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妮妮放寒假了,我们母女看似待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但是,大多时候也只是身体同处一个屋檐下,心灵与感情却不在同一频道上,都做着各自喜欢的事。我写文章,侍弄花草,做家务;她画画,找同学玩,看动画片。感觉孩子长大些后,就不像三岁前的婴幼儿那么爱粘人了。而且我们也少了此前亲密的、动不动就亲亲抱抱的亲子时光。
那天下午,我倚在沙发上看手机。妮妮莫名其妙地蹭到我跟前,一把夺过我的手机丢在一边,像小时候那样钻进我怀里:“妈妈,陪陪我嘛!”
我忍不住笑了,逗她:“哟!还会撒娇呢?我来看看我的宝贝几个月大了?来,妈妈抱抱。”说着,把她抱起来,像小时候那样横着放在腿上,揽在怀里。她竟然也没反抗,就那样乖乖地偎在我怀里。
那一刻,我的心突然被什么东西触动了。有多久了?我没有这样亲密地抱过妮妮了。平时跟她的交流大多是与她的学习有关,早上把她送到学校,中午接回来一起吃午饭,下午她又去上学,放学后督促她写作业……想起她两三岁的时候,我们母女每天都腻在一起,说说笑笑,亲亲抱抱。
我安慰她说:“妈妈不是天天陪着你嘛?我又不出差,咱们天天都见。一天三顿饭一起吃。”
妮妮似乎怕压疼我的腿,从我身上下来,自己坐在沙发上,仍然把头倚在我身上,哼了一句:“哼!你那叫真的陪我吗?每天你总是盯着手机看。陪我写作业的时候看手机;做着饭也要看手机;我让你陪我一起画画,做手工,你也是一会玩一下手机。”
妮妮的话是事实,说得我有点不好意思,感觉自己像个不称职的妈妈了。我一下子想起曾经刷爆网络的一首诗歌,是几个学生创作的,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放下手机,抱抱我吧!》——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她在看手机/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机/ ……请你们每天给我们一点/ 和你们单独相处的时间/ 我好怀恋/ 小时候你們给我的温暖怀抱/ 亲爱的爸爸妈妈/放下手机,抱抱我吧/ 用“一……就……”造句:爸爸一回家就不停玩手机。
这差不多就是我的真实写照,也是现代很多家长陪伴孩子的真实写照。不过就像妮妮说的,这还真的叫“陪伴”吗?作为父母,最美好的心愿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然而,这种被手机阻隔的陪伴,却是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无效陪伴。因为,家长的心思全在手机里面,只给了孩子身体躯壳的伴随。我感到好惭愧!
见我不说话,妮妮发牢骚:“妈妈,你知道‘陪’字是怎么写的吗?”
说着,不等我回答,她噌噌跑到书房,拿出纸和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陪”字。我疑惑地盯着那个字,再看看妮妮,不明白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妮妮指着那个陪字对我说:“你看,陪字的左边是个耳朵,这就是说陪伴别人,首先得好好用耳朵听别人说话;还有,陪字的右下角是个口,就是说你陪着人家就得跟人家说话嘛。你光看手机,不好好用耳朵听我说话,也不用自己的嘴巴与我说话。这叫什么陪嘛?”
我一愣,对妮妮的拆字奇想既感到好笑,又觉得这个字拆分得真是贴切。这丫头看来早对我有意见了,早不满意我对她敷衍式的陪伴了。不然,怎么会琢磨出用拆字法来说服我这个不称职的妈妈呢?
想到这,我温柔地抚摸她的头,真诚地说:“对不起妮妮!妈妈真是忽略了你的感受。我以为你也要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再像婴儿那样需要妈妈专一而专心的陪伴。所以就放任自己对手机的依赖了。以后咱们还是像你小时候那样,妈妈好好地陪你说笑,听你说话。好吗?不再要那个破手机。”为表诚心,我捡起手机丢得更远。
妮妮似乎对我的保证能否实施还是没有信心,歪着头问:“你说话算话吗?拉钩!”
我无奈地笑着摇摇头,笑她人小鬼大的小机灵。伸出手与她拉起了钩钩:“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我在心里也跟自己约定,今后只要妮妮在家,我一定要放下手机,真正地陪陪妮妮,用妮妮教我的拆字法,给她有效而真诚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