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闪光的车流依旧在缓慢蠕动,只不过当我看着计程车里微醺的恋人和挣房产钱的年轻人时,脑海里却开始谋划一个个与黑夜、陌生人有关的故事。你们会在这里偶遇、恋爱、争吵、背道而驰、彼此怀念……这座城市的灯实在太亮了,每每至此,我总会无端被感动。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深圳,住在石厦北的小房子里。
卧室背靠滨河路,夜晚能看见车灯汇成了几条晶亮的河,四周大厦星光熠熠。
入睡时伴随着车流声,整座城市就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我躺在机器上,听见时间从地心处发出轰鸣。
刚搬来的时候我经常失眠,凌晨趴在窗边数过往的车辆,有意无意地适应一个人的生活。由于家里没装wifi,我决定把笔记本带到小区楼下的面包店,点杯咖啡坐一个晚上。
那时候总想写点东西,却囿于不知自己可以安顿在哪。以至于写作事小,我把大部分时间搁置出发呆或观察陌生人:店里有几个女孩在忙活,看起来年纪和我相仿。那段时间我变着法儿地把店里的面包都尝过一遍,然后固定只买几样。
“你要的紫菜培根卷已经卖光咯。”某天晚上我走进面包店,一个女孩站在柜台后冲我喊,另一个女孩在笑。她们都穿着店里的工作服,那是一件蓝色细条纹的裙子。见她们清清爽爽地和我打招呼,我只好傻笑,因为我不习惯陌生人的热情。
之前我和她们的交流仅限于结账,但慢慢我被她们的活力感染,挑面包的时候也有了更多的交流:阴天了,她们会问我有没有带伞;晚餐只买一片面包,她们会劝我要注意营养;到后来她们出去旅游会带给我当地的特产……
我一直对这种恰到好处的关心很感激——没有互相加微信,甚至没有问彼此的名字,保持最适合的距离,这种默契并不多见。
后来我在杂志社找到一份实习工作,每天早上冲进面包店买早餐,然后一路小跑到地铁站。渐渐习惯了早高峰的人群,为了避免挤压冲撞,我会把早餐袋子捂在怀里。当闻到甜甜圈和豆浆的味道,我知道自己已经开始习惯上班族朝九晚五的生活。
大概就像我刚刚说的那样,我不习惯他人的热情,甚至独来独往,从不害怕孤独。但偶尔工作有瓶颈、或者失恋时情绪低落,或者受够了自己消沉憔悴的面容后,我也会选择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到小区附近的美容院。
为我敷面膜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照例询问了我的日常护肤、作息时间和饮食,我回答得尽可能简短。尽管如此,她还是不依不饶地问我的年龄。
“你应该比我小吧?”我无奈地反问。
“我95年的,但已经工作好几年。”她回答,然后有点忸怩不安地告诉我,年前她的家人安排她在老家相亲,但她不是很满意对方没有工作的现状,决定再等等看。绕了很大一个弯,我才了解她不过是想找人倾诉。
“我喜歡这份工作,也很喜欢化妆、穿高跟鞋。我不想回老家,你知道吗?在城市的好处就是无论你打扮得怎么样,都不会有很多人注意你。”我闭着眼睛听她絮叨,偶尔应答一两句。她谈起深圳可怕的房价、工作的辛苦,也描摹一番对恋人的要求,末了总结一句:“我觉得自己可以养活自己挺好的。”
的确是这样呀——听到这里我终于忍不住笑起来,任凭脸上的面膜皱成一团。
护肤结束后我才看清楚这个年轻的美容师的面容,她化着浓妆,装饰过的睫毛像两面小扇子,说话时忽上忽下,全身只有眼神还留有一点稚气。可是我很喜欢她,当我没办法和别人掏心掏肺地说话时,倾听对方会让我暂时忘了自己正在经历的事儿。
毕竟,放空也是一种自我宽慰。人就是这样,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为经营关系网焦头烂额。但比起那些深刻的情感,还是与陌生人浅谈更让我着迷。
记得有一天下班,同事送给我一枝棉花,那是拍摄时用的道具,我想用它来装点客厅的书架应该很适合,就拿回了家。
从地铁口出来时,一个声音在我身后响起:“这是真的棉花吗?”
回头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是噢,这是假的道具。”
“我小时候在家乡摘过棉花,看见就很怀念。我的家乡是东北。”
于是我跟他并肩走。一开始不知如何搭话,是他主动和我描述东北的棉花多么洁白和柔软,以及东北大米的香醇。他有很纯正的北方口音,但说话的语速和走路的姿势都很儒雅,像一位大学教授,但他的职业其实是医生。
“我早年来到深圳的时候,觉得太辛苦了。不是工作辛苦,是我觉得深圳没有好吃的东西。”
“真的吗?可能我是广东人,习惯了。”
“你一定要去东北吃那里的菜……”他又沉浸在回忆里,似乎不好意思说很多,就问起我的职业,聊起他做记者的朋友。我记得那天刚下过雨,路过的叶子和花草都显得晶亮。我跟他同路走到小区门口时,他说他的家就在隔壁花园。
你瞧,与陌生人交谈多奇妙,其实我们起初并非抱着打开情绪的心态与你直视,到最后,那种浅淡感竟像熟知了好几十年的老友一般。
只可惜,后来再没见过他。
但这种距离感真是很微妙,以至于它总让我产生幻觉,那种置身荒岛依旧被爱团团包围的感觉,仿佛能让我置身荒岛,爱上荒岛。
作家森茉莉说:“人生中会有人际关系这种麻烦事儿,但独自待在房间,或一个人走路时,心境就跟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如今,我也习惯了一人床和朝夕混乱的工作状态,哪怕现在的我依旧会失眠,或趴在窗台眺望凌晨的深圳。
闪光的车流依旧在缓慢蠕动,只不过当我看着计程车里微醺的恋人和挣房产钱的年轻人时,脑海里却开始谋划一个个与黑夜、陌生人有关的故事。
你们会在这里偶遇、恋爱、争吵、背道而驰、彼此怀念……这座城市的灯实在太亮了,每每至此,我总会无端被感动。
我想,有一天如果我能写出一本书——
我会把它拿给面包店的女孩、拿给美容院的小姑娘、拿给很多在偌大城市像我一样,生活成荒岛却又自得其乐的人。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深圳,住在石厦北的小房子里。
卧室背靠滨河路,夜晚能看见车灯汇成了几条晶亮的河,四周大厦星光熠熠。
入睡时伴随着车流声,整座城市就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我躺在机器上,听见时间从地心处发出轰鸣。
刚搬来的时候我经常失眠,凌晨趴在窗边数过往的车辆,有意无意地适应一个人的生活。由于家里没装wifi,我决定把笔记本带到小区楼下的面包店,点杯咖啡坐一个晚上。
那时候总想写点东西,却囿于不知自己可以安顿在哪。以至于写作事小,我把大部分时间搁置出发呆或观察陌生人:店里有几个女孩在忙活,看起来年纪和我相仿。那段时间我变着法儿地把店里的面包都尝过一遍,然后固定只买几样。
“你要的紫菜培根卷已经卖光咯。”某天晚上我走进面包店,一个女孩站在柜台后冲我喊,另一个女孩在笑。她们都穿着店里的工作服,那是一件蓝色细条纹的裙子。见她们清清爽爽地和我打招呼,我只好傻笑,因为我不习惯陌生人的热情。
之前我和她们的交流仅限于结账,但慢慢我被她们的活力感染,挑面包的时候也有了更多的交流:阴天了,她们会问我有没有带伞;晚餐只买一片面包,她们会劝我要注意营养;到后来她们出去旅游会带给我当地的特产……
我一直对这种恰到好处的关心很感激——没有互相加微信,甚至没有问彼此的名字,保持最适合的距离,这种默契并不多见。
后来我在杂志社找到一份实习工作,每天早上冲进面包店买早餐,然后一路小跑到地铁站。渐渐习惯了早高峰的人群,为了避免挤压冲撞,我会把早餐袋子捂在怀里。当闻到甜甜圈和豆浆的味道,我知道自己已经开始习惯上班族朝九晚五的生活。
大概就像我刚刚说的那样,我不习惯他人的热情,甚至独来独往,从不害怕孤独。但偶尔工作有瓶颈、或者失恋时情绪低落,或者受够了自己消沉憔悴的面容后,我也会选择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到小区附近的美容院。
为我敷面膜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她照例询问了我的日常护肤、作息时间和饮食,我回答得尽可能简短。尽管如此,她还是不依不饶地问我的年龄。
“你应该比我小吧?”我无奈地反问。
“我95年的,但已经工作好几年。”她回答,然后有点忸怩不安地告诉我,年前她的家人安排她在老家相亲,但她不是很满意对方没有工作的现状,决定再等等看。绕了很大一个弯,我才了解她不过是想找人倾诉。
“我喜歡这份工作,也很喜欢化妆、穿高跟鞋。我不想回老家,你知道吗?在城市的好处就是无论你打扮得怎么样,都不会有很多人注意你。”我闭着眼睛听她絮叨,偶尔应答一两句。她谈起深圳可怕的房价、工作的辛苦,也描摹一番对恋人的要求,末了总结一句:“我觉得自己可以养活自己挺好的。”
的确是这样呀——听到这里我终于忍不住笑起来,任凭脸上的面膜皱成一团。
护肤结束后我才看清楚这个年轻的美容师的面容,她化着浓妆,装饰过的睫毛像两面小扇子,说话时忽上忽下,全身只有眼神还留有一点稚气。可是我很喜欢她,当我没办法和别人掏心掏肺地说话时,倾听对方会让我暂时忘了自己正在经历的事儿。
毕竟,放空也是一种自我宽慰。人就是这样,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为经营关系网焦头烂额。但比起那些深刻的情感,还是与陌生人浅谈更让我着迷。
记得有一天下班,同事送给我一枝棉花,那是拍摄时用的道具,我想用它来装点客厅的书架应该很适合,就拿回了家。
从地铁口出来时,一个声音在我身后响起:“这是真的棉花吗?”
回头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是噢,这是假的道具。”
“我小时候在家乡摘过棉花,看见就很怀念。我的家乡是东北。”
于是我跟他并肩走。一开始不知如何搭话,是他主动和我描述东北的棉花多么洁白和柔软,以及东北大米的香醇。他有很纯正的北方口音,但说话的语速和走路的姿势都很儒雅,像一位大学教授,但他的职业其实是医生。
“我早年来到深圳的时候,觉得太辛苦了。不是工作辛苦,是我觉得深圳没有好吃的东西。”
“真的吗?可能我是广东人,习惯了。”
“你一定要去东北吃那里的菜……”他又沉浸在回忆里,似乎不好意思说很多,就问起我的职业,聊起他做记者的朋友。我记得那天刚下过雨,路过的叶子和花草都显得晶亮。我跟他同路走到小区门口时,他说他的家就在隔壁花园。
你瞧,与陌生人交谈多奇妙,其实我们起初并非抱着打开情绪的心态与你直视,到最后,那种浅淡感竟像熟知了好几十年的老友一般。
只可惜,后来再没见过他。
但这种距离感真是很微妙,以至于它总让我产生幻觉,那种置身荒岛依旧被爱团团包围的感觉,仿佛能让我置身荒岛,爱上荒岛。
作家森茉莉说:“人生中会有人际关系这种麻烦事儿,但独自待在房间,或一个人走路时,心境就跟刚出生的婴儿一样。”
如今,我也习惯了一人床和朝夕混乱的工作状态,哪怕现在的我依旧会失眠,或趴在窗台眺望凌晨的深圳。
闪光的车流依旧在缓慢蠕动,只不过当我看着计程车里微醺的恋人和挣房产钱的年轻人时,脑海里却开始谋划一个个与黑夜、陌生人有关的故事。
你们会在这里偶遇、恋爱、争吵、背道而驰、彼此怀念……这座城市的灯实在太亮了,每每至此,我总会无端被感动。
我想,有一天如果我能写出一本书——
我会把它拿给面包店的女孩、拿给美容院的小姑娘、拿给很多在偌大城市像我一样,生活成荒岛却又自得其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