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心理约谈四步走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0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教师通过心理普查或个别咨询,发现可能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在对学生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后,通常会邀约家长来校进行心理约谈。如何开展家长的心理约谈,能够让家长愿意配合,并有效地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本文根据家长心理约谈的一般流程,提出明确访谈目的、做好约谈前的准备工作、深入约谈过程和结束约谈四个步骤,并对其中的常见问题和沟通技巧做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约谈;家校沟通;心理危机转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0-0061-04
  一、对家长开展心理约谈的必要性
  在学校心理危机工作体系中,心理教师通过心理普查或个别咨询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对学生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后,会决定是否邀请家长来校进行心理约谈。笔者所在的福建省福州第十六中学,平均每周的学生咨询量是6~8位,而家长的咨询量大约为每周面询2位以上。有效开展家长的心理约谈,充分发挥好家长的作用,是青少年危机转化、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
  但在多年与家长的沟通访谈中,笔者发现,有效的沟通并不容易。很多家长由于过往经历,对被请来学校有负面情绪,不愿配合;有的家长担心被指责,或是否定孩子身上的问题,或是弱化家庭存在的问题;还有的家长表面配合,但实际上却对孩子的问题不以为然,访谈后一成不变。
  因此,如何开展家长的心理约谈,能够让家长愿意配合,并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危机转化呢?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以下四步骤。
  二、有效心理约谈的四步骤
  (一)明确访谈目的
  一次有效的家长心理约谈,首先需要明确本次邀请家长进行心理约谈的目的。当然所有的心理约谈一定是希望通过形成家校联盟,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在具体的每一次约谈中,学生的情况不同,约谈的发起者不同,心理约谈的目的也会有所不同。根据笔者在中学多年的工作经验,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的心理约谈。
  1.自杀危机学生的家长约谈
  在咨询中,发现学生有自杀/伤人的念头甚至是行动,此类情况涉及生命安全,是咨询中的保密例外。青少年作为未成年人,家长是他们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必须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同时在约谈中收集信息,评估危机等级,主要了解学生成长史(过往有無自杀自伤经历)、目前面临的压力源以及目前可以获得的支持资源等。最后根据危机等级给予家长对应的建议。此类约见的目的为:告知家长学生目前的危机状况;家长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的安全;从家校两个方面一起想办法,从心理层面让学生真正转“危”为“安”。
  2.超过心理咨询范畴需要转介学生的家长约谈
  在咨询中,发现学生目前的心理问题已经是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情绪障碍、神经症或是精神病性的症状,此类情况超过学校心理咨询的范畴,心理教师必须约谈家长,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这类约谈的目的是:告知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提供专业的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转介;提醒家长要做好监护关爱工作,防止危险发生,主动关心关怀学生。
  3.一般心理问题学生的家长访谈
  根据发起者的不同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由学生主动发起的。中学生已经具有比较高的觉察力,咨询中,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现在遇到的困扰与家庭有关,比如父母粗暴的教养方式、紧张的家庭氛围等,因而希望心理教师和父母做交流。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已经与家长尝试过沟通但是沟通无效,故而求助于心理教师。这种约谈必须避免一个陷阱,就是心理教师纯粹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学生的代言人去跟家长沟通,这种和学生的结盟关系往往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和排斥。所以中立的态度是约谈有效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客观的描述,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困扰以及对父母关系的需求;运用咨询态度和技巧,与家长一起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是此类约谈的目的。
  第二种是由心理教师发起的约谈。在咨询中,心理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家庭问题的一个缩影。家庭是一个系统,如果父母能够有一些改变,会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恢复有非常积极的正向作用。作为心理教师,表明想要约谈家长的想法,告知学生约谈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并征求学生意见,是否同意约见;如果约见,哪些话可以跟家长说,哪些不可以说,需要注意什么等。只要不涉及危机事件,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无论最终是否约见家长,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诚敞开、信息透明和尊重,都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咨访关系,良好的咨访关系本身就有疗效。
  第三种是由父母主动发起的心理约谈。笔者在学校工作中经常会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比如发现孩子突然这段时间情绪低落了,或是情绪暴躁,或是最近出现自残行为等。此类家长往往比较关注学生平时的心理和行为状况,同时对学校心理教师也比较信任。此时访谈可以走专业路线,适度给予一些指导,比如父母如何承接孩子的情绪,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如何从资源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如何激发孩子内在的资源和能力去应对问题等。
  (二)做好约谈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找到“问题”与“资源”。
  心理教师在访谈前,尽量和学生至少进行两三次咨询,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建立起安全、信任的咨访关系。有些学生是通过心理普查筛选出来的高危学生,可能不愿意来咨询,此时可以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及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了解。当然在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的同时,也要留意找到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能量和资源的那部分,比如他在面对问题时的尝试和努力,过往成长经历中他所有的能力和特质以及外界的支持、各种资源等。
  第二,真诚而关切的邀约姿态,让家长更愿意配合。
  心理教师通常会通过电话邀约家长,或是委托班主任进行邀约,此时很重要的是打电话时的姿态,应该以一个平静平稳的、放松的、亲和的状态和家长沟通。首先简述孩子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告知我们需要一起来帮孩子想想办法,看看我们从家长、学校包括心理教师这边可以做些什么。   这样的表达会带给家长正向的感受: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遇到了问题,这样把人和问题分开,会减轻父母的羞耻感和来校的压力感;同时,心理教师真诚、关心的态度,会让家长感受到,学校不是要推脱责任,而是真诚地关心孩子,为孩子着想,想用最好的方式一起帮助孩子迈过人生这个坎。这样的态度会让家长更加愿意配合学校。
  第三,关系的构建从初见开始。
  和家长的访谈,是提前预设的、有目的性的交流。与心理咨询不同,心理教师可以用一些比较自在的方式和家长交流。当然我们可以运用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态度,来构建好的关系,这也是心理教师擅长的部分。好的关系是一切的基础,构建好关系,访谈就成功了一半。家长到校后,先表达关心,这是构建关系的重要时机。因为笔者所在的初中学校属于划片区生源,家长几乎都是附近的居民,在把家长从校门口带到咨询室过程中,可以寒暄:“您是怎么过来的?刚刚吃过早餐了吗?家在哪里啊,路上有没有堵车?”简单的关切问句让家长感受到关系联结。到咨询室后,可以倒上一杯温开水,并告知今天我们的谈话大概会谈多久,这样让家长心中有预期,会有被尊重的感觉以及对时间的掌控感。
  (三)深入约谈
  寒暄之后,可以切入约谈主题,心理教师会从以下四方面展开交谈:讲述学生目前遇到的问题及他的资源;了解学生的成长史;了解家庭情况;给予一些专业指导。
  1.讲述“问题”与“资源”
  在讲述学生目前遇到的问题时,注意客观陈述,描述看得见的行为,不妄加评论。比如对一个近期频频和同学发生冲突的学生,我们很容易说:这个孩子总是和同学起冲突。这句话就不是客观描述,“总是”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成见的词。学生从开学初到现在,一共和同学之间发生了多少次冲突;每次冲突是怎么发生的;他自己是怎么想的;他对自己的同学关系有什么困扰等。这样具体的描述会帮助家长看到真相。
  再比如,说他每天交作业都非常不及时,都要给团队扣分。这句话也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描述。从开学第一天起,学生哪怕有一次按时交了作业,就不是每次都给团队扣分。所以心理教师向家长描述孩子的行为问题时,要注意避免主观成见,应客观描述。这会让家长更加全面地看到孩子。
  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是,在看到问题的同时,通过深入细节、挖掘例外等,寻找“资源”,重构故事,这样会让人看到问题背后的意义,以及更多元的价值,从而形成积极自我。所以除了讲述“问题”的部分,还需要让家长看到学生有能量和资源的部分。比如学生的问题行为中有没有例外的情况。还是上个例子,这一个学期以来,有没有一次他是非常主动自觉地上交了作业;当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就能做到呢,他是怎么想的。这里面可能就藏着学生的资源。我们相信,每个学生内在都是积极向上的,想让自己好,要让自己优秀。带着这样的信念,去好奇地看待他的行为,会让我们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他的资源和能量。
  此外,心理教师还需要留意家长在面对学生当前状态时的感受、思考和看法,共情家长。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都会流露出担心、焦虑甚至自责的情绪,心理教师可以运用共情去看见家长的情绪,感同身受。共情能让家长感受到支持力和温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榜样示范。想要影响到孩子,首先要运用情感同频,与孩子联结。
  心理教師要感受到家长的不容易。家庭治疗流派萨提亚女士认为,每一个父母都在当下做了最好的选择,竭尽所能地爱着孩子。也许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他想要的那份爱会变得不一样了,可是父母还停留在原处,对这份爱孩子就没法接收到,甚至变成压力。尽管如此,父母那份爱孩子的初心,一定是值得我们去看见的。要避免传递给家长一个认知,孩子有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这种观念带给家长的压力和挫败感是巨大的,让家长更没有力量去面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心理教师要看见父母对孩子那份真实的爱,同时在后面的交流中,再去探讨如何更有智慧地去表达这份爱,直达孩子内心,滋养孩子。
  如果家长过度焦虑,心理教师还可以告诉家长,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成长性的,是青春期孩子到这个年龄阶段很容易遇到的。问题就像是孩子遇到的成长危机,危机是“危”也是“机”,孩子、父母、学校三方会一起努力,共同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孩子“升级”成长的过程。
  2.了解学生的成长史
  可以用以下问句:
  “孩子这种情况大概多久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时候就这样吗?”
  “在他的成长经历中,从幼儿园、小学以来,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重要事件?”
  “当时孩子是怎么应对的,他身边有谁给到他支持和帮助?”
  心理教师以提问和倾听为主,可以用“然后呢?还有吗?”来引导家长讲述。遇到家长情绪比较强烈的时候,给予适度情感回应。主要是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史,了解学生目前问题的来龙去脉,以纵向的视角看学生。
  3.了解孩子的家庭,从家庭的视角看孩子
  可以用以下问句:
  “在家里,谁负责孩子生活,谁负责孩子学习?”
  “谁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孩子遇到问题时,会和谁说呢?”
  “他更愿意亲近谁?这种亲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孩子和爸爸/妈妈的交流方式,通常是什么样的?你们家里的氛围是什么样的?”
  “爸爸如何看待孩子目前遇到的问题,妈妈怎么看待?”
  “当你们意见不同时,会怎么去处理?”
  这部分也是提问和倾听为主,要避免好奇八卦式提问,交谈中注意观察家长的语言及非语言动作,不要过多涉及家庭敏感信息。通过了解家庭动力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日常互动情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寻找家长可能带给孩子的支持性的改变。
  4.从专业的角度,给予一些建议
  给建议是需要谨慎小心的,要避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前面和家长交流学生遇到的问题、从小到大的成长史以及家庭情况的过程中,大多数家长都能进行一定反思。孩子问题的形成通常都是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年龄特征、生活事件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可以和家长讨论,从家庭的角度,你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从学校的角度,你希望我们做点什么?这就表明了我们愿意和家长一起努力,共同帮助孩子渡过难关的态度。
  心理教师可以从家庭可以做出的改变提出一些建议,但一定要贴近家长的实际情况,要比较容易实现;同时不能模糊不清,泛泛而谈,要具体。比如每天回家有15分钟的亲子时光(不谈学习的时间);或者是不要唠叨,同样的话讲一遍就可以了;或者是当孩子拿成绩单回家,如果考得不好,要采用同理心,一起找问题和解决方法,如果取得进步应及时肯定等。建议不能太多,最多2~3个即可。
  在给建议时,要传递给家长一个理念: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家长和孩子构建起良好的关系状态,这本身就能满足孩子被爱和归属的需求,是能滋养孩子,给他力量去面对问题的。我们在学校工作中经常看到,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通常同伴关系是不好的,如果亲子关系也紧张,是非常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反之,如果亲子关系好,父母可以给予孩子陪伴和支持,接得住他的各种情绪和状态,当家长想要积极正向地去影响孩子时,孩子也会更愿意接受和改变。
  (四)结束约谈
  访谈结束后,感谢家长的到来,感谢家长对学校和心理教师的信任,愿意一同帮助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获得成长。心理教师还可以询问今天的交谈内容有哪些是可以和孩子谈起的。一般学生在进行下一次咨询时,可告知上周见家长的情况。这种透明化、坦诚的态度会让学生对心理教师有更多的信任。
  三、结语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危机转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有效的家校沟通,构建“家”与“校”之间的同盟关系,相互信任,共同商讨,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发现需求,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家校合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守门员,共同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余潇. 非暴力沟通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6):24-26
  [2]田华. 共情家长,承接焦虑——危机筛查后心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6):21-24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
其他文献
伴随古希腊学术典籍,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科学著作在13世纪巴黎大学艺学院的普及和流行,理性批判精神和辩证法思想汇入到传统“七艺”教学框架中,为思辨式基础科学教育模
新证券法规定的责令回购制度,是证监会运用行政权力解决欺诈发行中公众投资者赔偿问题的尝试.不过我国移植责令回购制度,如继续将该制度定位于充分赔偿投资者损失,恐将成为一
[活动理念]rn早在20世纪80年代,艾森伯格(Eisenberg)[1]就发现,儿童在小学期间,享乐主义倾向逐渐消失,而7~8岁的儿童已经逐渐能以他人和社会的准则来处理面临的问题,利他主义
对境外注册上市本土运营公司的监管历来是国际证券法难点.瑞幸财务造假案已从个案演变为中美证券监管主权与证券数据主权之争的“风暴眼”.在尊重美国证监会属地管辖和国际证
关键词:校园暴力;家庭教育;情绪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0-0075-02  “老师,救救我!”一个惊慌失措的女生跑进心理辅导室。“发生什么事情啦?”我关切地望着该女生,她叫阿珊(化名),初三学生。原来,在晚修前替老师改历史试卷时,改到一位名叫小丽(化名)的女同学的试卷,小丽的历史只得了十分,阿珊就在课室里对其他同学说,她历史才得十
摘要:如何处理学生的烦恼、愤怒、失望、恐惧等消极情绪,减少来自学生的抗拒,预防学生发生不当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无数次的师生对垒中,笔者发现,焦点解决技术(简称SFBC)致力于构建一种新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有效化解学生对抗行为的方法之一。它能帮助教师从不同角度看待学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转变为合作关系。针对小学生中常见的三种抗拒现象,即战、逃、僵,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沟通技巧,对课堂管理
摘要: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四川省成都市某小学291名4~6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采用家长教育焦虑问卷、父母教育卷入问卷、小学生学业情绪问卷为研究工具,探讨家长教育焦虑与小学生学业情绪的关系,以及父母教育卷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家长教育焦虑与小学生积极学业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消极学业情绪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家长教育焦虑对小学生学业情绪具有直接作用,还通过父母教育卷入的间接作用影响小学生的积
摘要: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着手,探讨后疫情期学生心理弹性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采用问卷法收集并分析了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253名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期中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心理弹性及其各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语文和思想政治成绩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分数显著高于男生;(2)除心理彈性中人际协助因子和生物、思想政治成绩相关不显著外,心理弹性及其各因子与学生期中考试总分及各科成绩显著正相关;
学生刚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问题.本文从心理课困境谈起,剖析原因,提出了突破心理课困境的设想,并结合课例阐述了自我探索心理课程的三类课型、三个阶段
摘要:对于绝大多数初中生来说,职业理想还不是很清晰,不知道今后自己能从事什么事业、想从事什么职业。本文通过初中三年的层递式渗透浸润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初中三年内采取多途径对初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一线教师开展生涯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涯规划;职业理想;层阶培育;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0-0054-03  新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