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日语学习者的突然增多,致使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明显下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已成为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对当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得出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已经前景堪忧,并在分析影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 日语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率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21-03
随着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日语专业数量急剧增多,导致专业日语人才供需关系失去平衡,很多高校的日语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是两所吉林省属高校,其地理位置、办学方式具备了地方高校的典型特征,其就业情况对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可参考性。本文将通过对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2008年、2009年、2010年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 调查概况
我们于2008年6月,2009年6月,2010年6月,分别以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应届毕业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向308名毕业生发出了问卷调查表,收回答卷302份,其中有效答卷为285份。问卷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表2,對一些无法用表格体现的调查结果,将在下文以具体文字加以阐述。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1.1 就业区域与就业行业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地点、就业行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就业区域逐渐扩大,由原来主要面向东北三省、山东等地,逐渐扩大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地,2010届毕业生到南方沿海城市的就业率达到了32%,远远超过了2008届的12%,充分说明我们学生的就业视野及就业市场拓宽了。但是与此相反,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面却变得越来越窄。由于受“英语热”的冲击,中、小学校日语教育已趋于零,导致日语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校的零就业;另外由于日语专业特点限制,导致事业单位对日语毕业生的零需求。最终结果是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面变窄,主要面向企业(日企、中日合资企业、中企)和各种日语培训机构。
2.1.2 就业率调查
如表1所示,2008年、2009年、2010年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1%、78%、67%,不仅总体比率偏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对此现象,我们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一部分毕业生确实是因为就业难而没能就业;而另一部分毕业生则是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不正确、与市场相脱节,才导致没能就业,在本次调查中这样的毕业生平均占毕业生总数的26%。
2.1.3 就业质量调查
对就业质量的评价通常包括对专业对口率、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岗位发展前景的评价。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日语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由2008年的55%下降到2010年的40%,学非所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另外,对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岗位发展前景等的满意率也明显下降,尤其是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前景回答“有信心”的,由2008年的82%下降到2010年的64%。显然很多学生是不得已选择了目前的工作,当然也就谈不上事业规划、人生规划了。
对待这一现象,我们也要像对待就业率低一样,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一部分毕业生确实是因为实际情况所迫,不得已降低了就业标准;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是由于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自信,而且对日语专业发展出路不了解,而盲目降低了就业标准,表现为就业即是为了“糊口”,在本次调查中这样的毕业生平均占毕业生总数的18%。
2.2 影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2.2.1 不利的社会大环境导致就业难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由于高校日语专业数量的急剧增多,近年来每年大约有14万以上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这使专业日语人才供需关系失去平衡,给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中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不利,导致就业更难。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相对于国家部属重点高校处于劣势,使得社会上的很多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的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地方高校的学生能力不如重点高校的学生,他们更愿意将机会留给那些211工程、985工程学校的学生,导致地方高校的学生与重点高校的学生在竞争机遇上的不平等,无形中加大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有84%的学生反映学校知名度与就业关系很大,因为自己是地方高校的学生,而在就业活动中在机遇上、或是待遇上受到了区别对待。
2.2.2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就业难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所使用的教材等几方面,针对学生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平均有92%的毕业生反映目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力高、有特色的“日语+计算机”、“日语+财会”、“日语+文秘”等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课程设置以传授日语知识、培养日语技能为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特色,综合能力低。另外,平均有93%的学生反映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使用的教材都过于陈旧,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导致日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陈旧、能力低、素质差,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2.3 不利的地理环境导致就业难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有网络、新闻媒体、人才招聘会以及亲朋好友的介绍等等。其中尤其是人才招聘会由于能直接接触用人单位,所得到的信息比较具体、可信,最受毕业生的青睐。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却发现,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虽然也是网络、报纸、人才招聘会、亲朋好友的介绍,但主要依靠网络和亲朋好友的介绍,人才招聘会平均所占比重仅为16%。针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由于人才招聘会、尤其是与日语专业相关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地点主要设于大中城市,而地方高校一般都位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闭塞的地方城市,参加人才招聘会成本太高,学生只能选择性地参加人才招聘会,其结果导致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在本次调查中100%的毕业生反映他们所享有的信息是不充分、不平等的。另外,即便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获得了就业信息,但由于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无法每次都亲自去递交个人简历,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要求寄送简历材料,不能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现自我,这又有可能使学生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2.2.4 不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导致就业难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针对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机制的满意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是92%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现有就业指导机制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据学生反映,虽然目前学校也会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专人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但这种指导和服务由于它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所以针对性不强,忽视了毕业生的个体差异,对日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指导性;另外,目前日语专业的就业指导一般只局限在第四学年进行,没有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思想动态,进行充分的引导和教育,导致日语专业很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偏离现实,或是好高务远、或是过于悲观,从而影响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 改革思路
总结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就业行业面狭窄、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下降等问题。归纳其原因,可指出影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因素有不利的社会大环境、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的地理环境和不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已刻不容缓。
3.1 改善就业大环境
要提高就业率、改善就业质量,改善就业大环境是关键。首先,要合理控制日语专业教育发展规模,避免像以往那样不顾条件成熟与否盲目开设日语专业的现象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其次,各地方高校日语专业要努力提高本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消除社会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最后,我们也强烈地呼吁社会各用人单位不要根据学校的名气、地位来选择人才,要做到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2.1 大力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对日语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力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日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已势在必行。首先要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除了开设一些传授日语知识、培养日语技能的课程外,应该根据本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开设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化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岗位证书相关的课程,以此来优化日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日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能达到多层次、多角度,而且科学合理、有特色。另外,我们还要大力开展教材改革,摒弃那些编写理念、内容陈旧的教材,组织编写或选择内容新、反映学科研究最新成果的教材,使学生知识结构在配置合理的同时,也符合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
3.2.2 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只有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反过来,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在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今天,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应该通过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改变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按照课程特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另外,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日语书法大赛、日语作文大赛、话剧比赛、日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大赛、歌曲大赛、日语角等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完善就业指导机制
目前各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普遍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工作主要依赖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忽视了日语专业毕业生本身的特点,缺乏指導性,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应该设置专人,借鉴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做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3.3.1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众所周知,正确的就业观、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尤其是日语专业学生是零起点、而且很多学生入学时是调剂生,对日语学习的特点、日语专业的发展方向等缺乏了解,难免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思想动态,影响学习及就业。所以就业指导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工作,不应仅局限在第四学年进行,而应该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完成。如:从大学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就业指导,尽早地向学生介绍日语学习的特点及日语专业出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及职业规划;进入大学第二年,日语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从大一时的自信满满变得对日语学习缺乏自信,在这时则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查找影响日语学习的原因、改变学习方法、及时修正学习计划,使他们能顺利渡过日语学习难关;在大学三年级时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并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选定专业方向、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提前接触就业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在第四学年要辅导学生写求职信,向学生传授面试技巧等。通过这种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日语专业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3.2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克服地理环境不利所带来的影响
如前所述,地方高校不利的地理环境,影响日语专业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活动,所以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应该以日语专业毕业生为就业工作的主体,进行优质的就业服务工作,以此克服不利的地理环境给毕业生就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要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再以网络、报纸等各种方式提供给学生;而且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同时,把用人单位请进来,精心组织好面向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会,为学生创造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边宏广,安静,王庆波.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2] 韩宏华,孟益宏.搜寻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扬州大学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3] 吴宏超,杨秀琴.高校毕业生供求失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4] 许小石.中外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
[5] 张铁中.日本高等学校入学和就业情况调查[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6] 周世兵.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探讨[J].魅力中国,2009(7).
关键词:地方高校 日语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率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21-03
随着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日语专业数量急剧增多,导致专业日语人才供需关系失去平衡,很多高校的日语专业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是两所吉林省属高校,其地理位置、办学方式具备了地方高校的典型特征,其就业情况对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具有可参考性。本文将通过对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2008年、2009年、2010年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 调查概况
我们于2008年6月,2009年6月,2010年6月,分别以通化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应届毕业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向308名毕业生发出了问卷调查表,收回答卷302份,其中有效答卷为285份。问卷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表1,表2,對一些无法用表格体现的调查结果,将在下文以具体文字加以阐述。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1.1 就业区域与就业行业调查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对学生的就业地点、就业行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就业区域逐渐扩大,由原来主要面向东北三省、山东等地,逐渐扩大到上海、广州、深圳等地,2010届毕业生到南方沿海城市的就业率达到了32%,远远超过了2008届的12%,充分说明我们学生的就业视野及就业市场拓宽了。但是与此相反,毕业生的就业行业面却变得越来越窄。由于受“英语热”的冲击,中、小学校日语教育已趋于零,导致日语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校的零就业;另外由于日语专业特点限制,导致事业单位对日语毕业生的零需求。最终结果是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面变窄,主要面向企业(日企、中日合资企业、中企)和各种日语培训机构。
2.1.2 就业率调查
如表1所示,2008年、2009年、2010年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81%、78%、67%,不仅总体比率偏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对此现象,我们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一部分毕业生确实是因为就业难而没能就业;而另一部分毕业生则是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不正确、与市场相脱节,才导致没能就业,在本次调查中这样的毕业生平均占毕业生总数的26%。
2.1.3 就业质量调查
对就业质量的评价通常包括对专业对口率、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岗位发展前景的评价。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日语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已由2008年的55%下降到2010年的40%,学非所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另外,对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岗位发展前景等的满意率也明显下降,尤其是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前景回答“有信心”的,由2008年的82%下降到2010年的64%。显然很多学生是不得已选择了目前的工作,当然也就谈不上事业规划、人生规划了。
对待这一现象,我们也要像对待就业率低一样,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一部分毕业生确实是因为实际情况所迫,不得已降低了就业标准;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是由于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缺乏自信,而且对日语专业发展出路不了解,而盲目降低了就业标准,表现为就业即是为了“糊口”,在本次调查中这样的毕业生平均占毕业生总数的18%。
2.2 影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2.2.1 不利的社会大环境导致就业难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由于高校日语专业数量的急剧增多,近年来每年大约有14万以上的日语专业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这使专业日语人才供需关系失去平衡,给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中尤其是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不利,导致就业更难。由于地理位置、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相对于国家部属重点高校处于劣势,使得社会上的很多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的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地方高校的学生能力不如重点高校的学生,他们更愿意将机会留给那些211工程、985工程学校的学生,导致地方高校的学生与重点高校的学生在竞争机遇上的不平等,无形中加大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有84%的学生反映学校知名度与就业关系很大,因为自己是地方高校的学生,而在就业活动中在机遇上、或是待遇上受到了区别对待。
2.2.2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就业难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所使用的教材等几方面,针对学生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平均有92%的毕业生反映目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力高、有特色的“日语+计算机”、“日语+财会”、“日语+文秘”等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课程设置以传授日语知识、培养日语技能为主,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特色,综合能力低。另外,平均有93%的学生反映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使用的教材都过于陈旧,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导致日语专业学生知识结构陈旧、能力低、素质差,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2.3 不利的地理环境导致就业难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有网络、新闻媒体、人才招聘会以及亲朋好友的介绍等等。其中尤其是人才招聘会由于能直接接触用人单位,所得到的信息比较具体、可信,最受毕业生的青睐。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却发现,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虽然也是网络、报纸、人才招聘会、亲朋好友的介绍,但主要依靠网络和亲朋好友的介绍,人才招聘会平均所占比重仅为16%。针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由于人才招聘会、尤其是与日语专业相关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地点主要设于大中城市,而地方高校一般都位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闭塞的地方城市,参加人才招聘会成本太高,学生只能选择性地参加人才招聘会,其结果导致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信息获取上存在严重的不平等。在本次调查中100%的毕业生反映他们所享有的信息是不充分、不平等的。另外,即便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获得了就业信息,但由于地方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无法每次都亲自去递交个人简历,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要求寄送简历材料,不能在用人单位面前充分展现自我,这又有可能使学生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2.2.4 不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导致就业难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针对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机制的满意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是92%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现有就业指导机制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据学生反映,虽然目前学校也会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专人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但这种指导和服务由于它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所以针对性不强,忽视了毕业生的个体差异,对日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指导性;另外,目前日语专业的就业指导一般只局限在第四学年进行,没有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思想动态,进行充分的引导和教育,导致日语专业很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偏离现实,或是好高务远、或是过于悲观,从而影响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 改革思路
总结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就业行业面狭窄、就业率偏低、就业质量下降等问题。归纳其原因,可指出影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因素有不利的社会大环境、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的地理环境和不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已刻不容缓。
3.1 改善就业大环境
要提高就业率、改善就业质量,改善就业大环境是关键。首先,要合理控制日语专业教育发展规模,避免像以往那样不顾条件成熟与否盲目开设日语专业的现象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其次,各地方高校日语专业要努力提高本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消除社会对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最后,我们也强烈地呼吁社会各用人单位不要根据学校的名气、地位来选择人才,要做到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3.2.1 大力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对日语人才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大力开展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日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已势在必行。首先要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除了开设一些传授日语知识、培养日语技能的课程外,应该根据本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开设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化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与岗位证书相关的课程,以此来优化日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日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仅能达到多层次、多角度,而且科学合理、有特色。另外,我们还要大力开展教材改革,摒弃那些编写理念、内容陈旧的教材,组织编写或选择内容新、反映学科研究最新成果的教材,使学生知识结构在配置合理的同时,也符合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
3.2.2 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只有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反过来,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在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今天,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应该通过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改变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按照课程特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另外,我们要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日语书法大赛、日语作文大赛、话剧比赛、日语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大赛、歌曲大赛、日语角等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完善就业指导机制
目前各地方高校日语专业普遍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机制,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工作主要依赖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忽视了日语专业毕业生本身的特点,缺乏指導性,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应该设置专人,借鉴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做好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3.3.1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众所周知,正确的就业观、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尤其是日语专业学生是零起点、而且很多学生入学时是调剂生,对日语学习的特点、日语专业的发展方向等缺乏了解,难免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思想动态,影响学习及就业。所以就业指导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工作,不应仅局限在第四学年进行,而应该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完成。如:从大学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就业指导,尽早地向学生介绍日语学习的特点及日语专业出路,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及职业规划;进入大学第二年,日语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从大一时的自信满满变得对日语学习缺乏自信,在这时则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查找影响日语学习的原因、改变学习方法、及时修正学习计划,使他们能顺利渡过日语学习难关;在大学三年级时应该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并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选定专业方向、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提前接触就业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在第四学年要辅导学生写求职信,向学生传授面试技巧等。通过这种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日语专业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3.2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克服地理环境不利所带来的影响
如前所述,地方高校不利的地理环境,影响日语专业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活动,所以地方高校日语专业应该以日语专业毕业生为就业工作的主体,进行优质的就业服务工作,以此克服不利的地理环境给毕业生就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要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再以网络、报纸等各种方式提供给学生;而且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同时,把用人单位请进来,精心组织好面向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招聘会,为学生创造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使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边宏广,安静,王庆波.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2] 韩宏华,孟益宏.搜寻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基于扬州大学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3] 吴宏超,杨秀琴.高校毕业生供求失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4] 许小石.中外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比较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
[5] 张铁中.日本高等学校入学和就业情况调查[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6] 周世兵.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与探讨[J].魅力中国,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