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对学习有兴趣,让高中数学真正“低门槛”。使学生对高中数学没有畏惧的心理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误区和对策;分析解题;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56-01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要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 学生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误区一:视“教材”为“课标”。《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但我在与其他同类型的学校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他们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对策:依据“课标”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误区二:“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不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就说明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策:第一步:合上书,自己重做一遍例题,做题过程中,找出自己遇到的思维受阻的地方;第二步:对照课本解法,寻找自身思维漏洞,问自己:为什么课本这样解决问题?我的解法不足之处在哪里?第三步:进一步思考:本题的条件、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本题还有其它的解法与结论吗?第四步:总结解题规律,提醒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作出重点提醒标记。
误区三:多做题目总能遇到考题。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对策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
对策二: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
对策三: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
误区四:对于数学公式,记住并会套用就行。这种想法与做法在解题过程中并非完全不奏效,从而让这样做的同学更加坚定了信念。然而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奏效,也有“失灵”的时候。后者多出现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所给题目条件有限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式;二是公式本身也有限制条件,并非适用所有题目的求解。
对策一:不仅记住公式,更要记住公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对策二:对照公式,仔细审题,看清哪些适用,哪些需另做讨论。
四 把分析解题过程重点化
要想让数学教学不沦为解题的教学,就要帮助教师正确定位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一是要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典型问题。二是要把问题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充分挖掘问题的教学价值,适当安排时机发挥题目资源的效用,尽可能一题多用。三是在评价解题时,把通法(一般的普通方法)放在第一位,不一味追求速度或技巧。四是要关注解题过程反馈的价值信息。在关注解题结果的同时,考虑给过程分,关注解题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收集有效信息,帮助诊断教学,发现、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解题过程,另一方面提醒教师从过程中收获信息的教学价值更甚于结果。教师应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尊重各种合理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中肯的评价。五是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解题过程中的试误过程和成功经验都值得反思。回顾自己如何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又如何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分析解题过程给带来的认识上的得与失。这些收获不亚于题目本身带给我们的价值。
五 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样,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数学是一个结构缜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形成问题冲突,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从而达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目的。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并且让学生感觉到对学习有兴趣,让高中数学真正“低门槛”,使学生对高中数学没有畏惧的心理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误区和对策;分析解题;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56-01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要从以下几点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 学生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误区一:视“教材”为“课标”。《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数学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是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初中毕业考试命题的依据,明确指出了“课标”的地位与作用。而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教学内容、具体实例也是按课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但我在与其他同类型的学校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绝大部分教师把教材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他们在教学时只是按照教材的教学顺序将知识点面面俱到,而不敢私自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合理地删除或添加,往往他们对教材的处理力度很小或者几乎没有。当遇到某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偏多偏难或内容偏少偏易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学生有时吃得太饱,而有时又吃不饱的情况。
对策:依据“课标”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中的具体要求,要将“课标”中的具体要求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反复对照,形成“课标”要求与知识点一一对应。对“课标”中有的而教材中没有的要作适当的补充,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要敢于放低难度,对教材中理论性太强而课标中又没作要求的要敢于删掉,对教材中顺序处理不妥的要敢于适当调整顺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适当调整章节的教学内容。总之:要依据“课标”来选择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但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误区二:“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不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就说明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策:第一步:合上书,自己重做一遍例题,做题过程中,找出自己遇到的思维受阻的地方;第二步:对照课本解法,寻找自身思维漏洞,问自己:为什么课本这样解决问题?我的解法不足之处在哪里?第三步:进一步思考:本题的条件、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本题还有其它的解法与结论吗?第四步:总结解题规律,提醒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作出重点提醒标记。
误区三:多做题目总能遇到考题。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对策一: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
对策二: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
对策三: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
误区四:对于数学公式,记住并会套用就行。这种想法与做法在解题过程中并非完全不奏效,从而让这样做的同学更加坚定了信念。然而这种做法也并非完全奏效,也有“失灵”的时候。后者多出现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所给题目条件有限制,不能完全适用于公式;二是公式本身也有限制条件,并非适用所有题目的求解。
对策一:不仅记住公式,更要记住公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对策二:对照公式,仔细审题,看清哪些适用,哪些需另做讨论。
四 把分析解题过程重点化
要想让数学教学不沦为解题的教学,就要帮助教师正确定位解题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一是要选择有教学价值的典型问题。二是要把问题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充分挖掘问题的教学价值,适当安排时机发挥题目资源的效用,尽可能一题多用。三是在评价解题时,把通法(一般的普通方法)放在第一位,不一味追求速度或技巧。四是要关注解题过程反馈的价值信息。在关注解题结果的同时,考虑给过程分,关注解题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收集有效信息,帮助诊断教学,发现、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一方面引导学生重视解题过程,另一方面提醒教师从过程中收获信息的教学价值更甚于结果。教师应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应尊重各种合理的解题思路,并给出中肯的评价。五是要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解题过程中的试误过程和成功经验都值得反思。回顾自己如何经历“山穷水尽疑无路”,又如何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分析解题过程给带来的认识上的得与失。这些收获不亚于题目本身带给我们的价值。
五 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样,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数学是一个结构缜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形成问题冲突,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从而达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目的。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并且让学生感觉到对学习有兴趣,让高中数学真正“低门槛”,使学生对高中数学没有畏惧的心理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