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我观摩了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郭蕾老师执教的《小兵张嘎》。可以说郭老师提供了一节有实效也很有创意的“选找课文中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开展教学”的研究课,这正是我多年所思索与践行的。郭老师的教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迪。
一、有课前谈话,精妙在为了导课
大型的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为了体现公平公正,都会要求上课的选手在上课前不与学生见面;只安排在上课前预留十分钟,让执教的老师与到场上课的学生进行谈话交流。这样一来,处理这十分钟就成了例行公事。虽各有各的招式,但普遍的作用是为了缓和紧张气氛。有的播放当地的风光短片,有的进行一些视听反应考查;有的组织师生进行自我介绍;还有的是开展一些小游戏……
郭蕾老师的课前谈话却与众不同:①在介绍地方特色时,重点介绍地方方言,妙在组织师生相互猜听各自说的方言是什么意思,学习说对方的方言。这样的实践别具一格,迅速消除师生上台作课的紧张气氛;②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片尾曲片段,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关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这样的安排,也许也不值渲染;可是,当我们将这个课前的谈话安排与郭蕾老师执教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联系时,我们就不能不佩服这个利用的精妙。因为,郭蕾老师为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揣摩关键词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这也正是该篇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 郭老师是在充分地利用课前谈话,巧妙地与新授课衔接,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架桥铺路。
二、有教学预设,巧妙在演绎何谓动态生成
公开教学,增加一些艺术含量无可非议。于是,什么时间说什么话,什么情况做什么事,哪句话用什么语气,什么时候配上音乐,什么时候请学生回答等等,都自有预设;至于第一步讲解什么内容,第二步解决什么问题,更有教案可查。
郭老师要参加全国性的教学评比,那教学预设自然也是反复雕琢后的最佳设计。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在写“嘎子夺枪”时,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将这一件事件写得具体详细,郭老师的教学预设是:
预设1:(感悟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作者注)
引导学习、领会:“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并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预设2:体会正面描写嘎子的语言
引导学习、感悟: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鬼子吗?前面那个挎把洋刀,背个图囊,还是个官儿呢。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无巧不成书,现场教学,当引导学生默读“杀敌夺枪”这个片段后——
师:读了‘杀敌夺枪’,嘎子给你什么印象?
生:机智勇敢!
师:从哪些方面写他的这个特点?
生:从语言上看出。读嘎子的语言(预设2那段话)……
这个局面的出现,显然打乱了预设;因为学生已经越过预设1,直接提出预设2的内容。
此时,郭老师没有一点慌乱,也没有强行引导学习预设1的意思;而是顺学而导学习、感悟学生找出的这段语言描写。
顺学而导,原本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思想,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那么理想——因为这样打乱了老师的预设,也打乱了老师的阵脚。郭老师的顺学而导,也许是不经意的,但足以诠释动态生成的理念。
此外,郭老师顺着学习课文有特点的优秀片段描写,并加以实践运用的思路,在课堂上挤出宝贵的4分钟,让学生尝试小练笔的实践:
课件播放《小兵张嘎》影视片段(静音)。请学生根据嘎子的特点,用一个片段描写嘎子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学生写片段,几个学生汇报后,再播放该片段的有声影像,让学生在比较中生成修改的意识。
这样的生成,将原先预设的“感受照应,升华人物形象,知道为什么详写”这个教学环节略去,凸显了郭老师在课堂生成方面的机智,也凸显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揣摩。
三、有人文感悟,绝妙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有特点的表达方式
《小兵张嘎》入选到教科书,自然有爱国主义、英雄精神等人文教育的价值,可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这样的价值吸收绝非只有学习课文这个渠道。比如课外阅读优秀读物、看电影电视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试图利用课文教学进行强化思想教育不仅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影响了“工具性”的学习和实践。
郭蕾老师教学《小兵张嘎》可谓力挽狂澜。对人文性很强的课文,能迅速冲出人文感悟的包围,引领学生感悟并实践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将主要内容写具体。①用较少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嘎子这个人物“机智勇敢”形象的感悟;②用较多的时间学习体会、积累运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渗透人文感悟。
这样的教学,人文感悟用时不多却恰到好处,与往常的以凸显“人文教育”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式的教学相比,不亚于是一次选找教学内容上的重大革新。而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有特点的语文现象,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实践运用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很好地实践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思想,也竖起了一面引领学生简单、扎实、有效地学习语文的旗帜。
其一,课文一定都有人文教育的因素,在小学阶段,将课文读通就是人文教育的最好方式,人文教育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讲求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其二,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例子,选找课文中有特点的语言(或表达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积累、运用,同时加强语文实践,是我们提高语文课有效教学的首选策略。
一、有课前谈话,精妙在为了导课
大型的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为了体现公平公正,都会要求上课的选手在上课前不与学生见面;只安排在上课前预留十分钟,让执教的老师与到场上课的学生进行谈话交流。这样一来,处理这十分钟就成了例行公事。虽各有各的招式,但普遍的作用是为了缓和紧张气氛。有的播放当地的风光短片,有的进行一些视听反应考查;有的组织师生进行自我介绍;还有的是开展一些小游戏……
郭蕾老师的课前谈话却与众不同:①在介绍地方特色时,重点介绍地方方言,妙在组织师生相互猜听各自说的方言是什么意思,学习说对方的方言。这样的实践别具一格,迅速消除师生上台作课的紧张气氛;②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片尾曲片段,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关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这样的安排,也许也不值渲染;可是,当我们将这个课前的谈话安排与郭蕾老师执教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联系时,我们就不能不佩服这个利用的精妙。因为,郭蕾老师为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揣摩关键词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这也正是该篇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 郭老师是在充分地利用课前谈话,巧妙地与新授课衔接,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架桥铺路。
二、有教学预设,巧妙在演绎何谓动态生成
公开教学,增加一些艺术含量无可非议。于是,什么时间说什么话,什么情况做什么事,哪句话用什么语气,什么时候配上音乐,什么时候请学生回答等等,都自有预设;至于第一步讲解什么内容,第二步解决什么问题,更有教案可查。
郭老师要参加全国性的教学评比,那教学预设自然也是反复雕琢后的最佳设计。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在写“嘎子夺枪”时,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将这一件事件写得具体详细,郭老师的教学预设是:
预设1:(感悟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作者注)
引导学习、领会:“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并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预设2:体会正面描写嘎子的语言
引导学习、感悟: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鬼子吗?前面那个挎把洋刀,背个图囊,还是个官儿呢。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无巧不成书,现场教学,当引导学生默读“杀敌夺枪”这个片段后——
师:读了‘杀敌夺枪’,嘎子给你什么印象?
生:机智勇敢!
师:从哪些方面写他的这个特点?
生:从语言上看出。读嘎子的语言(预设2那段话)……
这个局面的出现,显然打乱了预设;因为学生已经越过预设1,直接提出预设2的内容。
此时,郭老师没有一点慌乱,也没有强行引导学习预设1的意思;而是顺学而导学习、感悟学生找出的这段语言描写。
顺学而导,原本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思想,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那么理想——因为这样打乱了老师的预设,也打乱了老师的阵脚。郭老师的顺学而导,也许是不经意的,但足以诠释动态生成的理念。
此外,郭老师顺着学习课文有特点的优秀片段描写,并加以实践运用的思路,在课堂上挤出宝贵的4分钟,让学生尝试小练笔的实践:
课件播放《小兵张嘎》影视片段(静音)。请学生根据嘎子的特点,用一个片段描写嘎子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学生写片段,几个学生汇报后,再播放该片段的有声影像,让学生在比较中生成修改的意识。
这样的生成,将原先预设的“感受照应,升华人物形象,知道为什么详写”这个教学环节略去,凸显了郭老师在课堂生成方面的机智,也凸显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揣摩。
三、有人文感悟,绝妙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有特点的表达方式
《小兵张嘎》入选到教科书,自然有爱国主义、英雄精神等人文教育的价值,可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这样的价值吸收绝非只有学习课文这个渠道。比如课外阅读优秀读物、看电影电视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试图利用课文教学进行强化思想教育不仅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影响了“工具性”的学习和实践。
郭蕾老师教学《小兵张嘎》可谓力挽狂澜。对人文性很强的课文,能迅速冲出人文感悟的包围,引领学生感悟并实践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将主要内容写具体。①用较少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嘎子这个人物“机智勇敢”形象的感悟;②用较多的时间学习体会、积累运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渗透人文感悟。
这样的教学,人文感悟用时不多却恰到好处,与往常的以凸显“人文教育”为主的、课文内容分析式的教学相比,不亚于是一次选找教学内容上的重大革新。而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有特点的语文现象,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实践运用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很好地实践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思想,也竖起了一面引领学生简单、扎实、有效地学习语文的旗帜。
其一,课文一定都有人文教育的因素,在小学阶段,将课文读通就是人文教育的最好方式,人文教育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渗透,讲求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其二,人文性很强的课文,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例子,选找课文中有特点的语言(或表达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积累、运用,同时加强语文实践,是我们提高语文课有效教学的首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