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数字化为何频遭滑铁卢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weiaip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坐商”到“行商”,“行”字的背后是银行从定点办公向移动服务的转型,更是银行客户从去网点办业务向BaaS(银行即服务)的习惯变迁,不分地点、不分时间、不分场景,金融需求随处迸发,金融服务唾手可得。如果说银行的主动技术革新是时代的必然要求,那么突如其来的“新冠黑天鹅”更是一针数字化变革的强效催化剂。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表示,中国金融科技应用在许多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电子清算、网上银行、数字信贷飞速发展。目前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接近90%。
  “行商”时代全面到来,银行在“行”,客户在“行”,传统银行的技术架构、组织架构、风险防控、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生态体系等都必须转型变革,而科技作为支撑“上层建筑”的底座,是银行“行”的基础。但在实际生产中,科技的高投入低产出并不鲜见:工具多使用少、系统多风控少、上线多用户少、技术新体制老……科技产品的堆叠可以成为工作汇报的上佳素材,但却不能形成真正的数字化力量,当市场的残酷来袭之时,总是突如其来又不留情面。实践表明,只做好研发总监似乎还不够。

研发总监:强烈的意愿和缓慢的进程


  2016年左右,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兴起,互联网巨头的App让银行储蓄卡变成资金中转站,资金大幅流出的现实引发银行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共振。但不同规模银行对“数字化”的认知大相径庭。
  本文姑且将资产规模1万亿元以上银行叫大银行,500亿元到1万亿元之间的银行叫中小银行,500亿元以下的叫小银行(小型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据不完全统计,大银行的科技研发人员平均在500人以上,全国性大银行则队伍更庞大;中小银行科技研发人员平均在100人以内;小银行则平均在20人以下。显然,大银行可以自主研发为主布局未来十年发展,小银行没有悬念地只能选择省联社、发起行或外部科技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撑。
  而中小银行对数字化的理解和行动则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少数银行投入巨资打造上千人的研发团队,一部分银行则适度投入走自主创新之路,另一部分则通过跟外部科技公司合作自建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但无论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不可谓不强烈,这是市场压力使然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使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政策牵引和市场推动下,有想法的中小银行纷纷调增研发投入,“数字+”“互联网+”“E+”各类产品系统层出不穷,研发总监(或科技部总经理)在保业务稳定的同时更担起推陈出新的重担;同时,各路科技公司粉墨登场,在各自领域开辟天地:A公司数字营销系统、B公司大数据风控系统、C公司客户标签系统、D公司移动支付系统……以“银行数字化”“金融科技”等为关键词,得道的技术机构层出不穷,在政策的牵引和应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大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之势。
  古语云“乱花渐欲迷人眼”。以最需要数字化转型的银行零售及小微贷款业务为例,很多中小银行的研发总监通过堆技术“拼”出来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却频频遭遇现实的滑铁卢:
  华北某城商行投入1100万元打造的零售信贷数字化项目,上线后只投放了2000万元贷款即搁浅。
  西部某城商行投入上千万元自建的大数据风控系统,最终在上线前夕因“心里没底”被喊停。
  某经济发达省份一中小银行在投入数千万元自建的普惠金融平台投产后,放款不足5亿元,但不良率已经接近3%,骑虎难下。
  某万亿元级机构投资过亿元的大零售平台建设近三年尚未正式投产,结局就是“单个系统都很牛,无法上线愁更愁”。
  银行耗费大量资源、人力构建各类业务系统,一顿操作猛如虎,可却换来业务部门一句 “怎么比升级前还慢”“这么好的客户怎么被拒了”“这系统也太难用了”……研发总监也很苦恼:“领导意愿很强烈、自身投入很巨大、市场进程很缓慢。”
  究其原因,大概是顶层设计和方法论出了问题:只评估系统能力,不甄别风控能力;只考虑技术可行性,不考虑业务可行性;只考虑前期项目建设,不考虑后期迭代更新。

项目总监:打造懂用户的整装生产力


  《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48%的区域性银行已经完成数据的归集和平台化建设,但内外部数据质量不一、数據难以统一对接、产业数据获取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调查还显示,54%的银行因“缺乏合理的组织抓手和工作机制”,导致融合困难。还有银行表示,对外合作虽需求强烈,但效果不达预期。
  在市场方法论中,产品思维、用户思维、场景思维优劣各异。对于银行业的数字化产品而言,需要的是颠覆式重构。此前,由于长时间以功能性机构面向市场,产品思维在银行业扎根较深,根据银行的风控能力、技术系统、人才格局等进行产品设计开发,能够较好实现稳定经营的目标,但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银行固有的产品思维遭受极大挑战,以“体验为王”的用户思维在银行业兴起,银行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业务的成本和风控手段。
  “如何站在用户视角和业务经营视角进行数字化体系构建?”这是项目总监面临的挑战。项目总监往往具有更清晰的客户洞察和市场感知,会思考如何打造能获客、懂用户的数字化整装生产力。至于如何实现这样的能力,中小银行的项目总监一般没有研发总监的自研或自建偏执。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的今天,会更加倾向于做好顶层设计,用科学的方法论,根据行内人才和预算水平,选择专业的技术公司做专业的事。
  在项目总监的视角,应当首要考虑客户如何获取,核心考虑风险如何管理,接着考虑业务如何运营,最后才考虑系统如何建设。而研发总监的思维可能是反过来的,首要考虑系统,这也是很多银行出现项目投产之日即业务停摆之日这一尴尬情况的根本原因。以普惠金融的数字化体系构建为例,这是一项需要高技术门槛、多条线协同、具有高频迭代更新特征的复杂工程,需要数百人科技团队、上百人懂量化风险管理的风控团队、至少数十人的数字化业务运营团队才能胜任,而很多中小银行往往低估了其专业度和复杂度。   研发总监聚焦技术,对科技产出负责,项目总监则需要考虑业务增长的结果和风险管理的效果。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在自身人才有限、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当好项目总监比研发总监更重要。一个好的项目总监在运作项目的过程中,应具备业务抓手的定位能力、业务逻辑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既懂用户又知技术,以自身的专业,甄别出技术能力强、案例效果好、服务经验丰富的合作伙伴,快速地构建业务生产力,把握市场先机。

没有业务抓手,便是无米之炊


  随着国家的开放发展,中国银行业从“大一统”的格局出发,经历了功能化、商业化、市场化几次重大变革,最终形成了以央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类型机构共同发展的体系。但究其根本,因为业务的相对近似,逐渐形成了“向同行看齐”的拿来主义,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可能只是一场无米之炊。
  虽然业务同质,但银行的区位特点、客群特征、地域文化、组织架构、顶层目标、产品体系等可能天差地别。东部沿海的农商行和西部山区必定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直接引进下沉市场,必定遭遇水土不服。
  某地的村镇银行,本来想通过引进一套数字化系统完成转型升级,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客群的基础信息、农忙规律、产业要素等和城镇完全不同,很多先进模型无法正常应用。最终,通过梳理客群特点,锚定“整村授信”的业务抓手,结合线上流转的数字化能力,开辟了“特色化信贷工厂”模式,业务增长立竿见影。
  就像购买电脑的过程,过去流行自己“攒”电脑,组装了不少数据表现优越的零部件,但是却时常出现蓝屏、死机等硬件的兼容性等问题,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如今,办公用整机、设计师整机、游戏整机、图像处理工作站……按照项目所需,以业务为抓手进行的统筹配置,自然能在有限的资源投入下,输出更强大的优越性能。
  西北某省联社以项目总监思维,向其合作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提出“以聚焦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为目标,以全员营销为抓手,大力推广普惠贷款服务,持续健全数字普惠贷款产品体验”。最终,通过这家公司提供的整装式服务,自2020年11月初系统投产之后,五个月时间余额破30亿元,累计获客约200万户,其中县域客户申请人数占比约65%。通过数字化升级,单个客户经理实现管户约500户,预计一年后最高可达到2000户,管户效率提升约10倍。并且,优质的产品体验让市场印象大幅度提升,客群更加年轻化,资产结构逐渐优化,为银行自营业务快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找准业务抓手是科技研发和应用的前提,锚定适合的业务抓手,方能精准进行数字化改造,获得高效产出。在此过程中,项目总监深度参与了用户需求调研,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挖掘实际需求、锚定业务抓手、匹配科技工具,以业务目标为抓手,基于项目全局观,将最佳的产品和服务打包封装,以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交付一个有生产力的系统。

没有业务逻辑,便是管中窥豹


  从电子化、自动化到智能化,当下市场谈论的数字化应该要谈什么?笔者以为,应该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结构性设计,是对传统模式的解构和重构,而非简单的线上化改造。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既有模式和未来业务进行逻辑梳理,打破部门壁垒和业务隔阂,全盘构思,明确前台、中台、后台的角色定位,以项目总监的思维进行全盘布局,而非单独聚焦某一部分的技术突破。既关注前期调研计划,又注重事中执行落地,更兼顾后续迭代扩展。
  客户生命周期、经营结算周期、风险管控周期、业务场景……不同的业务逻辑将带来不同的流程形态、组织架构、绩效制度等,也对数字化建设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如若不考虑整体业务逻辑,只关注单一流程点,正如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例如风控体系的数字化改造,采用A公司的贷前反欺诈模型,B公司的贷后失联模型,C公司的贷中策略模型;如果按照用户全生命周期作为业务逻辑,则很难实现用户风险表现的全流程跟踪和分析,也不利于风险系统利用全流程的数据完成自动学习迭代。
  一套高效协同的完整数字化体系从第一次用户交互到后续追踪甚至再交易预测,应该是根据业务逻辑完整一体化锻造,全流程数据畅通无阻,前后关联,立体分析,综合输出;消弭因为业务逻辑不通而造成的组织隔阂、数据壁垒。
  曾几何时,不少银行内部设立了流程办、流程优化办等机构,然而多年后均以失败告终,归根结底就是部门之间的边界冲突。因此,基于业务逻辑的梳理明晰,通过原有流程的解构和重塑,才能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架构。毕竟于用户而言,面对的是一个叫做“银行”的整体,而非若干业务部门,只有银行自己疏通业务逻辑并以此作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依据,打造整装式业务体系,方能纾解用户体验之困,让数据多跑路,使用户体验更简单。

见微知著:细节×时间=复利


  回溯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把算盘和一支笔就是银行的基础设施;到了90年代,电子化时代来临,从微机到ATM机,“算盘+账簿”成为历史;再后来,通存通兑和跨域联网的出现再一次提升了银行的业务能力;直到移动互联网冲击之前,银行的电子化历程可谓美好年代。通过“购买”,就能获得平等的信息化能力。
  但是,在新技术爆发的數字化时期,依靠购买解决问题的美好年代已经过去。监管风暴、行业分化、资源掣肘、巨头冲击……银行进入“镣铐起舞”的时代。在此过程中,试错成本越来越高,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系统建设之外,还要把业务细节统筹考虑,在研发总监通过之后,还需用项目总监的思维通盘谋划。
  在数字化系统建设完成之后,细节的把控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例如,在以用户生命周期为业务逻辑的系统中,数字化体系允许运营人员通过数据观察客户流失的关键节点,从而提供了用户分析的依据,让运营人员能够进一步探寻通过何种细节调整可提高用户留存率。
  西南某地区的一家银行初次使用零售信贷数字化产品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增量和突破。当项目总监提出,将既有白名单按行业分类,微调授信策略后,30天时间,新增业务量便超过了此前半年之和。这正是项目总监对用户需求和业务流程敏锐洞察的结果。正如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总监让汽车自动行驶,但项目总监需要关注:在没有标线的道路上有问题吗?最大的行驶速度是多少?在双岔路口汽车如何选择?雷暴天会影响自动驾驶安全吗?未来的迭代方向是什么?
  在数字化时代,所有技术归根结底都是一行行代码的堆砌。而这些微小字符的反复运用就实现了改变历史进程的科技构想。科技研发如此,银行数字化亦然。很多银行聚焦在数字化这一宏观命题,颗粒度停留在架构、系统、产品层面,但忽略了运营过程中的诸多细微之处。殊不知,在内部联结、外部互通的数字化时代,微小的细节调整在时间的叠加影响下,会如复利般呈现出可观的价值。
  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科技提供了能力基座,在能力基座与顶层应用之间是银行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抓手。作为项目总监,在数字化整体设计中,应以更全局的视角,更开放的合作,将应用层和技术层打通,实现顶层和底层的链接,让前台与后台对话,方能实现银行数字化能力的发展闭环。
  (编辑:袁满)
其他文献
2021年7月16日,马来西亚婆罗洲警方销毁一批比特币矿机。图/法新  关于去中心化金融(DeFi),常见的定义是,基于分布式账本、端对端网络、可编程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去中介的金融平台、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2009年面世的比特币最早撬动了去中心化金融,并且在去中心化金融市场上发展成为市值最大的虚拟货币;而2017年以来基于以太坊的去中心化金融交易和服务,正在制造越来越多的花样翻新。  去中心化金
期刊
没有提及继承人的姓名,没有写明财产数额,能确定的,就是将来身故后,名下农业银行卡的全部存款捐给公益机构三诺糖尿病基金会。  这是2021年9月中华遗嘱库长沙服務中心登记的一例特殊遗嘱。立下这份遗嘱的,是湖南一所高校的博士生小邹,他今年只有25岁。  与普通遗嘱的登记模式不同,中华遗嘱库首次尝试了遗嘱慈善信托。如果一切顺利,小邹的遗嘱生效后,北京和谐继承服务中心作为遗嘱执行人,将与受托人中华遗嘱库签
期刊
杰弗里·冈本  杰弗里·冈本(Geoffrey Okamoto)于2020年3月12日被任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当天全球股市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而创下自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冈本7月28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疫情已经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此时冈本开始呼吁各国将政策从经济援助转向改革,以提振复苏前景。  冈本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人,加入IMF之前曾担任美国财政部负责
期刊
硅谷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曾说:“软件正在吞食整个世界。”而在《平台革命》一书中,杰奥夫雷G.帕克等人则指出:“平台正在吞食整个世界”。其逻辑在于,以平台为导向的经济变革为社会和商业机构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放眼全球,在互联网效应下,平台企业优势骤显,且逐步挤占传统企业的市场份额。显然,在通过数字化转型重塑商业模式之际,走向平台化已成为传统企业打造新增长曲线的必然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银行业
期刊
“你还在看消费啊?我觉得芯片和游戏才有机会。”谈及最近的餐饮消费投资,一位不久前参与投资汤包的一线美元基金投资经理说道。  这不是唯一说自己在换方向的消费投资人。仅仅半年前,他们还在践行“所有消费品牌都能被重做一遍”。  今年3月,投资人李盛路过一家牛肉面馆,吃了、看了,觉得不错,立马打电话给合伙人,“我觉得这家可以投,估值可以给1.2亿-1.5亿元人民币”。当时这家连锁面馆只有四五家分店。但没过
期刊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中,中国银行正在稳稳抓住风口,并借助科技力量提升其手机银行的服务能力。  “无界之外 智享其中”!  7月15日,中国银行向外界发布全新客户端7.0版,向客户描绘了一幅崭新的手机银行画面。在这幅新的全景图中,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强化开放、场景、智能、资产配置等多个理念。  近年来,中国银行围绕“建设新时代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的愿景,加大金融科技布局,并以手机银行、交易银行、智能柜
期刊
图/视觉中国  关于经济规律的研究表明,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必然催生也必须依赖新的生产要素。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将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新引擎。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将数据纳入主要生产要素范畴,与传统的土地、技术、劳动力、资本等并列,并明确提出了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2020年
期刊
由于融资环境越来越严格,再加上房企的债务问题以及存量房较多等,使得房企的投资热情下降。图/法新  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9%,比二季度回落三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9%,比二季度下降0.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1430亿元,同比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20940亿元,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45
期刊
没有人能忽视前段时间的加密货币市场:随着大量资金的进入,加密货币们接连创下新高,代表之一比特币一度站上6.4万美元/枚,创下历史新高。  市场火热行情背后,作为帮助加密用户降低资产风险的工具,稳定币也获得爆发式增长。  据欧科云链《2021数字资产半年报》显示:截至7月1日,以太坊上的稳定币流通总量达776亿美元,其中USDT、USDC、BUSD、DAI以及TUSD是流通量前五的稳定币,流通量均在
期刊
到2021年7月为止,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肆虐了一年半的时间,并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了极大的扰动,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跌至-3.3%,世界产出相比IMF2020年1月的预测减少了15万亿美元。2021年上半年,随着各国纷纷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并取消对企业的限制措施,投资者押注经济将回暖,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攀升至5%-6%。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世界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一些变化可以追溯自2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