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辞的三境界与修辞的两分野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zho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两大分野的体系。本文通过分析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划分,揭示消极修辞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存在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共同构成了修辞现象这个整体。
  关键词:三境界 两分野 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一书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著作,它贯通古今,创新理论,缔造体系,为学界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修辞学的著作,它阐述清晰,例证确切,观点鲜明。《发凡》的问世,不仅奠定了中国修辞学这门学科的基础,还对后来的学者起到了巨大的启迪和教育工作。本书初版于1932年,刘大白先生在初版序言中曾说:“陈先生低著成此书(指发凡),积十余年勤求探讨之功。”由此可见,该书在初版时就已经经过千锤百炼了,是毋庸置疑的“修辞学中国第一”。《发凡》从1932年初版至1944年共计出了8版,之后再版重印时不断有所修订。本书结尾部分特予说明的有:一九四五年本(渝初版),一九五四年本(新文艺出版社),一九六二年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一九七六年本(上海人民出版社)。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深化,学术的推进,陈望道先生不断对其修改,提出许多关于修辞学的新看法,添换例证,改动某些用语、辞句、节段,使之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更接近。
  陈望道先生在《发凡》中对中国现代修辞做了科学的分析和系统阐述,并提出了现代修辞理论,其中主要的就是语辞的“三境界”和修辞的两分野——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在此笔者就“三境界”说和“修辞的两大分野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语辞使用的“三境界”
  我国现代修辞学的鼻祖陈望道先生把语辞分为记述、表现、糅合三个境界,并把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大分野,从目的、手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做了详尽的阐述,并阐述了两大分野和三种语辞境界的关系。
  在修辞两分野理论之前,陈望道先生先给我们呈现了语辞的“三境界”。我国以前论表达的法式,如《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湖南文征序》所谓“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情,曰理。二者人人之所同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也是以这两个极端为代表。此外处在这两个极端中间的当然也很多。我们可以将它们分成三个境界:
  (甲)记述的境界
  (乙)表现的境界
  (丙)糅合的境界
  (甲)境界的典型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在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在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谈商。(乙)境界的典型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在书面如诗歌,在口头如歌谣。(丙)境界的典型以以上两界糅合所成的一种语辞,在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在口头如一切的闲谈。(甲)(乙)分别是两个极端的代表,而(丙)则是前面两者的融合。陈望道先生还引用《文心雕龙·体性篇》和《湖南文徵序》中的论述做进一步说明。前者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后者则说:“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情,曰理。二者人人之所同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面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册,斯皆自然之文。”(甲)(乙)便是这两个极端的代表。此外,处在这两个极端中间的很多,以(丙)为代表。然后就修辞的手法,划分出两大分野。
  二、修辞的“两分野”
  从修辞的目的看,陈望道先生认为,消极修辞的目的在于记述。他说:“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力避参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常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细周密地记述事物的形态、性质、组织等等,使人一览便知道各个事物的概括的情状。”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表现。他说:“表现的表达是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是“具体的,体验的。”[1]上段所提《文心雕龙·体性篇》和《湖南文徵序》的引文实际上也是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目的做了进一步说明。由此可见,消极修辞就是想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义。它的适用范围占了(甲)境界的全部,同时也是其余两个境界的底子,其适用是广涉语辞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积极修辞就是要有力,要动人。不是驻足在概念的明白表达上,而是同一切艺术手法相结合。它的适用范围占了(乙)境界的大部,并且用的异常多。此外,(丙)糅合的境界,如杂文、寻常的闲谈等,陈望道先生认为,积极的修辞手法用不用都无妨。既可以单独采用消极的修辞手法,也可以综合使用积极和消极两种手法,但并不包括单独使用积极修辞手法的情况。这两类手法和三种语辞境界的关系,如图1显示:
  
   陈望道先生把消极修辞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一部分偏重内容,讨论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偏重形式,讨论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思想平稳地传达给别人。想要做到前者,在文章话语中就要具备明确和通顺两条。想要把意思平稳地传达给别人,就需要具备平均和稳密两条。这四条是消极修辞的最低限度,也是消极修辞所要遵循的最高标准。和消极的手法一样,陈望道先生把积极的手法也分为内容和形式两种。认为“内容方面大体都是基于经验的融合。对于题旨、情境、遗产等等为综合的运用,其中尤以情境的适应为主要条项”;“形式方面,大体是我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一切感性的因素的利用,简单说就是语感的利用。”所以,陈望道先生把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种。辞格是综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利用,辞趣则是“比较侧重于形式一方面的利用”。关于这两大分野形式、内容的不同,《发凡》还专门画出了“一个粗略的想象图”:
  
   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研究不平衡的分析
  陈望道在《发凡》一书中对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做出了如此详细的分析,拥有如此深刻独到的见解,对于我们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启发和帮助的。随着学习的深入,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就整本书的章节分配比例来看,消极修辞仅仅只占据一个章节,而积极修辞却占据了将近整本书的一半。这种分配的不平衡不得不使笔者认为这是由研究的不平衡导致的。《发凡》明确指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并把修辞现象分为两类:消极修辞现象和积极修辞现象,同时又将修辞手法区分为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从而建立了颇具特色的两大分野理论体系。陈望道先生研究得最为深入透彻、成就最为突出的是两大分野之一的积极修辞,特别是其中的辞格,从汉语实际出发建立了38个辞格。在消极修辞方面,虽然也提出了意义明确、伦次通顺、词句平均、安排稳密的要求,但是没有像积极修辞那样从方法、功能、结构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留下了研究不平衡的遗憾,并使人怀疑“消极修辞”存在的合理性。
  从我们自身的经历来说,一提到修辞,脑海里首先出现的便是辞格。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厚爱积极修辞,冷淡、忽视消极修辞了。自《发凡》之后几十年来的修辞学研究仍然是厚爱积极修辞,忽视、冷淡了消极修辞。消极修辞的研究一直是修辞学的薄弱环节,修辞方法的研究仍然还是重积极修辞、轻消极修辞,这是很不协调的。
  笔者以为这种长期以来重“积极修辞”、轻“消极修辞”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消极修辞不像积极修辞那样生动、形象,较难吸引研究者的注意力。还有便是大家对“消极”两字的理解有所偏误。
  那么消极修辞的“消极”该如何理解?它是否就像其字面意思“消极”那样呢?其实,“消极”和“积极”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称谓。在字典中,“消极”的字面义是“负面的,不作为,被动适应”等意思。而在《发凡》一书中,陈望道先生认为消极修辞是使人理会事物的条理、事物的概况,分明地分析,明白地记述。那如何做到分明地分析、明白地记述呢?陈望道先生认为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内容方面,要做到明确和通顺。“明确就是要把意思分明地显现在语言文字上,毫不含混,绝无歧解”,要做到这一点,陈望道先生认为努力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力求内容本身上的明确;二是力求表达方式上的明确。所谓通顺就是“关于语言伦次上的事”。能够“依顺序,相衔接。有照应的”,就成为通顺。由于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目的、适应的“境界”不同,所以两者表现的手段途径也不一样。消极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必须处处同事理符合。第一要义在于能传达事理的责任。我们通常讲说话要得体、要到位,不在于你是不是用了修辞格,更多地在于用词用语用句是否得体到位。拿用词来说,朱自清的一些散文,如《背影》《河塘月色》等,都是名篇,在词语的选择上很讲究,这种功夫不是表现在用多少华丽的词藻上,而是表现在平淡的话语中。《背影》里有这么一段:“他给我拣定了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拣定、嘱、要警醒些、不要受凉”都是很普通的词语,但用在这里都很到位。联系整篇文章,质朴而有神韵,字字传情,真切地表现了父爱。用词、用语、用句要得体到位,并不是要用些华丽的词藻,也不是要刻意地雕刻、雕琢。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段:“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第四十则)至于怎样才能做到“不隔”,静安先生开出方子曰:忌用替代字,忌用典,忌用生僻字。比如“月”不必说成“桂华”,“桃”不必说成“红雨”“刘郎”,“柳”不必说成“章台”“霸岸”。一个人骑马楼前过,不必说成“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忌用替代字,忌用典,忌用生僻字,那么这里的“不隔”也就是“通”,制约积极修辞,使不流于浮华,并不影响信息的正常传递。[2]
  形式方面,要做到平均和稳密。所谓“平均”,就是在选词造句时,古今中外、文白官土、粗细生熟、难易繁简都有一个平正的标准。力求做到“平易而没有怪词僻句,匀称而没有夹杂或驳杂的弊病,读听者便不致多分心于形式,可以把整个心意聚注在内容上面。”“稳密”,就是要有“切境切机的稳和不盈不缩的密”,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词句的安排要同内容相贴切。“写说者的目的何在,内容的情状如何,便是决定所用词句是否贴切的最重要的关键。”二是词句要与内容的情状吻合。从陈望道先生就消极修辞所作的论述来看,对消极修辞的要求是很高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绝非易事,即使按照陈望道先生提出的要求做出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效果。不付出“积极”的努力是做不到的,更不用说有任何“消极”的思想了。所以切不可根据“积极”“消极”的字面意思来理解两种修辞手法。不能根据篇幅的多少来断定重要与否,更不能怀疑消极修辞存在的必要。
  四、不研究消极修辞将会改变修辞学性质
  以前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修辞管的是“好不好”,其实修辞的“好不好”也应该包含着“通不通”,这就是消极修辞的任务。消极修辞是积极修辞的基础,讲修辞就是首先要把话说通,然后才可以去追求超常发挥。[3]如果修辞学只研究积极修辞,那么修辞学也就成为只是研究“辞格”和“辞趣”的科学了,修辞学与辞格、辞趣划上等号,便意味着我们的修辞学失去了半壁江山,那么我们的修辞学研究任务也就仅仅变成了如何使语言更美丽、更生动,修辞学也就出现倒退的情况,倒退到传统的修饰文辞的框框里去。那么我们的先人为修辞学所做出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消极修辞”是一种客观存在。修辞本身是一种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的言语行为。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之下,依据特定的题旨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它们的目的可能不同(“积极修辞”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消极修辞”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精确、简练。),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所以“积极修辞”是修辞,“消极修辞”也是修辞。“积极修辞”现象不能概括全部内容。诸如科技、公文、一般说明等应用语体则少有积极修辞。其实,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消极修辞是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大多数人平时一提到修辞,往往就会想到怎样把话说得漂亮,怎样把文章写得漂亮。那文章的基础,实事求是、严谨、准确就都不用领会了吗?在学习修辞的时候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漂亮优美的话只有建立在实事求是、严谨、准确的基础之上才有存在的意义。
  语言世界中贯穿着辩证法。“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存在是符合辩证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的矛盾对立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转化,组成一个统一体。这个观念同样适用于“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一方面,两者各有用途,不可替代,这是它们对立的一面。另一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修辞现象的整体。
  “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者不存在不相容的关系。虽然两者的要求不同,“消极修辞”要求“表达的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和歧解”,而“积极修辞”却要使人去感受、去体验。一个以事实为出发点,一个以表达感情为起见。两者看起来不相关,但是细想起来,两者只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题旨情景而做出不同的努力。它们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去调整语言,去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离开具体的语言情景,便不能判断哪个一定是好的,哪个一定是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修辞现象这个整体。
  五、结语
  《发凡》作为我国一部较早的修辞学专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当今修辞理论的不断推陈出新,其中的一些理论、看法在今天看来有其不完备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陈望道先生已经为我们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深入研究,开拓崭新的领域。
  
  注 释: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德春,李月松.修辞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冯亦山,何二元.消极修辞谈片[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3,(3).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陆文耀.消极修辞是客观存在[J].修辞学习,1993,(2).
  [5]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复旦大学.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7]胡玉树.学习《修辞学发凡》,为促进修辞学繁荣贡献力量[A].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赵天舒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其他文献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文化及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隐喻无处不在,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说,隐喻就是一个由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本文主要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和映射理论,通过对身体部位词英语“eye”和汉语“眼”所产生的隐喻性语料进行分析,从而揭示“eye(眼)”的隐喻意义。  一、引言  隐喻是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隐喻在生活中无处
期刊
摘 要:本文将《汉语教与学词典》提示栏的内容归纳为13种类型,认为该词典提示栏对词语释义全面、角度丰富,凸显了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特征,同时也针对某些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汉语教与学词典》 学习词典 词典体例  近几年,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这些词典无论是在立目、释义还是体例方面都与内向型词典有所不同,体现了外向型学习词典的特点。郑定欧(2004)指出,外向词典不是
期刊
摘 要:文学作品、影视影像乃至动画漫画等一系列涉及言语行为的材料均可以为语用分析提供相应语料。与此同时,对上述语料的语用分析不仅能够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力,而且还能够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本文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为研究对象,以移情与离情等语用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通过分析诸葛亮话语指示语以及具体语境,探讨了其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功能,旨在为文学作品的深层次理解乃至鉴赏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
期刊
摘 要:《三重门》和《围城》在幽默修辞的使用上相似但又不同:钱钟书偏向于学者式的“冷嘲”,其文严肃典雅,寥寥几笔就入木三分,读过让人莞尔一笑,而韩寒的幽默修辞类似于鲁迅式的“热讽”,用以增加幽默的表现力度。本文运用幽默理论与修辞学原理,通过对比《三重门》《围城》在语音上的异同来探讨它们的幽默修辞。  关键词:《三重门》 《围城》 幽默修辞 语音  在我国修辞学界,第一个明确地把幽默纳入修辞学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运用词频计量法分析2002~2011年国内4种翻译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230多篇与口译相关论文中的关键词,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显示近十年来国内口译研究的主题及发展动向。总结10年来我国口译教学研究领域关注最多的高频词,结果表明:口译教学研究主题多样化,逐渐出现跨学科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口译教学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 研究主题 发展趋势  一、引言  口译作为
期刊
摘 要: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在中国古诗中,汉语的意合现象尤为明显。汉语古诗中的意境通常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而成,该种意境是作者把表达思想感情和描写客观景物环境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境界。本文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则出发,对汉语古诗意象英译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英译汉过程中,切不可为求形式对等而不顾英语的形合这一特点,应该把达意作为诗歌意象翻译的基础,在英译过程中应借助不同手段使分离的、块状的意象有机
期刊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性和大众性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娱乐调剂,也是人们了解社会信息的渠道。在跨文化交流中,影片的字幕翻译起着重要作用,对其进行研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试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关照、结合电影字幕自身特点,通过具体的电影个案来探讨实际字幕翻译活动中应遵循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 字幕翻译 特点 策略  一、引言  电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
期刊
摘 要:“得”字主谓补语句与“把”字句存在A、B、C三式不同的转换关系,部分转换后的带“得”把字句是致使语义结构在句法层面的表现形式之一。文章在分析两种句式转换的可能性以及语义联系的基础上,概括了带“得”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  关键词:得 把 “得”字主谓补语句 带“得”把字句    一、引言  (一)汉语“得”字主谓补语句是个比较特殊的句式,以往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把”字句更是引
期刊
摘 要:对于泰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多项状语的习得一直是难点之一。为了解泰国学习者习得多项状语的偏误产生原因,本文对泰国大学生的多项状语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多项状语使用的偏误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多项状语 泰语多项状语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通过对泰国学生汉语习得的观察,我们发现定语与状语是母语为泰语的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点,尤其是多项定、状语的
期刊
摘 要:颜色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汉英颜色词“黑”与“black”为例,探讨隐喻在汉英颜色词多义现象形成与发展中的认知作用,并试图揭示隐喻与特定文化模式的关系,指出汉英颜色词在共同的原型义基础上尽管会有很多相同的多义项,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认知思维方式,也会产生各自独特的多义项。  关键词:汉英颜色词 隐喻 多义 黑 black  一、引言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与其相关的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