模式阻碍人的思维发展和智力开发,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强调的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的是学习结果——“学会”,很少关注学生“会学”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就与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让学生今天会学习,为的是将来会做事、会生活、会做人”的要求格格不入,也可以说,这种学习完全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有效学习,而是在教师的高压之下的一种机械填充。然而,要改变这种状况也并不是一件很容
问题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大都是围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释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中小学校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式发展。计算机、多媒体、通信和计算机网络这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不仅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学到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研究,从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字:情境 自主 合作 探索 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