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中小学语文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施教,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广泛地地吸取知识,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而且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学形式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封闭式教学。我觉得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做到四少四多。
一、读书变“多讲”为“多读”
俗话说:“读书白遍,其义自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读出了的。每教一篇课文,我总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的什么事;待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后,我让学生再次读文,说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件事讲清楚的;了解课文脉络后,我让学生进一步读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不懂的地方,我只作必要点拨;待学生“一切释然”后,我便问:“你们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你能争取背出来吗?”这样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不仅能使我们教师少费口舌,而且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语汇。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四件事,而且每件事情都独立成文,课文篇幅之长,如果教师逐一讲解,两节课是断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即使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我想学生也可能毫无所得,甚至会把它当作催眠曲或者是聒耳的噪音。因为学生根本上就没时间去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缺乏感性上的认识,就更谈不上理性上的认识了。我觉得在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后,只须对这四个地方予以点拨就行了:“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委婉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黑暗社会。);鲁迅先生救助黄包后表情怎样?作者为什么记得很清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思想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关心青年一代,关心他人,同情穷苦人们,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这样,不仅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多做”为“多思”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只有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盲目地讓学生打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机械地做作业的机器,把学生搞得心力交瘁,他们哪有时间去思?哪有激起去思?他们黄金般的时间全都洒向了题海,他们萌动的思维也扼杀在习题上了。因此,我们应该把让学生打题海战术的时间拿出来,让学生思考。只有多思,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体会出文章中的韵味,才能发展思维有所作为,思想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及写法作一番评价。学生能在班上对着老师和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是一件乐事,他们的认识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如学了《秋天的怀念》后,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觉得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的这些事;假如你是作者,面对死去的母亲,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结果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踊跃。尤其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真让人激动不已。有的同学道出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有的同学倾吐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有的同学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还有的同学谈到了母亲的坚强、无私与伟大的品质对自己的影响。学生的这些见解充分反映了学生方法的内心世界,从而对课文也理解得更加深入了,对人物形象也了解得更加透彻了。显然,通过思考与交流,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也达到了。师生合作愉快,学生再也不厌学了。
三、变“求同”为“求异”
“求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学生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个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充满创新精神。语文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解词、分段、概括段意、作文格式都必须以字典和教科书为准,这种“过死”的要求使学生牺牲了自己的个性,牺牲了创造性,也牺牲了学校语文的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减少统一,鼓励求异。
在教学中,我总是主张让学生自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发现,在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想法肯定会各不相同,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又何必强求一致呢?如对于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这一说法,有个学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蜜蜂采花酿蜜是因为爱花儿之美,才穿行于花丛中;喜花儿之香,才叮在花蕊上。蜜蜂享受着花儿赐给它的美好的东西,它也赐给人们最美好的东西——蜜。多么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啊!也极好地阐明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及人与动植物之间生生相息的道理。
四、变“封闭”为“开放”
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体系。教育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必须实施开放式的教育体系。班级授课制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这种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关心他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说会写,还要让学生有所发现与发明。
如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我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去观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当小记者,去采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并且要求学生写出采访收获,最后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来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及祖国的发展和党的政策好。还有在购物讲价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实际地去做,并且将自己购物时的情形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最后评选最佳购物砍价者。这种教学活动范围的扩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使学生走人了社会,参与了社会生活,跨出了教育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的误区。
让学生多读、多思、求异,在教学上的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把学习的自主权、主体地位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而且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学形式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封闭式教学。我觉得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做到四少四多。
一、读书变“多讲”为“多读”
俗话说:“读书白遍,其义自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读出了的。每教一篇课文,我总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的什么事;待学生感知课文大意后,我让学生再次读文,说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件事讲清楚的;了解课文脉络后,我让学生进一步读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不懂的地方,我只作必要点拨;待学生“一切释然”后,我便问:“你们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你能争取背出来吗?”这样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不仅能使我们教师少费口舌,而且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语言语汇。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四件事,而且每件事情都独立成文,课文篇幅之长,如果教师逐一讲解,两节课是断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即使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我想学生也可能毫无所得,甚至会把它当作催眠曲或者是聒耳的噪音。因为学生根本上就没时间去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缺乏感性上的认识,就更谈不上理性上的认识了。我觉得在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后,只须对这四个地方予以点拨就行了:“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委婉批评作者读书不认真。);“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黑暗社会。);鲁迅先生救助黄包后表情怎样?作者为什么记得很清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思想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关心青年一代,关心他人,同情穷苦人们,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这样,不仅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多做”为“多思”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只有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盲目地讓学生打题海战术,让学生成为机械地做作业的机器,把学生搞得心力交瘁,他们哪有时间去思?哪有激起去思?他们黄金般的时间全都洒向了题海,他们萌动的思维也扼杀在习题上了。因此,我们应该把让学生打题海战术的时间拿出来,让学生思考。只有多思,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体会出文章中的韵味,才能发展思维有所作为,思想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都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及写法作一番评价。学生能在班上对着老师和同学说出自己的见解是一件乐事,他们的认识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如学了《秋天的怀念》后,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觉得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的这些事;假如你是作者,面对死去的母亲,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结果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踊跃。尤其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真让人激动不已。有的同学道出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有的同学倾吐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有的同学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还有的同学谈到了母亲的坚强、无私与伟大的品质对自己的影响。学生的这些见解充分反映了学生方法的内心世界,从而对课文也理解得更加深入了,对人物形象也了解得更加透彻了。显然,通过思考与交流,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也达到了。师生合作愉快,学生再也不厌学了。
三、变“求同”为“求异”
“求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学生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个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充满创新精神。语文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解词、分段、概括段意、作文格式都必须以字典和教科书为准,这种“过死”的要求使学生牺牲了自己的个性,牺牲了创造性,也牺牲了学校语文的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减少统一,鼓励求异。
在教学中,我总是主张让学生自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发现,在读的基础上交流、指点。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想法肯定会各不相同,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又何必强求一致呢?如对于千百年来人们赞美蜜蜂辛勤地采花酿蜜这一说法,有个学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蜜蜂采花酿蜜是因为爱花儿之美,才穿行于花丛中;喜花儿之香,才叮在花蕊上。蜜蜂享受着花儿赐给它的美好的东西,它也赐给人们最美好的东西——蜜。多么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啊!也极好地阐明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及人与动植物之间生生相息的道理。
四、变“封闭”为“开放”
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体系。教育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必须实施开放式的教育体系。班级授课制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这种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还要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关心他人;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能说会写,还要让学生有所发现与发明。
如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我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去观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当小记者,去采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并且要求学生写出采访收获,最后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来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及祖国的发展和党的政策好。还有在购物讲价的活动中,我让学生实际地去做,并且将自己购物时的情形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最后评选最佳购物砍价者。这种教学活动范围的扩大,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使学生走人了社会,参与了社会生活,跨出了教育培养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的误区。
让学生多读、多思、求异,在教学上的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把学习的自主权、主体地位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乐学,教师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