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品德与社会课缺乏实效性的现实问题
1.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传统教育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但思想一代传一代是非常不容易被改变的,那么教学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得不说,现代教学体制已经更加趋于完善,先进的设备不断被使用,使得人们认為传统体制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科技媒体教学,这种赋予表面形式的课堂创新不会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很大的改变。从手动黑板文书到多媒体投影教学,学生受到的视觉效果不同,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板书内容只是从黑板转移到了投影仪,多的是图片和视频,而不是思想注入的提升,学生会从一开始看到多媒体而被吸引到后来渐渐习惯电子产品,学习兴趣依然无法被调动。
2.以书为本,主次颠倒
教学的目标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但现实情况是,教书育人却以书为主体。书上怎么说的道理只需在课堂上提及,但学生具体怎么做,对与错,部分教师只能任其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变成了不干预的自由式发展。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都来询问教师的情况下,部分教师则会认为还不如传统的教学理念。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参照学过的知识来判断自己的方向。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依然不会得到真正的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次颠倒的情形依然是明显的。在以书为本的思想下,教授的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品德与社会的提升。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1.明确目标,改进方法
思想禁锢最根本的依然是传统教育理念下,将主科和副科的区别对待。但教育离不开任何一门科目,“教书育人”不是“教书考试”。教学目标不是一味地迎合教学大纲,大纲永远都是框架,里面如何填补完全看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基于大纲的要求和书本的内容,从自身角度理解,然后做到灵活运用,将知识发散给学生,让品德与社会不再是老先生式的“说教课”,而是富有现代化与时俱进的科学与兴趣的统一。
2.情景交融,深度学习
所谓课程创新并不是离开书本畅所欲言,而是基于大纲,基于课本。课堂的活跃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创新成果,传统教学让人觉得品德与社会课是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课程,要想达到理论创新则需要更多地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将理论呈现的更加明显,这比所谓的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将更加有效。例如,在教育小学生理解家长的课程中,《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文讲述了还在青春期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而离家出走的情景,教师在这样的一个课本知识中,可以将课堂的讲授形式完全转化为一种“倾诉课”,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更加成熟的思维方式。
3.重视学生,贴近生活
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传授将会事倍功半。例如,可以在“公共道德规则”的课程内容里,与其教授学生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如何注意花草树木的保护,倒不如将课堂内教学牵引到课堂外教学,也许父母早已告知学生遵守交通法规,但究竟在马路上如何保护自己以及爱护公共物品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就近地区,观察行人的动作,在行人的无意识状态下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现实案例。如闯红灯即视为危险举动,是不文明的行为,在公园草地乱跑是破坏花草的不道德行为。种种现实的案例定能够比在课堂看图识文要好得多。
三,结语
品德与社会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师是父母外最重要的引导人,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新颖的教学方式,同时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培养自身的道德观念,并透过道德准则来时刻约束自己。联系实际生活、落到实处,才能达到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桂华.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8(23).
[2]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版),2015(8).
1.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传统教育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革,但思想一代传一代是非常不容易被改变的,那么教学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得不说,现代教学体制已经更加趋于完善,先进的设备不断被使用,使得人们认為传统体制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科技媒体教学,这种赋予表面形式的课堂创新不会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带来很大的改变。从手动黑板文书到多媒体投影教学,学生受到的视觉效果不同,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板书内容只是从黑板转移到了投影仪,多的是图片和视频,而不是思想注入的提升,学生会从一开始看到多媒体而被吸引到后来渐渐习惯电子产品,学习兴趣依然无法被调动。
2.以书为本,主次颠倒
教学的目标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但现实情况是,教书育人却以书为主体。书上怎么说的道理只需在课堂上提及,但学生具体怎么做,对与错,部分教师只能任其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变成了不干预的自由式发展。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都来询问教师的情况下,部分教师则会认为还不如传统的教学理念。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参照学过的知识来判断自己的方向。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依然不会得到真正的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次颠倒的情形依然是明显的。在以书为本的思想下,教授的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品德与社会的提升。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1.明确目标,改进方法
思想禁锢最根本的依然是传统教育理念下,将主科和副科的区别对待。但教育离不开任何一门科目,“教书育人”不是“教书考试”。教学目标不是一味地迎合教学大纲,大纲永远都是框架,里面如何填补完全看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基于大纲的要求和书本的内容,从自身角度理解,然后做到灵活运用,将知识发散给学生,让品德与社会不再是老先生式的“说教课”,而是富有现代化与时俱进的科学与兴趣的统一。
2.情景交融,深度学习
所谓课程创新并不是离开书本畅所欲言,而是基于大纲,基于课本。课堂的活跃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创新成果,传统教学让人觉得品德与社会课是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课程,要想达到理论创新则需要更多地将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将理论呈现的更加明显,这比所谓的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将更加有效。例如,在教育小学生理解家长的课程中,《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文讲述了还在青春期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而离家出走的情景,教师在这样的一个课本知识中,可以将课堂的讲授形式完全转化为一种“倾诉课”,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更加成熟的思维方式。
3.重视学生,贴近生活
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传授将会事倍功半。例如,可以在“公共道德规则”的课程内容里,与其教授学生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如何注意花草树木的保护,倒不如将课堂内教学牵引到课堂外教学,也许父母早已告知学生遵守交通法规,但究竟在马路上如何保护自己以及爱护公共物品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就近地区,观察行人的动作,在行人的无意识状态下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现实案例。如闯红灯即视为危险举动,是不文明的行为,在公园草地乱跑是破坏花草的不道德行为。种种现实的案例定能够比在课堂看图识文要好得多。
三,结语
品德与社会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师是父母外最重要的引导人,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新颖的教学方式,同时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教学思维,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培养自身的道德观念,并透过道德准则来时刻约束自己。联系实际生活、落到实处,才能达到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桂华.小学思想品德创新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8(23).
[2]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版),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