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语文教育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就是要不间断地给学生传授有关语文方面的新内容、新知识,这些我们姑且称之为语文信息。由于信息首先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其次具有正信息(产生良好效果)和负信息(产生不良效果),再次是因主体的需要诱因而产生的吸收信息和拒纳信息,所以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而确立了语文教育要求知识的准确、语言的生动性、形象的鲜明性
  
  信息的多样性、复杂性十分鲜明地表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材里潜藏的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具体说来,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性的、思想性的、人文性的。这些信息在每一篇文章里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去引导学生发掘出这些潜藏在语文教材中的信息来涵养学生,使他们既掌握知识又有良好的语文涵养。
  可是,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也好,思想也好,人文也好,究竟要求学生吸收哪些东西,这却是十分有分寸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好。
  语文教师的职责不是把炼好的材料塞给学生就完事,而是要引导和教会学生去沙中淘金,各有侧重地吸收每篇课文中使学生既能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人品的那些信息,以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因而,教师从嘴里发出的信息一要知识准确,二要语言生动,三要形象鲜明。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都刻画了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或是描摹了大好河山、精致的器物。这些形象,从语文教师的嘴里说出来必须鲜明,只有这样的信息才便于学生吸收。吸收语文信息是学生储存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起点,教师传播的信息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水平的质量。
  
  二、由于信息的正负性确立了语文教师必须身教重于言教
  
  信息有正负之分,语文教育不仅是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的教育——这只是小语文教育,真正的语文教育还包括社会环境和个体周围的环境。来自于社会和学生周围环境的信息,既有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良性信息(我们叫它正信息),也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我们叫它负信息)。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强,许多孩子吸收正信息很难,吸收负信息却很容易。特别是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施加影响的信息太多了,甚至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在传播信息。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陶行知也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语文教师应身教重于言教。
  三、由于学生个体受需要诱因的影响,而使学生对信息产生吸收性和拒纳性,因而语文教师传播信息要注意趣味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认为自己传播的信息很重要,但学生个体却根据自己的需要而确定其吸收还是拒纳。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心理。教师在传播信息时一定要注意信息要有趣味性。如:于漪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就巧妙地运用了一则新闻,作为上课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最近我国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法国唱了一支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博得了很高的声誉,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仅唱出了我国人民的心声,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就是这首歌的歌词。”他传播的这个信息新鲜、有趣,学生都能被吸引住。可见,语文教师语言的趣味性,在使自己传播的信息成为学生的吸收信息过程中有相当的重要性。
  语文不仅是承载信息的载体,而且它本身也是信息。如: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度无人舟自横。”它既是在传播滁州西涧这一景物的信息,又是在传播诗中的词汇、诗律知识、关于作者的知识等信息。语文不仅是在研究文字传播的信息,也是在研究文字本身的若干信息,并且二者不能偏废。这正是语文课的特殊性。因此,信息与语文教学是息息相关的。
其他文献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是否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生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呢?我认为,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一、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
期刊
英语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要想提高“听”、“说”、“写”的能力,首先应该提高“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能力是由语言知识的掌握、内容主题的理解和结构形式的把握三个方面组成的。语言知识指的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掌握程度,内容主题指的是学生对文章涉及的主题的理解程度,而结构形式则指的是学生对文章体裁结构的熟悉程度。在这三个方面中,语言知识是理解文章文字的基础,内容主题是理解文
期刊
一、对教材的分析理解    1、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  《草原》这篇抒情散文式的访问记,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课文文字隽永、景色优美,可借以培养学生认识
期刊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讲读课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型为每一个语文教师所重视。目前,仍有许多老师在讲读课中采用直通答案、就题论题,搞“一言堂”、唱“独角戏”的授课方法,虽然有时也让“主体”回归学生,但毕竟是“有时”而不是“时时”,因而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意识淡漠,消极被动听课,收益甚微,难以形成学生的兴奋点,削弱了学生知识的落实,遏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
期刊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欢乐、有忧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个完全独特、独一无二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去细心呵护、极力关爱,洞察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在明媚的阳光下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这1 6年的班级管理中,我铭记“爱是理解的别名,是沟通
期刊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承担着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学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为重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
期刊
背诵一些经典和重要的篇章,是我国的教育传统。我所执教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有文言文10篇、课外古诗10首,都是需要背诵的内容。有些同学一听到要背诵总是双眉紧皱,捧着书本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头昏脑胀,效果却并不理想。那么,怎样让学生轻松、有效地记住这些内容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掌握科学的背诵方法,以此提高背诵效率。  在《核舟记》一文的背诵教学中,我发现下面的几种方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 
期刊
熟练掌握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这一要求的实现,从写作中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出来。所以,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牵动着整个语文教学,学生有兴趣读写。就会冲出课堂去博览群书,致力于写作,给语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学生如果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
期刊
背诵决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要边背诵,边思考,边理解,边记忆,心口并用。背诵应当自然成诵,像流水一样自然地倾泻出来,就是“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找到合适的背诵方法后,学生背诵就不再难。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开拓写作教学空间,开发写作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写
期刊
当前,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化学学科也不例外。新课程化学教科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而化学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创新能力,改革实验教学,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变单一性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变理论性实验为结合实践性实验。我在实验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