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329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素养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思维素养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参与社会的能力、增强感悟明辨是非的能力、发展思考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体味政治学科的乐趣和奥妙。本文试从笔者经历的课堂观察与自身实践,分享一些培育思维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素养;课堂实践;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6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已无法满足时代对学生成长的期待,时代更加期待有修养、有情感、有素质的学生个体,这种品质的培养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即核心素养。
  那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笔者对文献观点梳理后发现,宏观来看,它包括传统的双基指向,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包括问题解决指向及学科思维和价值观指向;具体来说包括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公民素养等,其中突出的是思维素养的重要性。思维方法具备高持久度和高迁移度,它决定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统帅着问题解决的水平深度。一个具备良好思维的学生更能有效地撷取处理信息、培养优良的人文气质。因而思维素养已成为学科课程的灵魂,是学科课程重要的内在品质。
  就政治学科的核心素養培养来说,思维素养也是重要一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要求:“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中可以看到,高中学生通过政治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提升社会关切,即观察参与社会的能力;寻找价值认同,即感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育逻辑品质,即思考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思维素养。
  思维素养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呢?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和实践,发现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从思维的发散性、严密性、灵活性、辩证性和综合性入手培育学生的思维素养,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将这些有效方法做如下概括:
  一、整合材料,拓宽角度,培育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即无拘无束、自由发展,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进行思维的联想拓宽。俗话说:“变则通,通则达”。发散思维能产生更多的思维产品。据笔者观察,在教学实践中,发散的方式往往有以下三种:一种是整合优化材料,使之包含丰富的信息点,通过材料多用的形式进行发散;一种是通过变化设问范围发散;一种是根据知识点的关联进行发散。
  例如:李老师在讲解传统文化时就用到了知识点发散的方法。她提到: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引导学生联想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文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关系,发现民族文化包含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密不可分。通过这一发散,如涉及传统文化的考查,无知识范围限制,学生会自然联想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同样讲解传统文化,张老师则采用了变化设问范围发散的方法。设置例题: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学生联想到:传统建筑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接着,张老师扩大范围,提问学生:如果扩大到第二单元呢?还可以回答什么?学生联想到:传统文化属于民族文化,联想民族文化的作用。继续扩大范围:涉及第一单元呢?学生联想到:传统文化属于文化,联想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依次类推三、四单元。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知识点的系统化,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材料多用也是发散的一种好方法。二中李老师在复习传统文化时,依据祠堂文化,设计材料:内容包含祠堂文化的作用、平面布置特点、蕴含的伦理思想。材料不变,根据课堂复习知识点的变化不断变换设问。进行思维的迁移,并通过学生的回答考查其对信息的整理和把握情况。
  二、优化设问,纵深挖掘,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提问在课堂中起着引领学生思维的作用,问题的设计不能是简单肤浅的“假问题”,如“是不是”“好不好”,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困惑点、疑难点进行设问。同时,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循序渐进,有梯度性,做到环环相扣、由易入难逐步递进。
  例如:笔者在讲授生活与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框内容时,涉及到难点“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各有其原因,而这些原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采取多材料探究设问的方式又太过分散,不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就此,笔者结合双十一热点“智能手机热卖”,将小米手机和大哥大放在一起对比,根据知识点间联系设置一系列问题,向学生依次提问:1. 和传统的大哥大相比,智能机有何优势?接着思考:2. 这些新内容为什么会出现?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3. 智能手机取代大哥大是否将它原有的内容完全取代?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感知新事物的优越性,并透过感性材料探究优越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思索新事物对旧事物辩证否定的取代过程,进而自然地体悟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必然战胜旧事物。
  通过研读教材发现,前进性和曲折性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它们是硬币的两面,矛盾的双方。抓住这条逻辑,笔者根据前进性逐条向学生提问曲折性。如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但在成立初期可能会遭遇什么问题?人们对其不理解,有一个接受过程。这种设问尊重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秩序,建构了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块状化,提升了思维的严密性。
  三、反弹琵琶,逆向推理,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逆向思维法在政治教学中经常使用,是从非常规的推理路径、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如讲授意义不妨先探究其缺失带来的影响,讲措施不妨先探究当下面临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不仅可以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也可拓展学生解题的思路,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卢老师在讲授《分配制度》一框时涉及到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这些原因属于马克思著作理论,对学生来说难免艰涩难懂。卢老师逆向教学,找到按劳分配的对立面: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提问学生两个问题:1. 如果实行按需分配,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领取生活资料是否可行?说出原因;2. 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即干多干少一个样是否可行?会有什么影响?让学生思考两种分配方式在当前条件下不可行。非此即彼,自然得出按劳分配实行的必然性。
  逆向思维更是解题思路的突破口,有助于打破思路单一的困境。我们可以在理清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逆向思考找到解题思路。
  例如,讲解2013年四川高考题: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这题学生只能想到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思路狭窄,大面积失分。朱老师依据知识逻辑,启发学生逆向反推得出要点。过程如下:要点1: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影响力。那文化交流的前提是什么?文化多样性。那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推出答案要点2: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吸纳优秀文化元素。继续反推,那要吸纳新元素必须要和他国建立联系。那建立联系必须要找到双方共同处。推出答案要点3: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外品牌沟通桥梁。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多变。
  四、创设情境,模拟实践,发展思维的辩证性
  高中生心理体现出独立性的特点,智力水平接近成人状态,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有自己的见解,对教材知识存在一定的质疑和逆反心理,想问题容易走向极端,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适应这种思维的需要。对此,我们首先要正视,同时创新课堂情境,将辩论、表演、演讲等能够充分表达观点的活动形式带入课堂,给予学生模拟实践的机会,给予学生表达观点的出口,在思维碰撞中正确引导,达到发展思维辩证性,渗透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例如:纪老师在教授《我国的政党制度》时涉及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要性。由于当前新形势下党内部出现的新问题,学生对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教材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知识点的堆积,无法内化为自觉认知。因此,纪老师采取了辩论的形式,分成两个组别辩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否要坚持共产党执政。学生课前围绕主题寻找历史、时政材料。辩论过程的展開是既立又破,发表己方观点同时必须批驳彼方观点。反对组从党历史上出现的文革、大跃进等错误决定,当前贪污腐败的现象等处入手发言,支持组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对比提炼出党的性质,宗旨,并指出反对组的观点只是问题的支流,是少数现象,不能以少数现象的存在而否认党的先进性。最后学生集体举手表决表明立场。
  这种做法让学生表达观点,在相反观点碰撞中了解到看问题角度必须多元辩证,不能用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态度极端看问题,极好的训练学生思维,激发政治课堂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表达意见创新观点不能天马行空,必须依托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重视掌握教材内容。
  五、结语
  综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思维训练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思维素养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要努力地探索教育新模式,琢磨教育新方法,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更好地体味学习的乐趣和奥妙!
  参考文献:
  [1] 刘利明.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07(4).
  [2] 张贤志.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教育视界,2015(17).
  [3] 邱玉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4] 陈世葵.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三中 315700)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不断发现学生的优良品质,并鼓励他们将该品质发扬。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将学习变成一种挑战自我、丰富自我、充实自我的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感受因学习带来的幸福感。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科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笔者所在学校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改,并尝试利用“课案导学问题探究”创建高中数学高效课教学模式。笔者有幸参与其中,并深刻体会到该教学法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优势,感触颇深。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高一学生的组成特点及学习数学的现状,针对高一新授课进行课案的研究和编写,实施以学生自学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现高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摘要:怎样能让教师“幸福追梦”,首先就要使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关于目前教育中需要破解的这一难题,至今未能找到恰当的解决途径与方法。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曾进行了不断的寻找。现有些许体会,在此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96  近日,全国两会召开,“十三五”规划中教育改革亮点频出。
摘要:对后进生的管理是当前学校管理中十分棘手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转化不力的原因是缺乏对其真正、足够的了解,难以对症下药。因此,我们首先应找出造成后进生现象的四大影响因素,即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并分别对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采取应对之策。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90  
摘要: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作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是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交际技能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受到英语教师的青睐。它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了张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空间。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缺乏理性上的正确认识和实践上的有效探索,对合作学习模式存在一些误解。 
摘要:田潤叶是路遥笔下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女性之一。作为“农裔城籍”的她,具有温柔善良的传统女性美德,又因为接受教育并工作、生活在城市而具有新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田润叶是绚烂的,同时又是悲剧的,她是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结合。  关键词:传统观念; 自我意识; 悲剧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05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部巨作,作者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中无法预约的“意外”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本文通过实例及反思来探讨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机智善待各种“意外”,营造充满智慧与活力的课堂,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新起点,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英语课堂;动态生成;意外;教学相长;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25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激发是需要方法的,笔者的具体做法有八种,在这里和大家共同交流。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方法略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046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做:  一、开门见山
摘要:游戏式情境教学法着重在具体的情境中将传授知识技能和游戏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它是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教研组近年推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及“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需求,探索该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玩中做,做中乐,乐中学”,并探讨了此教学法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游戏式情境教学法;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别很大,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语言不通等原因,造成了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滞后。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让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事业能实现共同发展,就需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本文以藏汉混合班中藏族学生的语文学习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帮助他们进行语文水平的提高进行阐述说明。  关键词:藏汉混合班;藏族学生;语文水平;提高  引言:对于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