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社会结构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和社会过程而言的。在社会各种基本活动领域中,社会经济结构对于社会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将其他社会领域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作用。简而言之,它是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的社会结构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这类地位的群体主要有:阶级、阶层、种族、职业群体、宗教团体等,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是狭义社会结构的核心。本文按狭义社会结构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结构”。(陆学艺)我们主要以社会阶层结构的演进来阐述建国六十余年的社会结构的演进和变迁。以历史的眼光观察,近现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动时代,社会结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演进与变迁,并呈现出加速演进的特征。其历史进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1、1840年-1949年,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奠基阶段。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社会带入到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期,打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长期休眠状态,催生出新的社会阶层。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分为地主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这种结构状态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2、1949年-1952年,中国社会结构由分化进入到合化阶段。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强大的国家政权直接介入社会结构的整合进程,在整个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没收了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通过土改又消灭了地主阶级,1951年土改以后,社会结构变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大阶级,通过国家介入整合,中国社会结构实现了初步合化。
3、1953年-1956年,中国社会结构完成合化。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国社会结构最终实现了向“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合化转变,亦即实现了向“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变。
4、1957年-1978年,中国社会结构进入到静态和刚化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均出现了较大的失误和挫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导致了这一时期运动不断,国家通过“人民公社”和“单位制”对劳动力、物资等实施全面控制,进一步抑制了社会活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流动进一步受到抑制,中国社会结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状态被固化,处于静止与刚化状态。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演进中,产生了一个对我国城乡差别有巨大影响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就业结构中, 农业劳动力仍占74. 5%, 20 年只下降6. 7 个百分点, 特别是因为1959- 1961 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后, 为了应对困难, 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镇, 城市化率倒退到17. 6%。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陆学艺)这一时期,我国一度发起了“遣农返乡”的逆城市化运动,正常的社会流动被阻断,自由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被关闭,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人口、就业结构由此开始形成。
5、1978年-2007年,中国社会结构重新进入分化和整合阶段。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将国中社会带入到史上空前剧烈地大变动之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国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直接带动了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等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出现了迅速地分化与整合。工人阶级分化且得到状大,农民阶级分化成多个阶层,但人数变少了,知识分子也出现了分化,但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规模日益壮大。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发展,阶层间上下流动加速,活力四射的局面。
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者按不的标准进行了划分,有代表性的一是陆学艺领衔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于2002 年初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一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把全国社会成员划分成十个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業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一是康新贵的《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按照人们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控制和占有的不同,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阶层、资本家阶层、中产阶级、劳动者阶层。其所指稀缺资源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两位学者的分层标准事实上是一致的。无论按何种标准划分,均建立在两个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一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结构进入到一个分化与整合的新阶段;二是新分化而成的社会阶层,无论有多少层次,总体而言,呈现出上中下三个大的层次。上层包括陆学艺的十阶层中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包括康新贵四阶层的国家管理人阶层、资本家阶层。中层包括陆学艺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和康新贵的中产阶层,下层包括陆学艺的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和康新贵的劳动者阶层。这一时期的我国社会结构分化规模空前,变化剧烈,但由于政策与制度的缺失,社会结构的发展和现代化,并没有跟上经济结构的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发展。由此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6、2007年至今,中国社会结构进入转型和定型时期。经过三十年的分化与整合,我国社会结构已基本具备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各个阶层,正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化。但我国社会结构的现实不容乐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严重失衡,尤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凸”字型或倒“丁”字型结构,上中层人数过少,底层人数过多,上中层少数人控制了全社会绝大部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资源,社会严重缺乏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社会风险不断积聚。我国社会结构急需向上层小,底层小,中间阶层大且稳定的橄榄型社会转型。为了实现社会转型的需要,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开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调”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战略任务。正式拉开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定型的序幕。但经过五年的大规模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管理取得空前进步,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各种复杂因素的交错作用,党和政府在解决大量问题的同时,又面临着更多新产生的问题,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并直接对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造成了不良影响。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为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性,改善社会阶层结构,促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型指明了方向。作者简介:孙德厚,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对社会结构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是相对于和社会过程而言的。在社会各种基本活动领域中,社会经济结构对于社会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将其他社会领域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作用。简而言之,它是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的社会结构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这类地位的群体主要有:阶级、阶层、种族、职业群体、宗教团体等,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是狭义社会结构的核心。本文按狭义社会结构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结构”。(陆学艺)我们主要以社会阶层结构的演进来阐述建国六十余年的社会结构的演进和变迁。以历史的眼光观察,近现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动时代,社会结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演进与变迁,并呈现出加速演进的特征。其历史进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
1、1840年-1949年,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奠基阶段。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社会带入到半封建半殖民社会时期,打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长期休眠状态,催生出新的社会阶层。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把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分为地主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这种结构状态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2、1949年-1952年,中国社会结构由分化进入到合化阶段。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强大的国家政权直接介入社会结构的整合进程,在整个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没收了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通过土改又消灭了地主阶级,1951年土改以后,社会结构变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大阶级,通过国家介入整合,中国社会结构实现了初步合化。
3、1953年-1956年,中国社会结构完成合化。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国社会结构最终实现了向“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合化转变,亦即实现了向“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变。
4、1957年-1978年,中国社会结构进入到静态和刚化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领域均出现了较大的失误和挫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导致了这一时期运动不断,国家通过“人民公社”和“单位制”对劳动力、物资等实施全面控制,进一步抑制了社会活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流动进一步受到抑制,中国社会结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状态被固化,处于静止与刚化状态。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演进中,产生了一个对我国城乡差别有巨大影响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就业结构中, 农业劳动力仍占74. 5%, 20 年只下降6. 7 个百分点, 特别是因为1959- 1961 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后, 为了应对困难, 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镇, 城市化率倒退到17. 6%。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陆学艺)这一时期,我国一度发起了“遣农返乡”的逆城市化运动,正常的社会流动被阻断,自由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被关闭,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人口、就业结构由此开始形成。
5、1978年-2007年,中国社会结构重新进入分化和整合阶段。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将国中社会带入到史上空前剧烈地大变动之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国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直接带动了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等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出现了迅速地分化与整合。工人阶级分化且得到状大,农民阶级分化成多个阶层,但人数变少了,知识分子也出现了分化,但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规模日益壮大。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发展,阶层间上下流动加速,活力四射的局面。
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者按不的标准进行了划分,有代表性的一是陆学艺领衔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于2002 年初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一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 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把全国社会成员划分成十个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業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一是康新贵的《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按照人们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控制和占有的不同,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阶层、资本家阶层、中产阶级、劳动者阶层。其所指稀缺资源包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方面。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两位学者的分层标准事实上是一致的。无论按何种标准划分,均建立在两个基本事实的基础之上。一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结构进入到一个分化与整合的新阶段;二是新分化而成的社会阶层,无论有多少层次,总体而言,呈现出上中下三个大的层次。上层包括陆学艺的十阶层中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包括康新贵四阶层的国家管理人阶层、资本家阶层。中层包括陆学艺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和康新贵的中产阶层,下层包括陆学艺的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和康新贵的劳动者阶层。这一时期的我国社会结构分化规模空前,变化剧烈,但由于政策与制度的缺失,社会结构的发展和现代化,并没有跟上经济结构的发展和现代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发展。由此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6、2007年至今,中国社会结构进入转型和定型时期。经过三十年的分化与整合,我国社会结构已基本具备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各个阶层,正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化。但我国社会结构的现实不容乐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严重失衡,尤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凸”字型或倒“丁”字型结构,上中层人数过少,底层人数过多,上中层少数人控制了全社会绝大部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资源,社会严重缺乏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社会矛盾日益突显,社会风险不断积聚。我国社会结构急需向上层小,底层小,中间阶层大且稳定的橄榄型社会转型。为了实现社会转型的需要,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开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调”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战略任务。正式拉开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定型的序幕。但经过五年的大规模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社会管理取得空前进步,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各种复杂因素的交错作用,党和政府在解决大量问题的同时,又面临着更多新产生的问题,尤其是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应,并直接对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造成了不良影响。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为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强社会阶层流动性,改善社会阶层结构,促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转型指明了方向。作者简介:孙德厚,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中共烟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