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黎明向黑夜谢幕

来源 :小说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AFFD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前,也就是2013年,我到北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进修。离家之前,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要扫荡长篇小说《恶鸟方程式》的残余部分;要修改完成《乡村志》的最后三章——这是一部中篇小说,有近五万字的字数;要创作一个短篇系列,追求一点儿“新体验”。四个月的时间,除了听课,我就坐在对外经贸大学的街边喝酒,时常可以见到李亚伟、二毛等一帮“第三代诗人”。《恶鸟方程式》至今也没有完成,《乡村志》是两年前最后修改定稿的,而所谓的系列短篇,只写了《城市造型》这一篇,它原来的名字叫《柿子树》。
  七年了,我一直在琢磨这个短篇,它的初稿的结尾太令我恶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故意把它埋在旧纸堆里,不愿意向任何人提起它。我是一个性格极端二律悖反的人,有时大开大合,有时谨小慎微。前者一旦凸显,血液里便奔腾出对后者的不屑;而后者总会占据上风,到那时,自己又会被前者的举止言行箍得喘不上气来。说到底,我太在乎那些我骨子里太不在乎的事物,所以,当我痛苦的时候,根本追踪不到我痛苦的根本原因。
  我读过很多大作家关于写作的书,中国的外国的都有,读这些书的本意是想向名家好好学习,从他们的字里行间寻找一些文学的真谛。但实际的结果往往是,每一个大作家都有自己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更多的适用于解释他们本人的作品,很少有哪条对指导你写作能具体呈现出升华灵感的实际意义。
  当《城市造型》还叫《柿子树》的时候,它的结尾是“心灵鸡汤”式的——“我”和那个男孩儿被一枚降落的柿子完全拯救,各自从自己的睡梦中醒来。“我”想辞去大学教授的工作,回到这个海滨城市;而“我”的回来对那个男孩的未来势必产生影响,一段人生的结束,意味着另一段人生的重新开始。这怎么可能?记得在“鲁院”的时候,我一夜未眠,写下了这篇小说,小说的前三分之二,我一直平稳地行进,语言克制到了极点;可是到了后三分之一,我承认自己突然陷落在迷失之中。是一股“妖雾”把我推向那个糟糕的结尾。当时的想法就是屈从这股力量,尽快把小说写完。它的初稿不成功,但我又怕它不成功。为了证实自己的这种首鼠两端的心理,我找来两位鲁院的同学鉴证,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小说家孙方友的女儿和我是同学,她叫我叔叔。这篇小说她看了,深具评论功底的她直言不讳地对我说:“叔叔,这篇小说存在很大弱点。”
  现在想来,小孙的直率对这篇小说是个救赎。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写小小说出身的作家,小小说写多了,思维上习惯陡转——文字行进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愿意直奔目的。这样的习惯在中短篇的创作中会造成下意识的急刹车。这种下意识的急刹车对叙述是有伤害的,如果不主动加以规避和主观上的及时提醒,“妖雾”就会升腾,伏兵就会四起,泄水一般冲毁你的意识,让你陷入盲从的境地。
  这种盲从是对懒惰的妥协,很大程度上证明着一个小说家的无能。
  每一个小说家的身上都有“妖雾”。这种“妖雾”是小说家默许“自我原谅”生存的基石,更是小说家无度的自我重复的根本原因所在。
  从“鲁院”回来,我就把这篇小说的后三分之一删掉了,把前三分之二关闭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我告诫自己忘记它——虽然我一直无法忘记,整装出发,寻找新的创作素材,去做那些可以尽心从事的工作,在更新的领域里培植力量,和身体里的“妖雾”开展面对面的斗争。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整理旧作,安排它们的发表和出版;还有一个就是阅读。在整理旧作的过程中,我完成了中篇小说《抑郁症》的创作,在这部中篇小说里,三十几年前写的两个不成熟的短篇获得了新生,它们被作为细节之一,汇入了虚拟主人公李小南的叙事里,当年的不成熟变成了“抑郁症”的佐证。这部中篇散发出奇异的气息,在平面上完成了对时空的对接。我整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门窗的房间》,散文集《一个人的春天》,散文诗集《渡口集》,儿童文学作品选集《清风是什么样的》,画册《清风明月诗与酒》,中篇童话《六盗贼》。另外创作整理完成另一部散文诗集《清溪集》。这些创作整理像是打扫房间,我整个人变得清爽许多。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我的另外五部长篇童话在青海民族出版社同时出版,它们让我重新温习了一遍——好故事的结构方法。
  从事编辑这个行当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之为“职业阅读家”。我是一个编辑,本身也深爱阅读,“鲁院”回来后,我的阅读——除了工作阅读,一直在三个领域,一是对欧洲十九世纪中短篇小说的复习式阅读,二是对拉美文学的深入阅读,三是对日本散文和小说的拓展阅读。这三个文学领域像三味中药在我的身体里交替着发挥作用,学习是主要的,扬弃也必然存在。当一个读者有勇气向曾经的经典说“不”的时候,他的心智是向着健康和成熟发展的。他的思考会形成一个体系,渐渐地作用于他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认知。
  云南人民出版社在“新时期”之始,便着手并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功不可没的出版工程,那就是翻译出版“拉美文学丛书”。在这个大套系里,略萨、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博尔赫斯、聂鲁达是必列其中的,除了他们,胡安·鲁尔弗、卡彭铁尔等优秀作家也在其中。太迷人了。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你宛若进入一座迷宮,推开每一扇门,打开每一扇窗,都会使你惊叹不已。读作家的作品就如同看他们走路,那一招一式都是直观的,高低凸凹立现,你是否真正的愚钝,稍一对照就出来了。
  作家的作品才是他们永远的智慧。
  庚子年初,全球大疫,我带着一丝惊慌和恐惧自闭在家,找出加缪的小说《鼠疫》重读。你真心崇拜的人,总会在你思维枯竭的时候为你注上神奇之水,在孟春的某个夜晚,我合上《鼠疫》的时候,大梦袭来,两株柿子树随风摇曳,而它们的枝头挂满了法国生产的各种油画颜料。我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我必须承认,是《鼠疫》和梦清醒地提示我,应该为《柿子树》加一个结尾了。
  就是现在这个结尾。
  “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这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句话。
  我想,正是因为沉默、孤独,我们才更加习惯拥挤的生活。
其他文献
一  秋天,在林中小路上,才更加清晰,更加灿烂。  阳光泼下碧蓝的天空,有些神秘,也有几分虚假,但是只要你在看,你就会看到寂静,喧嚣,悲伤,或者喜悦。几片枯黄的叶子飘摇着落下时,一阵秋风吹过,仿佛所有的时间都如火车过境,将那些隧道、桥梁和晦暗的城市远远地抛在身后,然后独自停靠在空空荡荡的旷野。只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依旧在路边默默地开着,也默默地成为了秋天的一种约定。  突然而至的一场大风降温过后,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哥哥就是父母亲的一道伤疤,要他们用生命不时地去舔,去缝合,而我仿佛只是一位旁观者,日益麻木不仁,面对这一切,我无计可施。  哥哥比我大了整整十二岁,我俩一个属。哥哥结婚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新嫂子娶进门后和我还有父母亲一起住。当时我家是两室一厅,父亲经常出差去外地做技术指导,每次回来在家也住不了几天,家里通常就只有我、母亲、哥哥、嫂子四个人。  每天早晨我晨读的时候,都会看见母亲做好
期刊
这篇文章的内容,或者说要表达的主题,其实跟“24病区”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我无意要对这个病区做介绍或宣传,只是因为这个病区给了我很多的冷静思索和灵魂触动,让我脑海中总是淡忘不了它。人总有生老病死,结局难以回避。起笔前先做个说明,免得被指为标题党,搞噱头。  今年九月初的一个早上,岳父突然高烧,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帮他清理后,我和妻急忙把他送到家附近的一家医院急诊室。这是让病人快速得以救治的捷径。 
期刊
奥威尔总结出过四条写作动机。自我满足、审美追求、还原历史(真相)、政治目的(顺序不能颠倒)。说实话,我是冲着 “如有情节雷同,请君对号入座”去的。这篇作品属于第三个阶段“还原真相”。大概算了一下,距小说第一次写完到现在,至少十年。十多年前回忆这些事,我能做的,只是把感动自己的瞬间,一个不发放,全记下。写下的过程,就是“沉浸式”地活了一遍——写作最大的美妙就是这个。  原文最后一节影响整体结构,于是
期刊
陈旭红的中篇《厚颜》摆在案头。小说读罢,掩卷遐思,忽然有了某种心灵悸动。觉得作家并非是写主人公的命运故事,而是写这个来自社会底层叫多多的乡村女人,面对如此厚颜的世界时,如何一步步走过了人生几十年,终于可以平静地面对这个世界。  这个叫多多的女人,到底经历了什么?  作品名为“厚颜”,很容易联想到厚颜无耻,这是否就是作品不言之意?理解作品的这一隐喻,还需要还原文本情节。  把四万多字的小说情节浓缩概
期刊
他们打电话让我把儿子带回家。我儿子在本地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大二。是个长相英俊的男孩,但不太爱说话。手机响的时候,我正在家里阳台外的院子里收拾那些花草。几天没有打理,眼前到处都是枯枝败叶。  手机放在阳台的石桌上,已经响了几次,我没有听到。这次一直响了很长时间。  你好,你是杨轲的父亲吗?我是杨轲的辅导员……我们终于找到他了。手机里传来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  怎么回事?我儿子跑到哪里去了?我有点着急和
期刊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少年懵懵懂懂却自以为是的一番情景,这是常人眼里可爱、矜持而又可笑的少年形象。评价视角是过来人宽容的理解和人生感慨。人到中年回头看青春往事会如何?是否也有三生三世隔世之感?作家唐棣的《色素周期》讲了一个青春故事,小说名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哲理而又形象的比喻,人生转眼从少年变成大叔,这中间是会褪掉几层皮的,历经色素周期转换才
期刊
看到作者的决心  《攻壳机动队2:无罪》(Ghost In The Shell 2:Innocence)令我想起高中时代的《青之6号》。情节似乎并不复杂,对白有时也稍显生硬,但这部动画片依然不乏动人之处:它让观众又一次见识了日本动画大师的艺术决心。  请注意,确有一种悲观主义是属于强者的,那并非大事夸张的康德式悲观主义。《攻壳机动队》的制作人员广泛研究了都市的空气、鸟群的迁徙、遍布繁体字的街巷、黄
期刊
主持人语:  《犟》是一篇很精练的小说,用笔十分清浅,以简单的小事描述一个人成长轨迹,从小时候“玩火”,被父母屡次责打不悔改,到学习成绩不佳靠倔强坚持读书考上大学,直至最后因良心稿惹恼领导丢掉铁饭碗,凭着犟劲“成了享誉文坛的一支笔”,都在凸显主人公的“犟”。表面上看,“犟”使王小二的人生有喜有忧,实质上作者试图通过这个点去表达自己对做人的理解,那就是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做人处事不越矩,
期刊
已经下班很久了,王老师还坐在办公室里没走,她正在回想今天发生的事。  王老师讲课管班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深得同学家长认可,已是全校公认的“名师”。在她手底下就没有教不明白的学生,不管多顽劣、任性,不出一个月保证乖乖听话。在县里巡回做班主任经验报告都有两次了。现在眼看就要定职称了,可在这关键时刻却偏偏出了乱子。  这学期刚转来两周的小强让班级第一次上了白榜。年底的优秀班级肯定与自己无缘了。都怪自己粗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