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传统文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非常好的实施路径,并且有很多教学素材可供使用。首先,课本中的很多选篇和教学内容就能够成为传统文化教学的素材。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文本,将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就可以很大程度丰富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构建。当学生的学科素养不断积累,且知识的掌握吸收慢慢增多后,教师可以再来适当引导大家接触一些课本外的知识素材,深化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让核心素养的建立更好地实施。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是为传统文化教学找到良好契机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教学文本重难点知识也会不同,需要的教学方法就会存在差异。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文本,同时,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前进行相应的教学准备和教学预设。在教学组织与构建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教学发散与延伸。比如,在讲到一个特定主题的内容时,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后,适当引入一些有紧密关联的文本作为比照。这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入,学生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知识联结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非常好的契合点,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融入程度。
比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比刚刚学过的《小石潭记》,同样是游记题材,两篇文章有一定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别。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完新的文章后引导学生谈一谈两篇文章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引入内容进行思维的发散与延伸,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展开形式。有了这种相对深入的阅读讨论后,可以让学生对游记文本的特点有更多感受,能够在比照的过程中让两篇文章的异同更直观地呈现,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这样的教学组合方式可以为原有的课堂增添很多活力,能够加深学生对基于特定题材文本的认知与感受力,学生学习与领会文本时有更加多样化的视野,学生的学科能力和阅读素养也可以得到提升。
丰富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深入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课本中的很多选篇都包含着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从文本自身出发,也要多挖掘文本背后的很多内容。尤其是那些思想性很强的文章,要在保障学生正确理解文意的背景下,领会文章背后传递的很多思想。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形成更加深入立体的学习感知。
例如,在讲《藤野先生》时,由于文章所体现出的政治观念与民族理念比较深,因而在阅读时需要把情感与文章相结合,产生共鸣,通过这种阅读感,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对文章中描绘的那种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并不熟悉,尤其是魯迅先生的文章通常有较强的批判色彩和思辨意识,学生阅读的障碍可能会比较大。这时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对文章背景及文化知识进行了解。除了要求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认知范畴,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理解这些内容。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种激发和锻炼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方式。
随着教学的逐渐推进,学生不仅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自身的传统文化感知力也越来越强。这时候,学生已经相对有能力展开一些课外阅读和思考,可以独立进行一些文本的阅读分析。教师可以鼓励大家多接触课外读物,让学生的阅读范畴和视野得到拓宽,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得到丰富找到契机。教师可以首先从阅读文本出发,给大家推荐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或者是具备较好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或者是给学生推荐难度更大的篇目。学生只有不断丰富阅读,视野才会更开阔,自主学习能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能力也会更强。
比如,学生会在九年级下半学期学到《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是《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学生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就已经学过了。其实在学生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初中学生年龄偏小,很多人没有兴趣,也看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但是对《朝花夕拾》说不定会有阅读兴趣,因为这本书充分将鲁迅先生的温情一面展示了出来,清新优美的文笔和亲切感人的叙述,会极大程度地感染学生。这其实就是一种阅读范畴的良好延伸。从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题材着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开端。通过阅读这些优质的文学精品,能够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学生对古文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不仅语言理解和感受能力会更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学积淀也会越来越丰富。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极有价值的学习收获,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来源。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这是为传统文化教学找到良好契机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教学文本重难点知识也会不同,需要的教学方法就会存在差异。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文本,同时,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前进行相应的教学准备和教学预设。在教学组织与构建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教学发散与延伸。比如,在讲到一个特定主题的内容时,可以在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后,适当引入一些有紧密关联的文本作为比照。这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入,学生也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知识联结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非常好的契合点,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融入程度。
比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比刚刚学过的《小石潭记》,同样是游记题材,两篇文章有一定共性也存在一些差别。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完新的文章后引导学生谈一谈两篇文章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结合引入内容进行思维的发散与延伸,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展开形式。有了这种相对深入的阅读讨论后,可以让学生对游记文本的特点有更多感受,能够在比照的过程中让两篇文章的异同更直观地呈现,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这样的教学组合方式可以为原有的课堂增添很多活力,能够加深学生对基于特定题材文本的认知与感受力,学生学习与领会文本时有更加多样化的视野,学生的学科能力和阅读素养也可以得到提升。
二、丰富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
丰富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深入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课本中的很多选篇都包含着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不仅要从文本自身出发,也要多挖掘文本背后的很多内容。尤其是那些思想性很强的文章,要在保障学生正确理解文意的背景下,领会文章背后传递的很多思想。这些都是极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课堂学习体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形成更加深入立体的学习感知。
例如,在讲《藤野先生》时,由于文章所体现出的政治观念与民族理念比较深,因而在阅读时需要把情感与文章相结合,产生共鸣,通过这种阅读感,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对文章中描绘的那种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并不熟悉,尤其是魯迅先生的文章通常有较强的批判色彩和思辨意识,学生阅读的障碍可能会比较大。这时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对文章背景及文化知识进行了解。除了要求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认知范畴,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更轻松地理解这些内容。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种激发和锻炼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实施方式。
三、拓宽学生的阅读范畴和视野
随着教学的逐渐推进,学生不仅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自身的传统文化感知力也越来越强。这时候,学生已经相对有能力展开一些课外阅读和思考,可以独立进行一些文本的阅读分析。教师可以鼓励大家多接触课外读物,让学生的阅读范畴和视野得到拓宽,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得到丰富找到契机。教师可以首先从阅读文本出发,给大家推荐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或者是具备较好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鼓励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读物,或者是给学生推荐难度更大的篇目。学生只有不断丰富阅读,视野才会更开阔,自主学习能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能力也会更强。
比如,学生会在九年级下半学期学到《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是《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学生在七年级下半学期就已经学过了。其实在学生学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初中学生年龄偏小,很多人没有兴趣,也看不懂鲁迅先生的文章,但是对《朝花夕拾》说不定会有阅读兴趣,因为这本书充分将鲁迅先生的温情一面展示了出来,清新优美的文笔和亲切感人的叙述,会极大程度地感染学生。这其实就是一种阅读范畴的良好延伸。从学生可能会感兴趣的题材着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开端。通过阅读这些优质的文学精品,能够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学生对古文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不仅语言理解和感受能力会更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文学积淀也会越来越丰富。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极有价值的学习收获,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来源。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