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独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8—0069—04
山东省世界史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潍坊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潍坊学院承办。来自省内外25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76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宏毅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高岱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论文40余篇。本次会议围绕“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与视角”、“世界史教学的改革与守成”两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有成效的研讨。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与视角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史学界兴起全球史研究以来,世界历史研究的视野和视角问题,就成了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与视角问题”,展开了热切讨论。
山东师范大学王玮教授在代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所作的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传统世界史学最具根本性的弊病是:以国别史或民族史范畴的概念去解释和说明世界史的发展规律与特点;使用线性思维基础上的“一元论”模式研究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新近引入中国的“全球整体史观”虽然是以整个世界作为观察坐标基点,较为准确地勾画了世界历史大潮的一般流向,有效地克服了“欧洲中心论”的宿疾,但是,一元论的线性思维模式仍然限制着全球史观的发展,使之只能对世界的整体化发展做出说明,却无法解释世界历史进程还有一个由整体到分散的碎裂化过程,这种思维框架中的世界史,仍然呈现一种函数上的直线性。因此,就有必要推出多元论的全球史演变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历史观。
特邀与会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作了题为《重视大国间横向比较研究—以中美苏(俄)三国为例》的大会主题报告。张宏毅教授从全球史观出发,以横向比较的研究视野指出,横向比较是从事比较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一个国家不深刻懂得外部世界,不懂得从比较中学习,将会犯历史性错误,甚至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比较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活力和社会凝聚力两个方面。以活力和凝聚力作为大国间比较的核心内容,会帮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抓住主要矛盾,从而看清事物发展的主流。苏联曾经是有活力和社会凝聚力的,但由于僵化、腐败和特权、改革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全盘西化,而丧失了活力和社会凝聚力;美国尽管是苏联垮台后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但因其世界霸权野心膨胀到了极点,同样潜伏着严重侵蚀其社会活力和凝聚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金权政治愈演愈烈,存在一股强大的反改革势力且贪婪问题日益严重,对全球霸权主义战略的坚持只能导致其力量的进一步相对衰弱。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改革,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活力,而且也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社会凝聚力。
对全球史观下国别史研究的视野和视角,王玮教授在其提交的会议论文中,以美国为例进行了研究阐释。在《延续与断裂: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一文中,王玮教授指出,用全球视野研究美国史,会发现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认识。美国是欧洲移民在北美荒野建立的国家,美国历史具有欧洲文化的基因,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展延续;但是,欧洲旧大陆的文化在新大陆存在一个“本土化”的改造和重建进程,所以又有一个文化历史的断裂问题。延续和断裂,共存于美国历史进程,因此引发了学者们无穷无尽的歧见和争论。如果将一部美国历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观察,就会看到,美国史是世界史连续性嬗变的结果和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体现了同世界分离裂变的过程。延续与断裂,存在着一种相对相依的辩证关系,将任何一方绝对化和极端化都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济宁学院祝令建教授从马克思的世界史理论出发,对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体系的构建作了研讨,他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依据全球史观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历史体系;二是没有解决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弥补了全球史观的不足,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我们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世界史教学的改革与守成
目前,国内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在谈及世界史的教学时,多注重教学的改革,而忽视“守成”问题。对此,王玮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教学是科研的传承,因此,教育也是学术。我们目前的世界史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重专才培养,忽略通识教育;二是工具理性崇拜,精神价值缺失。正因此,我们的世界史教育不仅落后于西方,甚至还同30—40年代的中国教育拉开了相当的距离。所以,我们在致力于改革的同时,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守成的问题,即如何将我国文化和教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继承和保留下来,而不是将传统的东西全盘否定和毁弃。
其他与会学者,也从不同层面就“世界史教学的改革与守成”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山东师范大学刘文涛教授的《关于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的几点思考》一文,从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历史地图在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该文指出,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增加研究方法和手段,拓宽研究视野;使学生确立科学的时空观念;解决文字性教材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运用全球史观考察历史。河南师范大学赵文亮教授的论文《整体史观与中国的世界通史编纂学》就中国学者对整体史观探索的三个阶段进行了总结评述,并指出了进一步加强对“整体史观”或“全球史”研究,从而编写出一套符合全球化时代需要、代表中国水平的世界通史的重要性。聊城大学陈德正教授的《世界史教学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一文,则以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等世界史系列教学网站为例,从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主要特色、应用情况四个层面,指出了世界史教学网站在解决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封闭和教学资源有限等传统教学难题上的重要性。临沂师范学院付广存教授重点探讨了改革史的地位和作用,他在《论改革史在世界历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地位》一文认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改革史是历史学中时代感、现实感最强的应用学科,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改革史可为当前及未来的改革提供全面的历史借鉴;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民族的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培养和造就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益于促进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对以上讨论,山东师范大学孙若彦教授在小组讨论中指出,把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维贯彻到教学改革中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 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同时贯彻全球史观、全球化观念和多元化观念。与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
三、专题史研究
这次会议还对世界史领域内的一些重大专题进行了讨论。其中,英国史和美国史仍继续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关于英国史研究,与会学者主要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典型性发展”“伊丽莎白时期的女王崇拜”“食品安全”和“近现代英国赋税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特邀与会专家北京大学高岱教授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问题》作了大会主题报告。高岱教授指出,对17世纪英国历史的“政治事件”,查理二世时期的詹姆斯·哈林顿称之为“叛乱”,大卫·休谟支持詹姆斯·哈林顿的观点。托利派的观点与二人一脉相承。后来的辉格派史学家T.B.马考莱反对托利派的观点。S.R.伽第纳于19世纪中期提出了“清教革命”的观点。19世纪末,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单纯从思想意识层面解释17世纪“政治事件”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开始从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R.H.托尼从土地所有权流动和社会经济变化的角度,对“清教革命”学说进行了批判,但R.H.托尼并没有对17世纪的“政治事件”提出一个整体概念。第一次提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概念的是J.K.考茨基,他提出,英国在17世纪发生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在光荣革命之后方自结束。在英国学术界,17世纪的“政治事件”通常被称为“英国内战”或“英国革命”,几乎没有学者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对此,高岱教授认为,英国学者关于“英国内战”或“英国革命”的时段理解主要定在了1640—1660年代,如果把后来的光荣革命以及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和变化考虑在内的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概念还是能够成立的。潍坊学院于民博士的《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性问题》一文,围绕英国圈地运动和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圈地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牧羊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其所决定的远比种植业要高得多的丰厚利润,而不是国内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羊毛价格的上涨”;英国16世纪的圈地主要还是在现存的法律框架下,以和平或协议的方式较为平静地完成的,暴力不是主要手段;英国16世纪的圈地并没有引起土地关系的重大变化;圈地和农场规模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生产力提高;一直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农业整体上还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农业。德州学院刘淑青教授在《伊丽莎白宫廷的女王崇拜研究》一文中,对伊丽莎白时代的女王崇拜进行了探讨,该文指出,在英国需要一个代表民族国家和王权的象征与符号的时代,宫廷创造出了一个多面的伊丽莎白女王崇拜;女王崇拜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团结,巩固了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临沂师范学院魏秀春博士的《1875—1914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的历史考察》一文,重点考察了1875—1914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状况,强调了“地方政府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推动各地实施监管的职责与行动,认为这一时期的牛奶安全监管,有效地扼制了牛奶掺假的泛滥,促进了近代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反映了维护食品安全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这一主题。滕淑娜博士的论文《近现代英国赋税的来源于用途》,系统考察了各赋税税项的不同来源,及赋税用途性质由主要用于战争,向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的转变。
关于美国史研究,与会学者的研讨主要围绕“美国军事思想”“美国黑奴叙事”“美国社会工作”“美国资本市场”等问题展开。山东师范大学陈海宏教授的《A·T·马汉的海军思想述评》一文,对A·T·马汉的海军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述评。陈海宏教授指出,作为马汉海军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海权论”,主要包括海权的作用、海权体系、海军是国家各种力量中最重要的力量、海军战略、海军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陈海宏教授还对马汉在战争哲学、海军战略战术思想、对外扩张中的霸权主义思想、海军的改革建议和设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海军建设、未来军事发展预测等许多军事问题和军事领域上的富有创建性的思想进行了评述。鲁东大学高春常教授的《简论美国黑奴叙事研究的重要性》一文重点介绍了美国黑奴叙事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关于研究的可行性,该文指出,从17世纪到内战结束之间的独立黑人叙事,已经有数百种第一手资料公开上网,单单是从这些上网资料中,就可以开发出很多研究成果。关于研究的重要性,文章主要指出了两点:其一,任何涉及美国奴隶制的研究,离开黑奴叙事本身都是不完整的;以口述史为背景的黑奴叙事,不仅涉及与黑人史有关的领域,也与美国联邦干预问题和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等问题相关联,确实值得认真对待。山东师范大学邢佳佳教授的《美国社会工作的起源》一文,追溯了美国社会工作源起和发展的历史,并从现实需要、思想基础和知识分子群体与宗教、慈善团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角度,着重分析了美国社会工作起源的原因。鲁东大学王书丽博士的论文《美国资本市场的源起与发展》,按照历史时间发展顺序,从联邦政府决策与美国早期资本市场机制的形成、纽约证券交易与行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代美国资本市场的形成三个层面,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源起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此外,王静的《“青年美国”研究》、周余祥的《试析卡尔文·柯立芝的劳资理念》、田肖红的《论胡佛缓债计划》、陈盈的《美国内战中南部同盟士兵与奴隶制关系问题初探》、刘兴军的《浅析美国独立到内战间奴隶制解决方案》等论文,也分别从不同层面对美国史进行了专题研究。
除英美史外,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们还就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泰山学院万昌华教授的《法国宪政问题解决曲折经历的考察—兼及法国大革命下限的讨论》一文,系统考察了法国宪政体制确立的曲折历程,并从法国共和宪政体制“最终确立”的角度指出,法国革命真正结束的时间和标志应该定在“1879年,温和共和派的茹尔·格雷维当选为法国总统”。德州学院王彦敏教授在《以色列政党政治演变中宗教政党角色地位的变化》一文中指出,以色列宗教政党在以色列社会生活、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是犹太社会、犹太国家的本质反映;其力量由弱变强、由虚变实、由最初防御到最后攻势的变化,是伴随以色列政党制度的演变而发生的,是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以色列社会急需社会认同、国家认同,而对犹太宗教、文化传统依恋的结果。潍坊学院王俊芳博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加拿大华裔》一文中指出,加拿大华裔的境遇变迁,映射出加拿大文化政策质的变化。在盎格鲁认同时代,华裔是一个被歧视群体,不但没有政治权利,连起码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证;20世纪70年代后,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光辉下,华裔已经成为一个政治平等、经济独立、文化繁荣的多彩多姿的群体。曲阜师范大学张赫名博士在《古王国时代埃及的神王观念和来世信仰》一文中认为,古王国时代埃及的来世信仰受到“神王观念”的深刻影响,反映出此时专制主义王权的强大。潍坊学院张永秀教授的《论古印度文明的特征》一文对古印度文明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该文指出,政治上长期分裂、宗教繁多、等级森严、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宗教有着巨大影响、各地文化丰富多样且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是古印度文明迥异于其它文明的特征。曲阜师范大学张兆敏博士的《简论19世纪末中日两国间的修约交涉》一文,梳理了“修约交涉”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脉络,并进而批驳了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揭示了喷清中国人在条约认识史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潍坊学院孙晶晶博士的《古典时期雅典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一文,从雅典人的思想观念人手,研究了古典雅典时期复杂的夫妻关系,该文指出,在家庭中,丈夫是统治者,夫妻间的关系首先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夫妻间还有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养育孩子、监管奴隶、物品储存与分配等家庭事务中,妻子与丈夫的协作对于整个家庭的繁荣和延续都非常重要。但这种夫妻合作关系必须以丈夫的掌控为前提。鲁东大学刘丹教授的论文《试论近代沙俄政府在中亚的移民及其后果》,研讨了近代沙俄政府在中亚移民的原因、作用和后果,认为,近代沙俄政府向中亚的移民为中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尤其工业文明的引进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移民也给中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激起了中亚人民的反抗,爆发了大规模的抗俄武装起义。此外,李慎令的《探寻古希腊神话的奥秘——评王以欣教授的新著(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秦燕的《论犹太安息日》、任苹的《浅析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等论文,也分别从不同层面,对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综观本次学术研究年会,可以发现,与会学者阵容强大,既有备受尊重的老一辈资深史学家,也有在世界史研究领域中很具有影响力的中年学者,还有正在崛起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相信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将会进一步有力地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世界历史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责任编辑:柳文全]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8—0069—04
山东省世界史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潍坊学院举行。此次会议由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潍坊学院承办。来自省内外25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76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宏毅教授和北京大学的高岱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论文40余篇。本次会议围绕“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与视角”、“世界史教学的改革与守成”两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有成效的研讨。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与视角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史学界兴起全球史研究以来,世界历史研究的视野和视角问题,就成了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围绕“世界史研究的视野与视角问题”,展开了热切讨论。
山东师范大学王玮教授在代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所作的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传统世界史学最具根本性的弊病是:以国别史或民族史范畴的概念去解释和说明世界史的发展规律与特点;使用线性思维基础上的“一元论”模式研究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新近引入中国的“全球整体史观”虽然是以整个世界作为观察坐标基点,较为准确地勾画了世界历史大潮的一般流向,有效地克服了“欧洲中心论”的宿疾,但是,一元论的线性思维模式仍然限制着全球史观的发展,使之只能对世界的整体化发展做出说明,却无法解释世界历史进程还有一个由整体到分散的碎裂化过程,这种思维框架中的世界史,仍然呈现一种函数上的直线性。因此,就有必要推出多元论的全球史演变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历史观。
特邀与会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作了题为《重视大国间横向比较研究—以中美苏(俄)三国为例》的大会主题报告。张宏毅教授从全球史观出发,以横向比较的研究视野指出,横向比较是从事比较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一个国家不深刻懂得外部世界,不懂得从比较中学习,将会犯历史性错误,甚至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比较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的核心内容,就是社会活力和社会凝聚力两个方面。以活力和凝聚力作为大国间比较的核心内容,会帮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抓住主要矛盾,从而看清事物发展的主流。苏联曾经是有活力和社会凝聚力的,但由于僵化、腐败和特权、改革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全盘西化,而丧失了活力和社会凝聚力;美国尽管是苏联垮台后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但因其世界霸权野心膨胀到了极点,同样潜伏着严重侵蚀其社会活力和凝聚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金权政治愈演愈烈,存在一股强大的反改革势力且贪婪问题日益严重,对全球霸权主义战略的坚持只能导致其力量的进一步相对衰弱。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改革,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活力,而且也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社会凝聚力。
对全球史观下国别史研究的视野和视角,王玮教授在其提交的会议论文中,以美国为例进行了研究阐释。在《延续与断裂: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史研究》一文中,王玮教授指出,用全球视野研究美国史,会发现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认识。美国是欧洲移民在北美荒野建立的国家,美国历史具有欧洲文化的基因,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展延续;但是,欧洲旧大陆的文化在新大陆存在一个“本土化”的改造和重建进程,所以又有一个文化历史的断裂问题。延续和断裂,共存于美国历史进程,因此引发了学者们无穷无尽的歧见和争论。如果将一部美国历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观察,就会看到,美国史是世界史连续性嬗变的结果和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体现了同世界分离裂变的过程。延续与断裂,存在着一种相对相依的辩证关系,将任何一方绝对化和极端化都会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济宁学院祝令建教授从马克思的世界史理论出发,对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体系的构建作了研讨,他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史观与世界历史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依据全球史观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历史体系;二是没有解决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弥补了全球史观的不足,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全球史观的有机结合,应该成为我们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指导思想。
二、世界史教学的改革与守成
目前,国内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在谈及世界史的教学时,多注重教学的改革,而忽视“守成”问题。对此,王玮教授在大会主题报告中指出,教学是科研的传承,因此,教育也是学术。我们目前的世界史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偏重专才培养,忽略通识教育;二是工具理性崇拜,精神价值缺失。正因此,我们的世界史教育不仅落后于西方,甚至还同30—40年代的中国教育拉开了相当的距离。所以,我们在致力于改革的同时,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守成的问题,即如何将我国文化和教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继承和保留下来,而不是将传统的东西全盘否定和毁弃。
其他与会学者,也从不同层面就“世界史教学的改革与守成”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山东师范大学刘文涛教授的《关于历史地图在高校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的几点思考》一文,从历史学和地理学的关系出发,研究了历史地图在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该文指出,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增加研究方法和手段,拓宽研究视野;使学生确立科学的时空观念;解决文字性教材难以解决的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运用全球史观考察历史。河南师范大学赵文亮教授的论文《整体史观与中国的世界通史编纂学》就中国学者对整体史观探索的三个阶段进行了总结评述,并指出了进一步加强对“整体史观”或“全球史”研究,从而编写出一套符合全球化时代需要、代表中国水平的世界通史的重要性。聊城大学陈德正教授的《世界史教学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一文,则以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等世界史系列教学网站为例,从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主要特色、应用情况四个层面,指出了世界史教学网站在解决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教学封闭和教学资源有限等传统教学难题上的重要性。临沂师范学院付广存教授重点探讨了改革史的地位和作用,他在《论改革史在世界历史研究和教学中的地位》一文认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改革史是历史学中时代感、现实感最强的应用学科,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改革史可为当前及未来的改革提供全面的历史借鉴;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民族的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对培养和造就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益于促进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对以上讨论,山东师范大学孙若彦教授在小组讨论中指出,把世界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思维贯彻到教学改革中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 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同时贯彻全球史观、全球化观念和多元化观念。与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
三、专题史研究
这次会议还对世界史领域内的一些重大专题进行了讨论。其中,英国史和美国史仍继续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关于英国史研究,与会学者主要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典型性发展”“伊丽莎白时期的女王崇拜”“食品安全”和“近现代英国赋税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特邀与会专家北京大学高岱教授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问题》作了大会主题报告。高岱教授指出,对17世纪英国历史的“政治事件”,查理二世时期的詹姆斯·哈林顿称之为“叛乱”,大卫·休谟支持詹姆斯·哈林顿的观点。托利派的观点与二人一脉相承。后来的辉格派史学家T.B.马考莱反对托利派的观点。S.R.伽第纳于19世纪中期提出了“清教革命”的观点。19世纪末,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单纯从思想意识层面解释17世纪“政治事件”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开始从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R.H.托尼从土地所有权流动和社会经济变化的角度,对“清教革命”学说进行了批判,但R.H.托尼并没有对17世纪的“政治事件”提出一个整体概念。第一次提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概念的是J.K.考茨基,他提出,英国在17世纪发生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在光荣革命之后方自结束。在英国学术界,17世纪的“政治事件”通常被称为“英国内战”或“英国革命”,几乎没有学者称之为“资产阶级革命”。对此,高岱教授认为,英国学者关于“英国内战”或“英国革命”的时段理解主要定在了1640—1660年代,如果把后来的光荣革命以及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和变化考虑在内的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概念还是能够成立的。潍坊学院于民博士的《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性问题》一文,围绕英国圈地运动和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圈地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牧羊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其所决定的远比种植业要高得多的丰厚利润,而不是国内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羊毛价格的上涨”;英国16世纪的圈地主要还是在现存的法律框架下,以和平或协议的方式较为平静地完成的,暴力不是主要手段;英国16世纪的圈地并没有引起土地关系的重大变化;圈地和农场规模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生产力提高;一直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农业整体上还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农业。德州学院刘淑青教授在《伊丽莎白宫廷的女王崇拜研究》一文中,对伊丽莎白时代的女王崇拜进行了探讨,该文指出,在英国需要一个代表民族国家和王权的象征与符号的时代,宫廷创造出了一个多面的伊丽莎白女王崇拜;女王崇拜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团结,巩固了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临沂师范学院魏秀春博士的《1875—1914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的历史考察》一文,重点考察了1875—1914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状况,强调了“地方政府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推动各地实施监管的职责与行动,认为这一时期的牛奶安全监管,有效地扼制了牛奶掺假的泛滥,促进了近代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反映了维护食品安全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这一主题。滕淑娜博士的论文《近现代英国赋税的来源于用途》,系统考察了各赋税税项的不同来源,及赋税用途性质由主要用于战争,向用于政府日常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的转变。
关于美国史研究,与会学者的研讨主要围绕“美国军事思想”“美国黑奴叙事”“美国社会工作”“美国资本市场”等问题展开。山东师范大学陈海宏教授的《A·T·马汉的海军思想述评》一文,对A·T·马汉的海军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述评。陈海宏教授指出,作为马汉海军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海权论”,主要包括海权的作用、海权体系、海军是国家各种力量中最重要的力量、海军战略、海军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陈海宏教授还对马汉在战争哲学、海军战略战术思想、对外扩张中的霸权主义思想、海军的改革建议和设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海军建设、未来军事发展预测等许多军事问题和军事领域上的富有创建性的思想进行了评述。鲁东大学高春常教授的《简论美国黑奴叙事研究的重要性》一文重点介绍了美国黑奴叙事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关于研究的可行性,该文指出,从17世纪到内战结束之间的独立黑人叙事,已经有数百种第一手资料公开上网,单单是从这些上网资料中,就可以开发出很多研究成果。关于研究的重要性,文章主要指出了两点:其一,任何涉及美国奴隶制的研究,离开黑奴叙事本身都是不完整的;以口述史为背景的黑奴叙事,不仅涉及与黑人史有关的领域,也与美国联邦干预问题和史学研究方法的革新等问题相关联,确实值得认真对待。山东师范大学邢佳佳教授的《美国社会工作的起源》一文,追溯了美国社会工作源起和发展的历史,并从现实需要、思想基础和知识分子群体与宗教、慈善团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角度,着重分析了美国社会工作起源的原因。鲁东大学王书丽博士的论文《美国资本市场的源起与发展》,按照历史时间发展顺序,从联邦政府决策与美国早期资本市场机制的形成、纽约证券交易与行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代美国资本市场的形成三个层面,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源起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究。此外,王静的《“青年美国”研究》、周余祥的《试析卡尔文·柯立芝的劳资理念》、田肖红的《论胡佛缓债计划》、陈盈的《美国内战中南部同盟士兵与奴隶制关系问题初探》、刘兴军的《浅析美国独立到内战间奴隶制解决方案》等论文,也分别从不同层面对美国史进行了专题研究。
除英美史外,本次会议上,与会学者们还就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提交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泰山学院万昌华教授的《法国宪政问题解决曲折经历的考察—兼及法国大革命下限的讨论》一文,系统考察了法国宪政体制确立的曲折历程,并从法国共和宪政体制“最终确立”的角度指出,法国革命真正结束的时间和标志应该定在“1879年,温和共和派的茹尔·格雷维当选为法国总统”。德州学院王彦敏教授在《以色列政党政治演变中宗教政党角色地位的变化》一文中指出,以色列宗教政党在以色列社会生活、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是犹太社会、犹太国家的本质反映;其力量由弱变强、由虚变实、由最初防御到最后攻势的变化,是伴随以色列政党制度的演变而发生的,是犹太复国主义意识形态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以色列社会急需社会认同、国家认同,而对犹太宗教、文化传统依恋的结果。潍坊学院王俊芳博士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加拿大华裔》一文中指出,加拿大华裔的境遇变迁,映射出加拿大文化政策质的变化。在盎格鲁认同时代,华裔是一个被歧视群体,不但没有政治权利,连起码的生存权利也难以保证;20世纪70年代后,在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光辉下,华裔已经成为一个政治平等、经济独立、文化繁荣的多彩多姿的群体。曲阜师范大学张赫名博士在《古王国时代埃及的神王观念和来世信仰》一文中认为,古王国时代埃及的来世信仰受到“神王观念”的深刻影响,反映出此时专制主义王权的强大。潍坊学院张永秀教授的《论古印度文明的特征》一文对古印度文明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该文指出,政治上长期分裂、宗教繁多、等级森严、农村公社长期存在、宗教有着巨大影响、各地文化丰富多样且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是古印度文明迥异于其它文明的特征。曲阜师范大学张兆敏博士的《简论19世纪末中日两国间的修约交涉》一文,梳理了“修约交涉”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脉络,并进而批驳了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侵华野心、揭示了喷清中国人在条约认识史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潍坊学院孙晶晶博士的《古典时期雅典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一文,从雅典人的思想观念人手,研究了古典雅典时期复杂的夫妻关系,该文指出,在家庭中,丈夫是统治者,夫妻间的关系首先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夫妻间还有合作的伙伴关系,在养育孩子、监管奴隶、物品储存与分配等家庭事务中,妻子与丈夫的协作对于整个家庭的繁荣和延续都非常重要。但这种夫妻合作关系必须以丈夫的掌控为前提。鲁东大学刘丹教授的论文《试论近代沙俄政府在中亚的移民及其后果》,研讨了近代沙俄政府在中亚移民的原因、作用和后果,认为,近代沙俄政府向中亚的移民为中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尤其工业文明的引进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移民也给中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激起了中亚人民的反抗,爆发了大规模的抗俄武装起义。此外,李慎令的《探寻古希腊神话的奥秘——评王以欣教授的新著(神话与历史:古希腊英雄故事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秦燕的《论犹太安息日》、任苹的《浅析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等论文,也分别从不同层面,对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
综观本次学术研究年会,可以发现,与会学者阵容强大,既有备受尊重的老一辈资深史学家,也有在世界史研究领域中很具有影响力的中年学者,还有正在崛起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相信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将会进一步有力地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世界历史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责任编辑:柳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