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适切·有效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2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日趋成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魅力日益彰显。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拓宽了知识领域、创设了教学情境、启迪了学生思维、丰富了教学手段。但我们仍然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生拉硬扯”,在教学中“狂轰滥炸”,以至于教育技术的运用遭到非议。因此笔者以为,作为一名新型教师在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同时,应提高设计制作课件的水平,让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趋于理性。
  一、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制约因素
  1.课件使用的效果受制于媒体软件的自身特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软件。目前教师常用的软件有WPS Office、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等。上述几种软件的特点在此不作评论,教师可以根据兴趣、习惯取舍。
  2.课件使用的效果受制于制作人员的水平高低
  首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切忌犯常识性错误。一次五年级公开课上,教师讲解“参照物”,利用Flash制作的小动画,演示行驶车辆中的人发现路边的大树是“运动”的。原本直观的画面很容易突破难点,可惜课件中的背景——大山却“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导致学生的理解产生歧义,成为课件制作中的一大败笔。
  其次,教师应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运用软件。古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一些精美的课件往往在素材准备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师应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图像处理、音频处理及视频处理。
  3.课件使用的效果受制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少数教师课件的使用奉行“拿来主义”,但在PPT中连起码的放映及幻灯片定位都畏首畏尾,一旦操作失误则手足无措。试想:这样的课堂,课件岂不成了师生巨大的累赘?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
  1.设计原则坚持适度性
  关于多媒体的设计使用,一位知名教授曾戏言:使用的水平高了,就基本达到了和不用一样的效果。此言虽显偏激,但也不失为对时下课件泛滥现象的辛辣嘲讽。在此笔者并非反对使用课件,但一定要适度。
  如在《秦兵马俑》一文教学中,一位教师操纵着鼠标,一幅幅图片接踵而来,从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一直到马俑;一段段视频应声而至,从兵马俑的出土到兵马俑的保护……
  试问:这还是语文课吗?教师在课堂上匆匆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与视频,却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殊不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图片、视频信号与文字信号产生的刺激程度并不相同。多媒体从辅助工具变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想象与思考的空间被挤占,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非语文”现象。
  因此,我们在课件设计制作中,要坚持适度性设计原则,注意各类资源数量的分布、次序的安排、时机的选择。
  2.设计理念采取开放性
  课件的设计制作从编写脚本,获取素材到加工完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的课件往往是为某一节课、某一名师量身定做的,而且在一些无法修改的课件中(已生成可执行文件),执教者与制作者的名字显示在课题最醒目之处(具有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虽然尽情张扬了个性,但却不方便他人使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便于多媒体课件大面积推广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必须采取开放性设计理念,面向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相对完整独立的教材体系。设计制作中要尽量避免单一的线性结构,更多地设置交互性元素,让授课老师根据教学的进程选择进入相应的分支,并且在分支页面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呈现文本、声音、图片与视频。针对上述署名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在课件中设立“帮助”分支,不仅可以介绍制作人的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介绍课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课件既贴心,又更专业。
  3.设计风格追求朴实性
  课件制作既要精雕细琢,又要体现平和朴素的风格,做到布局合理、画面清晰、音效适宜。我们要注意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避免背景冲淡主体、动画令人目眩,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于正确的刺激物。
  作为课件的开发设计者,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电脑的运行环境,做一些超前的设置。如利用函数适当改变屏幕分辨率,达到最佳使用效果,并在课件结束时予以还原。制成的课件要在不同的电脑,不同的运行环境下测试。
  4.设计特点突出便捷性
  课件要贴近教师、学生,使操作变得简约有效。在课件制作中,应该让使用者对一些多媒体对象,如音频、视频及Flash动画的播放、停止等操作自由掌控。
  有些课件由于分支众多,页面零散,使操作变得繁琐。我们可以合理挖掘多媒体制作软件的潜力或利用第三方控件,实现便捷、快速地跳转。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策略
  1.整合策略之一:提前铺垫
  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我们可以预设一些介绍时代背景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为全文的理解作铺垫。《卢沟桥烽火》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但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对“七七事变”,包括“九一八事变”知之甚少。因此上课伊始,一段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视频资料便为全文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对日寇急于吞灭我国的狼子野心和“卢沟桥事变”的起因了然于胸。
  2.整合策略之二:及时映衬
  当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火候,一张图片、一段音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很让人感动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在了解了有关阿炳的身世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此时音乐及时响起,乐声“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学生们的朗读显得格外真挚、深沉。
  3.整合策略之三:适度补充
  教材是一个载体,但往往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适度链接一些资料作为教材的拓展延伸,既能增长学生的见识,又能深化文章主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中概括介绍了人们从五个方面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如果仅仅这样,学生们可不答应。你想啊——“高蛋白食品”“海底城市” ——同学们一定意犹未尽,小脑瓜中一定充满了一个个问号。此时适当运用课件补充一些图文并茂的介绍,肯定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
  4.整合策略之四:生动再现
  教学中启发到一定程度,学生想说而说不出之时,生动再现当时的情境,会令学生有豁然开朗的喜悦。《拔河》习作指导中,学生明白要将本文写具体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正在苦苦思索之际,大屏幕上出现了三张照片:一是排头的赵某某同学,二是中间的钱某某同学,三是压阵的孙某某同学。于是同学的笔下有了:“赵某某双目圆睁,死死盯住对方同学,好像要把人家给吞了。”“钱某某双手紧握绳子,屁股下沉,身体后倾,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压阵的孙某某转过身子,将绳子背在肩上,那架势整个一个黄河古道上的纤夫。”……
  总之,希望广大教师能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根据多媒体软件自身特点,坚持适度性设计原则,树立开放性设计理念,追求朴实性设计风格,突出便捷性设计特点,设计出优秀作品,并在教学中实施有效地整合策略,令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多种多样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虽然并不需要学生掌握,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字无法替代的图画语言。小学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他们热情单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但他们的思维能力低下,对于生硬的文字语言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插图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阐释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插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黑色网纱上衣、黑色网纱裙、黑色腰封均为Alaia;黑色骑行裤MICHAEL Michael Kors;白色筒靴Dawei  “长腿”是许安琪记忆最深刻的对手。  法国人名字拗口,中国击剑队队员们经常给其他国家的选手起代号。“长腿”的实力并不是很强,许安琪压根没想到能折在她手上。那次奥运会赛场上,许安琪在世界排名里位列第一,“输给谁也不应该输给她”。  回到家里,许安琪花了很长时间复盘这场比赛。“以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对象的、富于感情、用有韵律的、分行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点:饱满的儿童情感、儿童式的丰富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和天真而精粹的语言。优美的诗歌旋律能使学生们愉快、热烈的情绪持久不衰。  从目前通行的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课文的70%以上。但我们的现状是多数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储备不多,儿童文学素养不深。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靠什么有效地组织学生
近几年,各种层级的名师工作室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呼声中应运而生。这种由特级教师、名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人,一些有专业成长发展愿望的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育松散型组织,以其特有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引领着一定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深度发展。  2011年9月,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组建了27个名师工作室,我有幸成为有20名全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参与的“小学数学港城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2013年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内容与方式的有机组成,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恰当的形式进行。”随着多媒体覆盖课堂教学,教师施教有了更多选择。多媒体能够将相关图片、动画、视频、文字、视频、表格、操作过程演示等信息展示出来,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创造契机,通过与学生生活认知接轨,启动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乐园,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儿童的成长与进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评价是给所有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并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如何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评价,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我逐渐感觉到品德与生活课上需要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
立体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特点所限,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概念十分模糊,空间想象能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巧用多媒体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一、巧用多媒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必须注意直观教学,
对于有教学经历的教师来说,备课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但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备课,不是简单的怎么教怎么学,而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素质的过程。我以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应该做到三“读”三“想”。  一、熟读课标,准确定位  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路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地研读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前,我们的教学视野总是局限在单位最小的课时目标上,学期目标
学生的良好品德素养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因此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从知到行的内在转化过程。而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是内化德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寻求良好的德育途径。而微班会就能凭借其短小精悍,易于操作的特点,牢牢把握教育的“最佳关键期”。本文拟从下列几方面谈点做法。  一、目光敏锐,善抓教学“契机点”  在学生中间,随时随地都会有一些事情发
苏教版五年级《黄鹤楼送别》是属于文包诗类的课文,有情有景,有诗有画,文质兼美,历来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喜爱。诸多语文名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堂生动的课例,如孙双金、徐善俊等,欣赏他们的课堂教学,令人如痴如醉。作为一名语文学科的带头人,我也很想为大家上这节研讨课。带着上课的冲动,我精心备课,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时间,为全体语文教师上了这课,课后反思,有得有失,我把心中的许多感悟记录下来,与同行交流。  感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