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现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三字诀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1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技法指导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尤其是2007年高考考查了“重要句子含义”的十套语文试卷,我们可以发现通常考查的语句有结构解说类、内涵丰富类、文眼主旨类等。为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学会对结构解说类的句子通过减除句子不必要成分,从而准确解说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全句;还要加强对内涵丰富且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识点,借代的相关性等,准确转化语句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更要注重文中的文眼主旨句,要结合上下文,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含义。
  下面我们结合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运用“减——转——联”三法来解读现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第一,化大为小法——减。所谓“减”是指针对那些结构解说类的句中关键词进行必要解说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减除不必解说的字词后。重点解读关键字词,从而化繁为简,快速理解句子含义。常见的有“减枝叶留主干”和“减次要留关键词”两种形式。例如湖南卷《忆刘半农君》中理解“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的含义时,可通过提取主干解答。我们知道这一句关键是解说两个“憎恶”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可推知前者是作者从朋友立场上所产生的关切之情,后者是站在对中国更有益的高度上来要求刘半农的,再联系全文,还可明确作者写“憎恶”刘半农是为了肯定和突出他过去的战绩等。而山东卷《灯火的温情》中理解“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一题,结合文本审读题意可知,解答此句的关键是“冷”和“一盏呼唤我归去的灯”的含义,不仅要把握表层含义,更要结合全文主旨深挖其深层含义(前者指“孤绝环境下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而冷”,后者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和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守”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形成言简意赅的答案。此外重庆卷《告别三峡》中“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和北京卷《湿湿的想念》中理解“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等句子的含义。均可以如此解析。
  第二,虚实相生法——转。所谓“转”是指阅读文章时依据题意,通过转化那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的表层含义(实)和深层含义(虚)达到解读全句含义的目的。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因此,为了解读准确,我们必须整体把握全文,看看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情达意的,然后联系文章主旨和上下文分析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追寻其背后隐藏的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转化语言、规范答案。例如江西卷《泰山很大》中对“泰山是一面镜子”原因的考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解说这句话在文中的比喻义。结合全文尤其是文章第一段,不难发现可以将“泰山是一面镜子”的原因转化具体的语言为“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李杜描绘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中,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面和虚弱面;从作者两次登临中,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与平常”等。此外全国卷I《总想为你唱支歌》中解释“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和“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的含义也可采用此法分析。
  第三,瞻前顾后法——联。所谓“联”是指在针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上,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全文主旨来解读,否则就会离题万里,难以全面准确地解答。例如浙江卷《泰山之思》中找出“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中“早已成为”的依据一题,只要联系上文两段内容和文章主旨就很容易归纳出:一是《述异记》中早就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二是历代君王登泰山封禅,三是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的景仰,等等。此外广东卷《泥泞》中考查“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的原因,也可采用这种方法解答。
  当然,这三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我们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可因熟生巧,化腐朽为神奇,得心应手全准中。2007年高考语文除了七个省市没有直接明确地考查文句含义外,还有部分省市如福建卷等将文句含义和文章结构、写作方法综合考查。针对这种命题考查趋势,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也应多关注。
  
  实战演练
  
  到大自然中去  林 湄
  荷兰虽然没有山脉,但面向大海,还有河流、湖泊、树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看那春天碧绿的草地、千姿百态的花朵以及墙缝、石隙、农地里破绽而出的种种绿茵,便想到“复活”的力量和意义:夏天躺在人烟稀少的北海岸的沙滩上享受日光浴,听浪涛细雨,看海鸟飞翔,无喧的心境顿时像大海一样坦然和空旷;秋天漫步于林间小道,观看树叶色彩的变化和飘飞落叶,不禁唏嘘地感叹——落叶啊,你是飘是落还是虚无?当冬天第一场雪出现在窗前的时候,仿佛听到时间的脚步声,它悠然、稳重又毫不留情,在无边的雪原里留下历史的踪迹。可见。意会自然不一定要面对“宏伟壮丽”的“磅礴气势”,或是奇特的风景,关键是你要融入自然界,了解自然,与其往来和交谈,否则,大自然就像我的童年的想法一样,不过是上山砍柴、下海打鱼的地方,包含贫穷无奈的意思。
  我真正体会到自然的情韵是在欧洲。假如心境开朗时走进大自然,那么,风的潇洒、山的稳重、水的柔情、根的力量,叶的纯粹、花的妩媚、草的活力、石的神奇……清晨的光、黄昏的色、花蕾的萌动、树叶的摇曳、鸟鸣、水流……皆是生命的搏动、井然有序的图景,难怪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在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过着恬淡孤寂的日子,在寄情山水里感悟生命的真谛。获得心灵的洗涤,从而胸襟释然、超然达观,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
  然而,最能体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处于迷惑、空虚哀伤时,或遭难后接触大自然,这时,大自然就像生命的群体。会唱歌、跳舞、哭泣,能和你对话。静听你的倾诉,成为你的朋友或老师……渐渐地,你在它的宽阔浩淼、简朴无饰、悠然自在的景象里,将捕捉到人生“渺小”、“脆弱”的意念;在“动而中律”的金石丝竹神态里,意会到生命的“短暂”、“虚无”,从而,能身处逆境而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人因有性情才活着又累又苦,常言道“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所以,古人在超功利的层面上面对自然,发现了自然的道德观念和人的本原后。便将回归自 然当作解脱人生烦恼的最好办法。可见,人只有在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中,才能让生命和自然进行真正的交流和默会,并借此悟道。
  然而,人毕竟是人,有社会有历史有文化,即使能将大自然“虚空幻相”的灵性装进脑里,也会因心墙不牢固而令守住一时的灵气扑扑飞逝……可不是吗?陈子昂和李白借投身山水获得的愉悦来缓解生存的痛苦和不安,然而,因眷恋追求不朽功名的愿望。依然无法达到“神超形越”的人生境界。王雏因宰相张九龄事故,受李林甫的打击连连遭贬,退出官场后寄情山水,晚期诗中注重自然。后期更有“空、有、中”的禅宗意境,然而,此“无心,无目的,无意识”之态,不过是一种理想和愿望,因为他表面上虽然“万事不关心”,实际上仍然很关心世事。唯“自顾无长策”而已。也就是说,王维客观上并没有消减自身的感性和理性的和谐问题。不算达到一种高度或境界。
  可想而知,观赏风景的最高范畴是人自身内心的和谐,然而,要达到这种美好的实际景象,比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要困难得多,需要不断自我体验、自我破碎、自我升华……所以,每当我到大自然中去,面对宏伟壮观的大海、峡谷、悬崖峭壁、茫茫雪原;或在细雨中的碧树红花、山地的鸟兽、铺满落叶的林间小径时……无论是图腾的膜拜。还是获得愉目娱神的感悟,总是不断地提醒自己:将审美感受带到实践中去,让大自然的清朗和长阔高深,真正制衡你的性情,主宰你的命运;让灵性生活超越肉体的享受。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达到人和自然、人和己心的和谐关系,摆脱人生“生老病死”、“劳苦愁烦”的写照,令生命充满自然的朝气和性情,单纯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1.你怎么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在无边的雪原里留下历史的踪迹”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大自然就像生命的群体,会唱歌、跳舞、哭泣,能和你对话,静听你的倾诉,成为你的朋友或老师”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如何才能“令生命充满自然的朝气和性情,单纯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4.有人说:“生活在当前知识信息爆炸和竞争压力过大的我们应该多学古人到大自然去,去真切地体悟自然,深刻地了解自然和科学地利用自然。因为这是人们一种生存本能的精神需求,也是社会之发展趋势。”对此看法你是否赞同?请简要分析理由。
  
  参考答案
  
  1.雪花象征着时间。雪花落在雪原上,也就是时间的脚步在雪原上留下了踪迹。
  解析 此题可以采用先“减”后“联”法。审读题干可以发现,解读此句含义可“减”化为关键字是“历史的踪迹”,再联系前面陈述的内容“当冬天第一场雪出现在窗前的时候,仿佛听到时间的脚步声,它悠然、稳重又毫不留情”,可知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用雪花象征时间,雪花落在雪原上,也就是时间的脚步在雪原上留下了踪迹。
  
  2.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表达了作者陶醉于自然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此题可以采用“虚实相生法”之“转”法。题干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答题方向是修辞,所以我们只需结合句子的喻体将此句的本义转化出来即可,结合上下文可知,这里主要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物我一体的美好愿景,表达了作者陶醉自然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此题就是将句子含义和修辞手法、作品内容综合起来考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高考考查重要句义的一个新趋势。
  
  3.历史文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观赏风景时要做到人身心与自然完全和谐,将审美感受带到大自然中去实践。让大自然的清朗和长阔高深,真正制衡你的性情,主宰你的命运;让灵性生活超越肉体的享受,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达到人和自然、人和己心的和谐关系,从而摆脱人生“生老病死”、“劳苦愁烦”,只有这样才能令生命充满自然的朝气和性情,单纯愉快地过好每一天!
  解析 此题可以采用“瞻前顾后法”之“联”法。审读题干可以发现此句出自于最后的抒情议论段,顺蔓寻源可以发现,解说此句的含义就是前文作者对自然深切体悟的句子,摘录关键词句整合即是此题的答案。
  
  4.赞同: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确实需要像古人陈子昂、李白、王维等那样暂且忘记红尘,让繁劳工作之余的我们利用节假日等暂且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体悟自然,和大自然心神合一,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为后来更好地投入工作养精蓄锐;也可以说“适当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暂且的回归自然也促进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
  不赞成:大自然是无生命的,人类可以在繁忙的生活里争分夺秒地找到空闲调剂自己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为走进自然而奔波。也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不要依赖自然界。
  解析 此题为开放型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辨证思考的思维能力。解答此题可以采用“瞻前顾后法”之“联”法。但此题需要联系的是全文,是文章主旨,是当前“和谐”这一时代主弦律,所以可谓是“一石三鸟”,方可得出比较全面、规范的答案。
其他文献
初稿    站直了做人  两千年前的一汪秋水边,风轻轻地拂过芦苇荡,浮起一片秋光。庄子身后,是请他为相的楚国使者。面对荣华富贵,庄子“持竿不顾”,依旧陶醉于悠然的隐者生活,只留给使者一个背影,坚挺直立的背影。  (这是一篇议论类散文,开篇不俗。描写两千年前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画面——庄子垂钓图。用笔简练却生动传神。以庄子弃楚国给予的豪华富贵于不顾这样一个具体形象的场面引出了本文的话题即中心论点——
期刊
不是开头的开头    那天我走出去看屋外的世界,碰见一个人说我显得好老。我很惊讶,我怎么就老了呢?“我才17岁啊!”我辩白道。“不,你真的显得好老。”那个人坚持说。我忙跑回家对着镜子左瞧右看,镜子里果然是一张苍白憔悴的脸,一双失去光泽的眸子显得黯然无神,早起的皱纹在这张脸上慢慢衍生,我不敢相信这就是17岁的我,我怎么就老了呢?    一    放假回来,看见一家屋檐下吊着一只鸟笼,一只小鸟在笼子里
期刊
所谓“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然后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就其本质来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相比较而言,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增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下面我们只谈一谈文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08年春节前后,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来未遇的特大雪灾。为了让灾区早日通上电。为了让被冰雪封闭的道路早日通畅。为了让受阻滞留的旅客早日返乡,为了让救灾物资早日发送到灾民手里,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相关行业的员工,每个伸出援助之手的民众,都在尽心尽力,用自己的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驱赶着严冬的冰雪、灾难的阴影,让节日充满温情与
期刊
导语 喜爱西湖,因为她是苏轼笔下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杨万里眼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白居易心里的“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亦因那千古流传、尽人皆知的爱情佳话——白蛇传所营造的一份神秘。西湖是人间的天堂,是“月点渡心一颗珠”,她如画似诗,令人神往,耐人品
期刊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是一篇一读到就让人爱不释手的佳作。    独具文采 饱含哲思    读过不少周国平的文章,其文字独具文采,饱含哲思,非常惹人喜爱。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适当地修饰语言是可以达到增加文采的目的的。那么,周国平的这篇文章斐然的文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整齐的美。句式整齐匀称,多用整句。先不要说整篇文章的板块整齐美,我们先看看文章各段各句
期刊
很早,便在描绘西湖的诗文中沉醉,便想变作那风景中的一只鸟、一株树,静静地守望她。站在西湖边上,方觉出那些美文的局限乃至艳俗,因为那时我已被西湖的品格所征服。是啊,古往今来,谁能比得上西湖的博大与深邃呢?西湖不是湖,西湖是一个灵魂。  天地何时孕育出这般奇美的景观呢?竟然把可以使人联想到的所有关于美的东西都汇聚到这里。这时我不得不叹服造化的神奇。远望湖面,会使你产生远甚于凝望情人的眼眸给内心带来的震
期刊
安静的考场内,同学们都在认真地答题。教室东北角,有一位腼腆的小男孩却在抓耳挠腮,显得焦灼不安,并不是因为遇到了“拦路虎”,而是因为他需要上厕所。但是,生性害羞的他又不想告诉老师。他宁可憋着:在老师和诸多同学面前,仿佛身体排泄这个功能的存在有些羞耻。他想等交卷后,再冲向洗手间。小男孩忍得大汗淋漓。忽然,他最担忧也是最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裤子尿湿了。小男孩羞愧极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直打转。他不知道如
期刊
传说中,“年”是魑魅猛兽,每到冬尽春来,它就出来伤人,所以,有了过“年”一说。为对付凶猛的“年”,老百姓采取的办法之一就是张贴门神。歌剧《白毛女》中,就这样提到过门神:“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由此可见,门神在人们心目中是主持正义、驱恶护善的。  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忙于“年”事,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在我的记忆中,性子急的人家,总在这个时候,就开
期刊
管窥一斑    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木炭与沉香》中有这样的文字:  青年把香味无以比拟的树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他的树木,使他非常烦恼。偏偏在青年隔壁的摊位上有人在买木炭,那小贩的木炭总是很快就卖光了。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使他的信心动摇,他想:“既然木炭这么好卖,为什么我不把香树变成木炭来卖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场,一天就卖光了,青年非常高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