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中学历史教学中神入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问题探究

来源 :学习周报·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go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方便于后来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愈发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致力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文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对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一、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增强民族自信
  中国自古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各民族間不断地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一个统一有机体。学生通过学习三元里抗英斗争、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等知识,感受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树立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让学生树立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的信念有积极的作用。
  (二)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魂”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宝藏,革命文化彰显着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的个性,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前进的指南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铭记中国革命文化,鞭策中国人民,不忘历史;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加快现代化建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家国情怀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神理念、生活方式、国家制度等形式对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血脉之中。
  (三)增强道路自信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自古以来,中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而繁荣强大,反之,则阻碍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辉煌的历史和近代屈辱的历史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数先辈通过不懈探索找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力军,更应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中国近代史为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对历史事件加以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明白中国科学的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当时的国情为基础,以此解读制度认同问题上的中国特色,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
  二、培养高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自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大量的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的特权和利益,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遭到了破坏。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具体表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团结各民族人民的力量,尤其是青少年的力量,青少年一代的创新力强、可塑性高。因此,加强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是当前历史课堂需要承担的教育功能之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学生的小家意识,家是最小国。通过对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宗族团结、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知识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小家的爱戴。二是增强学生的大家意识,国是最小家。历史教学中注重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树立学生对祖国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二)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体现了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符合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通过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学生能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人格健全的学生、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的毅力的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勇担重任的学生。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是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时,讲到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形成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观念时,向学生强调该制度下以血缘关系来辨尊卑等级,以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所以该体制下十分强推尊宗敬祖。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这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人文情怀。因此,历史课堂中落实家国情怀,有助于为国家培养有追求和社会担当的人,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有利于拓宽国际视野,树立多元化意识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创造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代代传承与创新,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资本,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但步入近代社会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制度的落后固然有,但近代中国故步自封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也是一大原因,在进行家国情素养教育时,也要结合时空观念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承认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世界,宽容心态、合作共赢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实施这些原则的关键在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会用整体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去剖析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尊重多元化,汲取外国优秀的文化和技术发展自己,求同存异。
  三、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建议
  (一)贯穿古今,明确家国情怀
  历史教师在重塑教材构建教学内容时,应该向学生明确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的教学立意。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要特别注重中国古代文明的解读,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从公元8世纪到公元14世纪,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古古代文明的巨大成就,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探究中国古代文明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先民的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开拓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同样的,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为了反抗外来侵略进行的自强不息的抗争,以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进行的不懈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个人的辛勤付出与艰苦努力。   (二)启发诱导,落实家国情怀
  启发诱导是历史教学的常用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对材料的解读、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和侧重点,同时兼顾拓展思维的培养。如,讲述“辛亥革命”一课中武昌起义的背景时,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军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力度远远超过洋务运动。教师可以设问:“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学生给出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迫于压力的情况下实行的。再问:“这些措施有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可以相互讨论这些措施实施的理想目的以及现实目的,教师归纳学生的答案并讲述,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建新式军队等本意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但接受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和新兵,认识到了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后来成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主要力量。通过材料的解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清政府反动本质的认识,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下发动革命的迫切性,使历史学习中的家国情怀培养落到实处。
  (三)润物无声,神入家国情怀
  马克·布洛赫所说:“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的对象是人”2。历史教师面对不同心理水平、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学生,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落实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力求在握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内心,水到渠成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历史境界。为此,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学情调查,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制定课前预习导学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述“黄海海战”一块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黄海海战的视频资料,利用视听冲击,感受战况的惨烈,体会在大战中邓世昌与舰同存誓死报国的强烈爱国情怀,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海军将领,你会怎么做?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来唤起学生的共情唤起学生的共情,达到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历史教学就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也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共鸣。
  四、总结
  历史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需要历史教师从历史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等方面入手,在教授过程中综合各方因素,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切实使家国情怀得核心素养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空喊口号,这需要一线历史教师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歷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要享受教育,享受教育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爱教育事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会让我们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振兴民族,拯救教师和学生的阅读,造就学习型城市。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共同打造书香校园,编造学习型城市,营造和谐社会。  关键词:享受教育;
期刊
摘 要: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伴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升级,多媒体设备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也逐渐地体现出来。但是许多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过程中,却出来了教师不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导致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结合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开展全面有效的教学工作成为了教师在初中数学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开展
期刊
摘 要:美术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修行,从技术层面欣赏美术作品的美,从内容层面欣赏美术作品的美,从精神层面欣赏作品的美。所以,美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审美教学,通过审美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走进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地积累艺术知识,熏陶艺术审美,沉淀美术艺术修养。鉴于此,本文探究了感知美的教学策略,整体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感知美;艺术修养  对于初中生来说,美术不再是简单的剪纸、简
期刊
摘 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要指导每一个孩子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并从而形成高尚情感。培养他们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在考察教育效果时,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以防出现表里不一、内外相悖的“两面派”和一些言语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关键词:德育;调查;有爱心;有责任心  在哈佛大学纪念建校三百五十周年的盛典上,一位贵宾在应邀致词时说:“优秀的大学要造就训练有素的技术员,更应培养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加之,不同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因而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高中数学教学,并在此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度,让他们逐步掌握数学学习规律,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他们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学术界在中日拒绝表达方面已经从语用论、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非自然对话方式,所以结论也有其局限性。因此,通过对比中日各一部电视剧,以更为自然的“电视剧对话”为材料对拒绝表达进行研究更具有说服力,通过研究力求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请求场合中,面对不同对象拒绝表达方式的使用倾向,同时找出中日在拒绝表达使用中产生不同倾向的原因。  关键词:拒绝表达;中日对比;意义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和探究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教”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下。基于此,本文将从“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
期刊
摘 要:初中英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增强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创设英语情境,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氛围,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通过组织多彩的英语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英语课堂的活跃度。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练习口语的机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下面,我从“一、创设英语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英语知识”“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三、组织英语活动,
期刊
摘 要:民间剪纸与美术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主要是希望通过发掘、提炼民间艺术中的精华来进一步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识以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民间文化能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教育教学中,让传统民间文化与教育精神完美结合。  关键词: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美术教育教学;融合运用  剪纸艺术在传统艺术中可以说一直占据着指导作用,它与众不同的造型、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舞台上
期刊
摘 要:化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教学策略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对此,本文将从以学生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和优化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科学策略,希望能够为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成效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