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摘要: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如果没有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作一定的介绍,是很难讲解清楚教材的内容的,学生也很难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因此也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字:跨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能力 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目前我市使用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用书有意识安排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教材涉及的话题多,文化知识面广,包含社会和自然学科等诸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教材在反映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体现了教材的国际性和民族性。该教材每个单元中都有一个栏目为Culture Corner, 补充中外的文化知识。同时文章内容的选择上也有不少专门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如模块三Unit 9 L1 On Your Bike,较为详细地介绍了Amsterdam这个荷兰城市的特点。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对外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重要性的体会。
一、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都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道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系列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诸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如: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打招呼时,不明知故问(如:您在看书?),也不问别人是否吃过饭了(除非想请对方吃饭);对别人的赞美要表示感谢等等。还有中、西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总喜欢向客人敬酒敬菜,一而再,再而三,生怕客人没有吃饱喝足。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请客吃饭大不一样,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你要是想吃想喝,就接菜接酒,不要假装斯文,不要指望主人会敬第二次,否则你自己挨饿受渴。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主人敬给你的菜是什么味道,你可以要一点点,尝一尝,不要全然拒绝。如果的确不喜欢某个菜,你可以老实地,但又客气地说你不习惯吃这种菜,但是放在你盘中的菜,杯中的酒,最好把它吃光、喝光。在餐桌上进行对话、交际时,就要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习惯有所了解,否则你可能要么会饿肚子吃不饱,要么会把整个场面弄得很尴尬。
二、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文化知识有助于对语言知识的准确把握
1.有助于对英语词汇准确理解
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引起了英汉词汇的不等值现象。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头脑中反应出来的是不同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例如,“龙”(dragon),中国人视为吉祥物,有着神奇非凡的力量,像汉语中的“真龙天子”、“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所以,中国人喜欢一切与龙有关的物品。而西方人对此困惑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眼里,“龙”是一种兴风作浪、无恶不作的怪物,是灾难、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因此,对“龙”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使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常说的“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并且在前不久还引发了一场中西方文化的大争议。“亚洲四小龙”在西方常被译为“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以避免由于“龙”的不同象征意义而引起误解。再如,“狗”(dog) 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凶恶和讨厌的。故中国人常用“狗”来形容厌恶之人,像“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狗头军师”等,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之类的贬义词语。而西方人对“狗”的看法则截然不同,他们视之为朋友、宝贝,故英语中有“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 be top dog(居要位)”等。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窥见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2.有助于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
英语的听力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听力内容各式各样,包含丰富的知识,包括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扩大知识面,有着较大的信息容量。如有这样的一段听力对话,很简单:
Zhoulan:Are you English?
David:No, I'm not.
Zhoulan:But you speak English.
David:That's correct.
Zhoulan:Where are you from then? Canada?
David:No, I'm from Britain.
Zhoulan:But I thought you said you weren't English.
David:Right,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I'm Scottish; I'm from Scotland.
在这个对话中为什么Zhoulan会感到迷惑不解呢?就是因为 Zhoulan对Britain和England的背景缺乏了解。虽然England和Britain也都可以指英国,但严格地说,English特指People of England(即英格兰人),因为England只是Britain的一部分,英格兰虽然地大物博,人口多,但毕竟不能代表Scotland, Wales和Ireland。作为这些地区的人来说,通常也愿说成是England(英格兰人),而愿意接受Scottish/Welsh/Irish,至于British(英国人),他们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David为什么说:“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I'm Scottish.”的缘故,在这一对话中,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背景知识,就很容易掌握这一对话。所以在这一对话中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显得极其的重要,这里不存在单词语法的讲解。
另外,有学生在听力的过程中听到“Let's go Dutch.”后一头雾水,让我们去荷兰做什么呢?其实,在英语中go Dutch是一个很常见的词组,意思是让我们各付各的吧。西方人一起出去游玩或者吃饭,除非事先说好了谁要请客,否则都是各自掏腰包的,不像大部分的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抢着付钱的。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对话,这个词组可是不能马虎的。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这位留学生大概只知道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
3.能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
近年来,一些研究阅读的学者认为,除了语言水平,阅读技巧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着阅读理解,即背景文化知识的作用。如有一个学生读了一篇文章,说一个美国人很怪,这个人用冷水洗澡,却喝热水。他不理解这有什么可奇怪的。这个学生从南方来,在他们家乡,因为天气热,人们用冷水洗澡,而我们中国人从南到北部都有用开水沏茶的习惯。他不知道一般美国人没有喝开水的习惯,通常只是喝自来水或饮料,即使喝茶,也往往喝冰茶。学生读不懂并不是因为英语语言水平的问题,而是因为缺乏有关美国的背景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背景知识同样决定着理解能力的高低。因此,适当地增进我们的学生对英美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重要的。
另外,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曾碰到一些情况。在一考卷阅读理解练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When the first European arrived in the land now called Canada, around 400 years ago, there were about 350,000 natives people living there, most of these people were later forced to live in the separate places, called reserves, away from the cities where the European settled.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有关于加拿大的殖民历史,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地的土著居民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外来的欧洲殖民者住在cities,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却forced to live in the sparate places, called reserves, away from the cities where the European settled。但是这道题目的正确率却不高,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对于加拿大这个国家的历史一无所知。看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会制约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还有,很多同学在阅读报刊杂志时,对multi-storey car parks(多层停车场),drive-in cinemas(汽车影院),drive-through fast food restaurants(驾车通过式快餐店)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汽车应该还算是较少数人的奢侈品,而在美国呢,汽车已经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有的家庭甚至有不只一辆汽车,汽车的数目如此之大,很多基础设施都要能够符合众多汽车拥有者的需要,于是就有了这样有特色的场所。
三、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模块1 Unit3 《Celebration》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不同的婚庆方式和节日,让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魅力;在《The Spirits of Explorers》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窥视欧洲殖民者的探险历史和早期欧洲探险者的无畏精神,让学生明白殖民主义的本质;在模块2 Unit6《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中的低收入家庭的现实生活;在模块2 Unit4《Cyberspace》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风景如画的新西兰的最大城市奥克兰。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同习惯和习俗,能引起学生对古老神秘的西方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西方社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兴趣学、喜欢学,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中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母语社会中人们的经验与英语社会中人们的经验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差异。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英语教师应该像重视语言知识教学那样重视背景知识教学,构建学生的内容图式。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英语素质的重要基础,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摘要:英语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广泛知识。如果没有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作一定的介绍,是很难讲解清楚教材的内容的,学生也很难准确把握有关内容的思想内涵。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是相当重要的。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因此也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字:跨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能力 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目前我市使用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用书有意识安排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教材涉及的话题多,文化知识面广,包含社会和自然学科等诸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教材在反映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体现了教材的国际性和民族性。该教材每个单元中都有一个栏目为Culture Corner, 补充中外的文化知识。同时文章内容的选择上也有不少专门介绍西方文化知识的,如模块三Unit 9 L1 On Your Bike,较为详细地介绍了Amsterdam这个荷兰城市的特点。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对外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重要性的体会。
一、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都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道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系列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诸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如: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打招呼时,不明知故问(如:您在看书?),也不问别人是否吃过饭了(除非想请对方吃饭);对别人的赞美要表示感谢等等。还有中、西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中国人请客、吃饭、总喜欢向客人敬酒敬菜,一而再,再而三,生怕客人没有吃饱喝足。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请客吃饭大不一样,男主人或女主人通常只敬一次,你要是想吃想喝,就接菜接酒,不要假装斯文,不要指望主人会敬第二次,否则你自己挨饿受渴。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如果你不知道主人敬给你的菜是什么味道,你可以要一点点,尝一尝,不要全然拒绝。如果的确不喜欢某个菜,你可以老实地,但又客气地说你不习惯吃这种菜,但是放在你盘中的菜,杯中的酒,最好把它吃光、喝光。在餐桌上进行对话、交际时,就要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习惯有所了解,否则你可能要么会饿肚子吃不饱,要么会把整个场面弄得很尴尬。
二、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文化知识有助于对语言知识的准确把握
1.有助于对英语词汇准确理解
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引起了英汉词汇的不等值现象。同一个词语,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头脑中反应出来的是不同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例如,“龙”(dragon),中国人视为吉祥物,有着神奇非凡的力量,像汉语中的“真龙天子”、“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所以,中国人喜欢一切与龙有关的物品。而西方人对此困惑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眼里,“龙”是一种兴风作浪、无恶不作的怪物,是灾难、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因此,对“龙”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使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常说的“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并且在前不久还引发了一场中西方文化的大争议。“亚洲四小龙”在西方常被译为“four little tigers of Asia”,以避免由于“龙”的不同象征意义而引起误解。再如,“狗”(dog) 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凶恶和讨厌的。故中国人常用“狗”来形容厌恶之人,像“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狗头军师”等,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之类的贬义词语。而西方人对“狗”的看法则截然不同,他们视之为朋友、宝贝,故英语中有“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 be top dog(居要位)”等。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含义,窥见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2.有助于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
英语的听力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听力内容各式各样,包含丰富的知识,包括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扩大知识面,有着较大的信息容量。如有这样的一段听力对话,很简单:
Zhoulan:Are you English?
David:No, I'm not.
Zhoulan:But you speak English.
David:That's correct.
Zhoulan:Where are you from then? Canada?
David:No, I'm from Britain.
Zhoulan:But I thought you said you weren't English.
David:Right,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I'm Scottish; I'm from Scotland.
在这个对话中为什么Zhoulan会感到迷惑不解呢?就是因为 Zhoulan对Britain和England的背景缺乏了解。虽然England和Britain也都可以指英国,但严格地说,English特指People of England(即英格兰人),因为England只是Britain的一部分,英格兰虽然地大物博,人口多,但毕竟不能代表Scotland, Wales和Ireland。作为这些地区的人来说,通常也愿说成是England(英格兰人),而愿意接受Scottish/Welsh/Irish,至于British(英国人),他们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David为什么说:“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I'm Scottish.”的缘故,在这一对话中,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背景知识,就很容易掌握这一对话。所以在这一对话中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显得极其的重要,这里不存在单词语法的讲解。
另外,有学生在听力的过程中听到“Let's go Dutch.”后一头雾水,让我们去荷兰做什么呢?其实,在英语中go Dutch是一个很常见的词组,意思是让我们各付各的吧。西方人一起出去游玩或者吃饭,除非事先说好了谁要请客,否则都是各自掏腰包的,不像大部分的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抢着付钱的。学生要准确地理解对话,这个词组可是不能马虎的。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这位留学生大概只知道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
3.能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
近年来,一些研究阅读的学者认为,除了语言水平,阅读技巧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着阅读理解,即背景文化知识的作用。如有一个学生读了一篇文章,说一个美国人很怪,这个人用冷水洗澡,却喝热水。他不理解这有什么可奇怪的。这个学生从南方来,在他们家乡,因为天气热,人们用冷水洗澡,而我们中国人从南到北部都有用开水沏茶的习惯。他不知道一般美国人没有喝开水的习惯,通常只是喝自来水或饮料,即使喝茶,也往往喝冰茶。学生读不懂并不是因为英语语言水平的问题,而是因为缺乏有关美国的背景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学生的背景知识同样决定着理解能力的高低。因此,适当地增进我们的学生对英美国家的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重要的。
另外,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曾碰到一些情况。在一考卷阅读理解练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When the first European arrived in the land now called Canada, around 400 years ago, there were about 350,000 natives people living there, most of these people were later forced to live in the separate places, called reserves, away from the cities where the European settled.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有关于加拿大的殖民历史,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当地的土著居民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外来的欧洲殖民者住在cities,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却forced to live in the sparate places, called reserves, away from the cities where the European settled。但是这道题目的正确率却不高,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对于加拿大这个国家的历史一无所知。看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能会制约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还有,很多同学在阅读报刊杂志时,对multi-storey car parks(多层停车场),drive-in cinemas(汽车影院),drive-through fast food restaurants(驾车通过式快餐店)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汽车应该还算是较少数人的奢侈品,而在美国呢,汽车已经是每个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有的家庭甚至有不只一辆汽车,汽车的数目如此之大,很多基础设施都要能够符合众多汽车拥有者的需要,于是就有了这样有特色的场所。
三、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与中华文化同样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如在模块1 Unit3 《Celebration》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国不同的婚庆方式和节日,让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魅力;在《The Spirits of Explorers》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窥视欧洲殖民者的探险历史和早期欧洲探险者的无畏精神,让学生明白殖民主义的本质;在模块2 Unit6《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中的低收入家庭的现实生活;在模块2 Unit4《Cyberspace》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风景如画的新西兰的最大城市奥克兰。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同习惯和习俗,能引起学生对古老神秘的西方文化和丰富多彩的西方社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兴趣学、喜欢学,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中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母语社会中人们的经验与英语社会中人们的经验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差异。任何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英语教师应该像重视语言知识教学那样重视背景知识教学,构建学生的内容图式。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英语素质的重要基础,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