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北方系青铜器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fsdfsd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固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主要地形由以陇山(六盘山)为中心的山地和沟壑峁梁等黄土丘陵地貌组成。早在两周时期,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草场,覆盖深厚的黄土,宜居宜牧,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商周时期,固原一带是北方游牧民族西戎的活动区域。周人和秦人兴起时,与戎人进行了长期争夺地盘的战争。周人曾多次用兵西土扩展疆域,《诗经·小雅·六月》记载:周穆王时,“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周宣王时,“料民于大原”,这说明当时的固原已归入了周的统辖范围内。秦人在不断征伐戎人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强大。秦惠文王时期(前337~前311年)设置的“乌氏县”,为宁夏历史上最早的县级建制。“朝那县”也是先秦时期的县级建制。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灭义渠戎国,“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地区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遗物,包括兵器、车马具和动物纹牌饰等,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与欧亚游牧民族所使用的青铜器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说明在汉代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前,就存在着一条途经这里的草原之路,戎狄等古代游牧民族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他们创造的青铜文化除具备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表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国北方系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固原出土的青铜器,多为实用器,器形小巧,便于携带,其中以“动物纹”或“野兽纹”为装饰题材的青铜牌饰最具特色,图案追求神似而又不拘泥于动物本身,形象生动传神,显示出了较高的铸造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
  固原博物馆收藏了大量这一时期的青铜牌饰,本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牌饰做一简要介绍。
  1.虎噬鹿金扣饰
  1981年固原县头营乡坪乐村出土,直径3.1厘米。金质。扣饰整体呈半圆球形,铸造成型,背面有一固定用钮。正面浮雕出两虎两鹿,构成两组相同的虎噬鹿图案。两虎分别咬住两鹿颈部,两鹿双眼圆睁,后肢朝上翻转,相互交缠(图一)。
  2.怪兽纹金牌饰
  1996年固原县中河乡出土,金质。长6.2、宽4.7厘米。为腰带组件,模铸成型,背面有一固定用钮。怪兽的身子为大型猫科动物,头部似狼,上唇朝上翻卷,露出锋利的牙齿,鬃毛由头部延伸至背部,长尾下垂,上有凹陷孔,原来应为镶嵌装饰物(图二)。怪兽面颊、肩部、臀部等装饰螺旋纹,是战国晚期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装饰纹样。
  3.翼马纹金牌饰
  1980年固原县三营乡出土,金质。长6.9、宽4.5厘米。为腰带的带头,模铸成型。长方形,带有麦穗纹边框,边框内浅浮雕有一翼马。翼马呈腾空飞行状,低首,圆眼,三角耳,前肢后屈,后肢腾空朝上翻转,蹄形足,尾下垂,末端装饰有带耳的勾喙鸟头。马背上和腹部共有6只带耳的勾喙鸟首,肩部、臀部等装饰螺旋纹(图三)。
  4.鎏金虎纹铜牌饰
  1993年固原县潘家庄农场出土,长8、宽5厘米。青铜质,表面鎏金。长方形的块板上留有边框,内浮雕一虎低首作行进状。虎体肥大健硕,低首,圆眼外凸怒睁,巨口张开,利齿外露。额前一辫状物沿脊平贴背中部,束端饰勾喙鸟头,尾下垂(图四)。背面平素,有两桥形系扣。
  5.子母豹青铜牌饰
  1982年固原县杨郎乡大北山出土,长5.3、宽5.3厘米。青铜质。透雕双豹图案,造型为大小两豹相对互抱。大豹弯身屈肢卷尾,前后足相叠,圆眼,立耳,口微张,前额紧贴小豹下颌(图五)。形象生动传神,表现母子亲情。小豹腹侧有一凸钮。
  6.虎噬鹿青铜饰牌
  1987年宁夏西吉县陈阳川村出土,长12.4、宽6.5厘米。青铜质。此牌饰是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腰带组件,整体为透雕虎噬鹿图案。虎圆眼睁,虎右前爪攫住幼鹿肩部,张口露齿噬咬幼鹿胸部。幼鹿圆眼,长耳,四肢蜷曲,作惊恐挣扎状。虎肢体健壮,额前部附一环扣,长尾翘起贴于背部,上饰麦穗纹,尾末端为一勾喙猛禽头,身上裝饰有联珠、圆点、弧线等纹样(图六)。此牌饰是众多动物纹牌饰中的佼佼者,对于探讨中国北方动物纹饰渊源有重要价值。
  7.虎噬羊镀锡青铜饰牌
  1984年彭阳县白杨林村出土,长8、宽4.5厘米。青铜质。此饰牌是中国北方地区草原民族的腰带组件,整体为透雕虎噬羊图案,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虎作伫立状,椭圆形大耳,桃心眼,张口噬咬一屈体小羊的头部。小羊作挣扎状,眼圆睁,长耳,短尾,四肢蜷曲。虎肢体健壮,背上有一勾喙猛禽头,长尾下垂,上饰麦穗纹,尾末端为勾喙朝上的猛禽头,勾喙猛禽头生两尖耳(图七)。
  8.虎噬鹿青铜饰牌
  1989年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8.1、宽4.5厘米。青铜质。整器为素面虎噬鹿纹。虎立耳,粗颈,圆眼高凸,张口露齿噬一幼鹿背部,左前后爪踩于幼兽头部,长尾下垂。幼鹿立耳,圆眼睁,四肢弯曲作挣扎状(图八)。
  9.动物纹咬斗青铜牌饰
  1999年彭阳县草庙乡张街村出土,长7.6、宽4.9厘米。青铜质。整器略呈长方形,造型为一兽,圆眼,粗颈,张口露齿噬一幼兽。兽身阴刻细线、饰涡纹,体健硕,长尾下垂,前肢弯曲踩踏幼兽,后肢呈蹲踞状(图九)。
  10.动物纹青铜牌饰
  1999年彭阳县草庙乡张街村出土,长7.4、宽4.5厘米。青铜质。整器略呈长方形,素面。造型为一兽,三角眼,短耳直立,体肥硕,张口噬一幼兽,长尾下垂,尾端上卷作站立状(图十)。
  11.动物纹青铜牌饰
  1989年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9.5、宽5厘米。青铜质,略呈长方形。造型为一兽,素面,圆耳,粗短颈,低首,口噬一兽。体肥硕,长尾卷曲贴于背中部,四肢交错呈行进状(图十一)。
  12.动物纹青铜牌饰
  1989年固原县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9.5、宽5.2厘米。青铜质。整体造型为一兽,素面,粗短颈,圆耳,低首,张口噬一幼兽。体肥硕,长尾上卷搭于背中部,四肢粗壮交错呈行走状(图十二)。背面有三个桥形钮。
  13.牛纹青铜牌饰
  2014年固原市原州区出土,长5.4、宽5厘米。青铜质,一组两件,两件构图一致。长方形,边框饰麦穗纹,中间透雕一伫立牛形图案。牛低首,圆眼凸起,弯角向上,肢体健硕,长尾下垂(图十三)。
  14.鹿纹青铜牌饰
  1989年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马庄村杨郎墓出土,长13.7、宽8.2厘米。青铜质。鹿作蹲踞状,前后肢内屈,蹄相连,昂首前视。短吻前伸,短颈,锯齿壮大,角向后延伸与背部相连,短尾上翘(图十四)。整体扁平,造型简略。
  15.双鹿青铜牌饰
  1987年固原市原州区彭堡乡撒门村于家庄墓出土,长3.4、宽3.1厘米。青铜质。构图为两鹿交配状。一鹿前后足收拢作站立姿势,竖耳回首目视后方;另一鹿有环形角,前肢搭在前鹿臀部(图十五)。背面平直。
  16.双鸟形青铜牌饰
  1989年西吉县新营乡陈阳川村出土。长6、宽4.3厘米。青铜质。上部为两鸟回首相对,圆耳,圆眼凸起,长喙弯勾,鸟尾展开相接如花瓣。下部圆牌中间突起上浮雕一团身小兽(图十六)。背面有竖钮。
  17.双鸟纹青铜牌饰
  1987年固原县彭堡乡撒门村于家庄墓出土,长4.6、宽1.8厘米。青铜质。双鸟头相背连接,体呈s形。
  圆眼,圆耳,长喙弯钩,头顶部冠状(图十七)。背面有一拱形钮。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夜晚的光影,夜晚的秩序,夜晚的机遇与诱惑,似乎总是比白天的明亮、直白更让人浮想联翩……  由欧美引入的夜场拍卖,渲染得与神秘、华丽、名流等一系列高深莫测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区别白天常规拍卖之处在于精品与否,最显眼的莫过于耀眼的高价数字。  日场拍卖早已输给了夜场,中国市场2017年秋拍表现更加极端,高价品八成出自夜场。  亿元风潮再起  盘整6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终于在2017年秋拍再爆亿元
期刊
隋代,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又繁荣的朝代,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对南北朝的文化传承以及对唐代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基础。因唐代与隋代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代合称为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因南北文化融合,隋代的音乐的成就尤为卓越,来自中外以及各民族的艺术家创作出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这组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彩绘
期刊
由于绘画风格的形成总是和艺术家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和美学取向有关,因而古往今来形成了各种风格不同的绘画流派。  中华大地,人杰地灵,风光各异。三山五岳险峻,丝绸之路苍茫;黄土高坡浑厚,中州大地宽广;青藏高原博大,黄河长江雄壮;岭南水乡秀丽,东北冰雪洁亮。  就表现冰雪洁白之质、圣洁之美而言,历代就出了不少名家与名作,如宋代范宽的《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元代黄公望的《九
期刊
由于北京地区拍卖行推迟拍卖时间,10月和11月的中国拍卖市场几乎是港澳地区拍卖行在唱独角戏。  港澳地区的秋拍分两个波次。9月底10月初的第一轮,苏富比领军,参与公司有天成、翰海、京荟等香港本地公司,以及嘉德、保利、匡时、中汉等内地拍卖行的香港公司;11月底的第二轮拍卖,佳士得压阵,参与公司有仕宏、诚昌、智得、天成等香港本地公司,以及日本的伊斯特、东京中央和英国的邦瀚斯、富艺斯的香港分公司等。  
期刊
枕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生活用具,夜寐与小憩均不可或缺,一天中近三分之一时间,人们都要携枕而卧。当代枕的材质和功能繁多,有保健枕、药用枕、首枕、腰枕、靠枕等,足见人们十分注重枕的舒适性功能。与当代相比,古代枕的内涵更为丰富,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  古代的枕材质上大致分为软枕和硬枕。软枕多为木枕、竹枕、皮革枕、布帛枕,因织物填充香料或植物编制,多做生活实用,实物难以保存,渊源难以
期刊
虎乃百兽之王,无比雄健,凶猛异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虎为“山兽之君”,同时代的应邵著《风俗通义》称虎为“百之兽长”。可见古人早就对虎怀有敬畏之心。随着华夏文明的推进,人类群体中出现了以虎为图腾,以“虎方”为称谓的部落。先秦时期还有一个崇虎的王国叫巴国。在文学、雕塑、绘画、戏曲以及更为广泛的民间传说、神话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更是无所不在。虎文化生于民间,更深深植根于民间,它富有强大的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铜镜,经历了先秦与汉代的繁荣,铜镜制作在唐代进入到全盛时期。铜镜在唐代除了照面、正衣冠的实用功能,还因其不同的纹饰而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史料记载,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将一面金背镜赏赐给高季辅。公元731年,玄宗李隆基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规定是日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
期刊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的文字书写工具,被习惯称为文房四宝。宋以来即特指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四者为文房四宝。南宋陆游更是以“文房四士”相称,将书写工具当作朋友、文士相待,可见文人墨客对文房用具的喜爱与尊重。  湖笔产于浙江湖州,也称湖颖,有“笔中之冠”的美誉。元代以前,笔以宣笔最为有名,文人墨客争相用之;元以后,湖笔逐渐取代宣笔的地位而闻名于世。《湖州府志》中记:“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
期刊
圆明园作为清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理政、园居的“御园”,是当时清廷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统治中心。这里收藏的历代古玩之珍,诸般陈设之精,可居清代皇家园林之首,其中的许多收藏在紫禁城以外独一无二。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百年之经营,化为焦土,多少稀世奇珍或灰飞烟灭,或流散于各处,或深埋地下……  瓷器蕴含着华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与文化熏陶
期刊
1983年在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墓(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出土了一件玻璃碗。该玻璃碗高8厘米,口径9.5厘米,腹深6.8厘米,下腹最大径9.8厘米,重245.6克。整器呈碧绿色,内含小气泡,分布均匀;气泡直径一般不超过0.5毫米,分布均匀。器皿不见明显的条纹、结石,透明度好,反映了此玻璃器皿的原料比较纯净,含铁低,熔制温度较高。玻璃碗器身直口,矮圈足,内壁光洁,外壁有薄层的金黄色风化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