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班杜拉于1977年在他的论文《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提出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新拓展。这一理论发表的数十年间,各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拓展性的研究,教育学领域更是将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理论相结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在自我效能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同伴互评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笔者将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相关论文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同伴互评;自我效能;相关性
【作者简介】孙讷敏(1989-),女,山东滕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英语);王红艳(1963-),女,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和多元文化研究。
一、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来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指的是社会行为的获得,这种学习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完成,不但可以不进行外部反应,而且可以不直接受到外部强化(周国涛,戚立夫,1988)。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中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班杜拉指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影响人的行为,行为的出现是人在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后对下步强化的期望。班杜拉将期望分为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如图(周国涛,戚立夫,1988):
人———→行为———→结果
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于自己发出的行为会导致的结果的预测。效能期望是指人对于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推测, 它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效能期望并不等同于个人真实能力。班杜拉强调效能期望对调节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受外部的影响能够发生改变,并且引起行为的变化。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受四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分别是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人们对自我行为效能的认识, 影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制约人的思想。因此,对于如何提高人的自我效能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同伴互评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过程写作法认为,写作是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作者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交互活动,提高其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Berlin, 1982)。同伴互评是过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称同伴反馈,同伴评论,同伴评估等。它是指学生之间互相评论的过程。
有关同伴互评效果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对同伴互评的效果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持怀疑态度。例如,Lundstrom和Baker(2009)探讨了同伴互评对评测者和被测评者的不同影响,认为同伴互评能提高被评测者的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初级水平的被测评者,提高的幅度更大。McGourty(2002)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具有一致性,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所测量不到的一些学习成果,可能会在同伴互评中反映出来。同伴互评可以让学生更努力地投入学习中,并且提高学习质量,增进学生的批判能力,以及让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通过同伴互评方式互相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但也有早期的一些研究对同伴互评存在质疑。Nelson和Murphy(1993)的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同伴互评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应用,并且认为同伴互评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互评中,同伴的建议有时太笼统不够具体、学生对同伴的建议持有的怀疑和不信任以及提建议的方式不够合理等。
其次,在将同伴互评模式和教师反馈模式比较的研究中,Patridge(1981)指出教师反馈更有效,学生对同伴的质量和准确性都表示怀疑。Mastuno(2009)将自我测评和同伴互评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互评比自我测评相对可靠,而且大多数同伴互评者的意见前后一致,存在较少的偏见。
最后,在对同伴互评相关培训及其实施的研究中,Min(2005)指出同伴提出的修改建议太模糊,对同伴本意的误解构成学生接受同伴修改建议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进行同伴互评的培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Stanley(1992)的研究主要指出培训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反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有效的培训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沟通,进而能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建议。
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同伴互评的作用尚需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论证,不少学者和教师也尝试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改善同伴互评。
综上所述,虽然对于同伴互评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将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到的4篇论文进行整理,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三、关于自我效能感与同伴互评的研究
吴育红基于大学英语写作,采取实证研究法研究了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选取了17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考察了同伴互评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伴互评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大学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首先,同伴互评创造了同学之间协商、合作的机会,彼此之间产生合作性对话。其次,同伴互评倡导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了写作自信。最后,同伴互评帮助学生成功修改作文,学生作为施与评价者和接受评价者在同伴互评的过程中,其效能感都得到提高。研究还表明,同伴互评能更显著地提高女生的大学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低水平英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程度高于高水平者。
孙翊超以MOOC学习者的视角为基础,研究了学习者参与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者对参与同伴互评持正向态度,研究还表明,参与互评次数对MOOC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差异明显,其中参与3-4次与5次以上(含5次)的学生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同伴互评1-2次的人群。最后,研究得出同伴互评与自我效能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
崔维维基于汉英同传学习,做了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互评能提高汉英同传自我效能感。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的不同维度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存在个体差异。除此之外,研究者还提出了实施同伴互评机制的潜在问题,以及同伴互评的指导原则。
除此之外,吴晓静在她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同伴互评对大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影响的研究。研究得出结论为同伴互评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并且对英语写作技能效能感和写作任务效能感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同伴互评对中、低水平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大于对高水平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中,对中水平学生影响最大。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同伴互评与自我效能感关系文献的回顾、总结,本文归纳了国内研究者再次领域的主要发现,主要集中于同伴互评是否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国内在这一方面研究甚少,且范围较窄,没有关于初中和高中同伴互评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因此,在此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Berlin.A.Contemporary composition:The major pedagogical theories[J].College English,1982(44).
[2]崔维维.硕士论文,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一项基于汉英同传学习的实证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3]孙翊超.MOOC学习者参与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的影響[J].当代教育论坛,2018(284):108-116.
[4]吴晓静.硕士论文同伴互评对大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吴育红.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一项基于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6):68-72.
【关键词】同伴互评;自我效能;相关性
【作者简介】孙讷敏(1989-),女,山东滕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英语);王红艳(1963-),女,辽宁葫芦岛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和多元文化研究。
一、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来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指的是社会行为的获得,这种学习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完成,不但可以不进行外部反应,而且可以不直接受到外部强化(周国涛,戚立夫,1988)。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学习理论中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班杜拉指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影响人的行为,行为的出现是人在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后对下步强化的期望。班杜拉将期望分为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种。如图(周国涛,戚立夫,1988):
人———→行为———→结果
效能期望 结果期望
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于自己发出的行为会导致的结果的预测。效能期望是指人对于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推测, 它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效能期望并不等同于个人真实能力。班杜拉强调效能期望对调节人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班杜拉发现,自我效能受外部的影响能够发生改变,并且引起行为的变化。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受四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分别是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人们对自我行为效能的认识, 影响对自我能力的判断,制约人的思想。因此,对于如何提高人的自我效能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同伴互评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过程写作法认为,写作是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作者通过写作过程的一系列认知活动、交互活动,提高其认知能力、交互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Berlin, 1982)。同伴互评是过程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称同伴反馈,同伴评论,同伴评估等。它是指学生之间互相评论的过程。
有关同伴互评效果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对同伴互评的效果持肯定态度,另一种持怀疑态度。例如,Lundstrom和Baker(2009)探讨了同伴互评对评测者和被测评者的不同影响,认为同伴互评能提高被评测者的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初级水平的被测评者,提高的幅度更大。McGourty(2002)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具有一致性,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所测量不到的一些学习成果,可能会在同伴互评中反映出来。同伴互评可以让学生更努力地投入学习中,并且提高学习质量,增进学生的批判能力,以及让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机会;学生通过同伴互评方式互相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但也有早期的一些研究对同伴互评存在质疑。Nelson和Murphy(1993)的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同伴互评在二语习得课堂中的应用,并且认为同伴互评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互评中,同伴的建议有时太笼统不够具体、学生对同伴的建议持有的怀疑和不信任以及提建议的方式不够合理等。
其次,在将同伴互评模式和教师反馈模式比较的研究中,Patridge(1981)指出教师反馈更有效,学生对同伴的质量和准确性都表示怀疑。Mastuno(2009)将自我测评和同伴互评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互评比自我测评相对可靠,而且大多数同伴互评者的意见前后一致,存在较少的偏见。
最后,在对同伴互评相关培训及其实施的研究中,Min(2005)指出同伴提出的修改建议太模糊,对同伴本意的误解构成学生接受同伴修改建议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进行同伴互评的培训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Stanley(1992)的研究主要指出培训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反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有效的培训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沟通,进而能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建议。
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同伴互评的作用尚需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论证,不少学者和教师也尝试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改善同伴互评。
综上所述,虽然对于同伴互评和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将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到的4篇论文进行整理,以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三、关于自我效能感与同伴互评的研究
吴育红基于大学英语写作,采取实证研究法研究了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选取了17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分析,考察了同伴互评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伴互评能显著提高学习者的大学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首先,同伴互评创造了同学之间协商、合作的机会,彼此之间产生合作性对话。其次,同伴互评倡导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了写作自信。最后,同伴互评帮助学生成功修改作文,学生作为施与评价者和接受评价者在同伴互评的过程中,其效能感都得到提高。研究还表明,同伴互评能更显著地提高女生的大学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低水平英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程度高于高水平者。
孙翊超以MOOC学习者的视角为基础,研究了学习者参与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者对参与同伴互评持正向态度,研究还表明,参与互评次数对MOOC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差异明显,其中参与3-4次与5次以上(含5次)的学生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同伴互评1-2次的人群。最后,研究得出同伴互评与自我效能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的关系。
崔维维基于汉英同传学习,做了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互评能提高汉英同传自我效能感。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的不同维度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存在个体差异。除此之外,研究者还提出了实施同伴互评机制的潜在问题,以及同伴互评的指导原则。
除此之外,吴晓静在她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同伴互评对大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影响的研究。研究得出结论为同伴互评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并且对英语写作技能效能感和写作任务效能感无显著差异。除此之外,同伴互评对中、低水平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大于对高水平学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中,对中水平学生影响最大。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同伴互评与自我效能感关系文献的回顾、总结,本文归纳了国内研究者再次领域的主要发现,主要集中于同伴互评是否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在此基础上,笔者发现国内在这一方面研究甚少,且范围较窄,没有关于初中和高中同伴互评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因此,在此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Berlin.A.Contemporary composition:The major pedagogical theories[J].College English,1982(44).
[2]崔维维.硕士论文,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一项基于汉英同传学习的实证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3]孙翊超.MOOC学习者参与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的影響[J].当代教育论坛,2018(284):108-116.
[4]吴晓静.硕士论文同伴互评对大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5]吴育红.同伴互评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一项基于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6):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