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教育理想,人人似乎谙熟于心,但要作一个明确的界定 ,似乎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教育者主体关于教育实践结果的预制,是人们所期望的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或境界。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等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异质性,而是同质性或者说是层次性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想并不因为有了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位置。
作为一个区县级的教育局及其下属学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势以及社会、家长的不同需求的压力,如何在实践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呢?笔者试以两所学校的“坚守”为例予以剖析。
绍兴市越城区城南的树人小学南校区由凤和完小、九新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城西的热诚小学南校区由鉴东完小、鲁东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这是十分靓丽的两所学校,绿色之路相连,弦歌之声相闻。按照“名校联盟、强强联手”办学模式,它们同为鲁迅小学教育集团联盟学校。实施的是同一套“文化引领、优势互补,倾情合作、异步提升”的运行机制,在提升“学在越城”教育品质,全面推进越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总结这两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坚守教育理想”。
一、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坚守
教育所需要坚守的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大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坚守“区域层面优质均衡和学校层面多元特色”的教育理想,这是新时期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也是我区推进教育改革的工作主题。
树人小学南校区作为一所城郊学校,撤并易地新建四年来,尽管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先后派出4任校长、16位优秀教师,但这支联盟团队,没有机械地照搬鲁小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刻意地追求鲁小的立人文化,而是始终秉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第六轮“生活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发展”课题研究为载体,与时俱进地实施了“博爱行知、立德树人”的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奏响了“博爱的赞歌”。在管理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为榜样,突出尊重和欣赏,发挥了每个人的潜能;在课程文化培育中,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依据,突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和衷共济”的理念为指导,突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让阅读成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学生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方法为导向,30多个社团活动风生水起,突出地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各方面能力。这就是坚守,教育人持有自己教育理念的坚守!有了这样的坚守,才有树人小学南校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某些学校,乃至一些地区在整个义务教育改革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一些颠来倒去、起起伏伏的情况?这很可能与这些学校或地区缺乏教育中的某种意义上的坚守有关。不是吗?一些学校或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总喜欢变来变去。今天说“素质教育”,就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价响;明天讲“教育创新”,又把“创新教育”鼓捣得风卷雷鸣。然而,殊不知,“素质教育”也好,“创新教育”也好,其中总有些不变的东西,这不变的东西,就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也就是需要我们长期坚守的教育的基点或底线。教育外在的载体和形式可以变,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教育,也是教育铁的“定律”。正如浙江省教育厅老厅长邵宗杰所言:“教育是一项舒缓而优雅的活动,不怕慢,就怕弯,最怕翻。”
树人小学南校区所坚守的,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坚守住了这一切,也就坚守住了教育本身! 因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存在于教育人的坚守、再坚守之中!
二、教育的坚守需要“博爱行知、诗香词韵”的情怀
当今社会世风浮躁,人心日趋功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持有教育的那份坚守,并认真地践履和始终如一地实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秉持一定的“坚守”的理念,更需要教育人持有的那份“诗香词韵”的情怀。这在对热诚小学南校区年度办学业绩的评估中感受特别深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金色的秋天,坐落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故乡的热诚小学南校区内,诗声琅琅,词韵袅袅。每天下午一上课,全校所有班级就利用课前15分钟时间,进行陆游诗经典诗词教学活动。许多学生家长高兴地说:“通过学习诗词,不仅提高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绩,而且还对绍兴的名人说得头头是道。”
热诚小学南校区是一所新建城郊学校,地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故里。崭新的校舍、一流的设施仅仅是办学的场地,由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派遣的莫岚校长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只是靠外部扶持,只有硬件装备,特色发展的目标是不可能达成的,优质均衡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应当发挥学校的优势,从课程和教师着手,培育“诗香词韵、和合能谐”主题文化。为此,一方面,学校紧扣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将“名人文化”,特别是陆游的诗词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开发校本教材《诗话陆游》。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为内容,从“陆游生平”“陆游与绍兴”“陆游故事”“陆游诗词诵读”四个方面展开,而其中的诗词篇又分为爱国篇、咏物篇、示儿篇和风俗篇,重点突出爱国、爱家、遵守孝道等德育内容,同时通过“操练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每日晨诵、午读、暮醒的“三诵”文化诗餐,让学生徜徉在经典诵读的文化世界里,感受诗意生活之美,采撷经典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学校又根据青年教师比例高的特点,积极培育教师文化。以打造“诗意课堂”为载体,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创设情境引题、设置冲突破题、交流讨论解题的教学流程;以组建“诵诗小队”为抓手,邀请专家开展经典诗词的知识培训,从古体诗歌到现代诗歌,从诗歌韵律知识到诗歌创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让教师们感受到,诵诗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教学任务,而是教师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分享。 教育的坚守之所以需要“博爱行知、诗香词韵”的情怀,是因为教育不仅是一项充满爱和智慧的事业,教育还是一首“为成长吟诵的诗”。有了这种情怀,校长们就会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科学地提炼学校精神,积极地构建主题文化,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有了这种情怀,教育的改革就能更好地保持其既定的方向,保持其应有的“本真”和“本质”,整个教育事业也就能更好地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三、教育坚守的至高境界为“立德树人、和合能谐”
教育在实践中的坚守有三个层次:“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 把“立德树人、和合能谐”作为一所学校或一个校长的教育理想,显然是在润泽生命,这也是坚守教育理想的至高境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它应该主要表现为如下层面:一是教育者的个人修身,是否能依照教人育人的要求在规范自己,是否注重言行与举止的得体与适当,也就是常言所说的“为人师表”;二是教育者的教育实践,也就是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堂课、每一次批改作业等等,是否按照知识和教育的规则在做,这一点,要坚持做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三是教育的艺术和方式,是否让学生们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喜欢你,甚至是热爱你,让师生关系和谐而美好;四是对教育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对教育者努力地在理性反思下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这既是教育者自身的一种职业追求,更是现实教育理想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坚守,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执著和保持安稳的情愫与行为。它的确不贪图喧嚣,不讲究轰轰烈烈,更不追逐什么“时尚”和“花样翻新”。然而,它并不是没有追求,相反的,它所具有的是一种至高的——高尚、高远的追求,也即对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的追求,是对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追求!
我们从两所学校的办学业绩评估中,可以深深地领悟到这一点。城郊学校所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农家子弟和民工子弟,他们虽距城市有一段距离,但他们一样渴望接受如同城里孩子那样的优质教育,一样需要得到如同城里的孩子那样的优质发展。他们要在课堂上得到发展,需要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予以保障;同时,他们更需要全面“成人”——“成为一个真正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树人小学南校区的教育理想是“立德树人”,既表达了故乡后人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也蕴涵着陶行知“博爱”的教育价值基源,充满了对学生“十年樹木,百年树人”的期待。热诚小学南校区的教育理想是“和合能谐”,是把“差异发展”当做学校文化的“魂”。差异性是“和合文化”建构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合”。差异发展,就是正视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成就最好的自己。以此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两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不仅都想到了,而且都实实在在做到了,并且每一样、每一项都做得那么到位,那么精致,那么扎实而又科学。树人小学南校区和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六一记”联谊活动,通过语文课本剧、英语故事会、体育竞技场、实践小舞台等形式,给学生留下与众不同的记忆,展示了“小人国”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热诚小学南校区的“名士会”活动,既有名优教师的课堂研讨,也有特长学生的诗诵比赛,又有《亲近鲁迅》和《走进陆游》的开发交流,可谓“名人荟萃”。在他们的心目中,所装着的就是对教育所具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也即对乡下孩子要有与城里孩子一样得到优质发展的教育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的追求。有了这种追求,也才有了他们在实践中对教育理想而真实的坚守,有了属于他们的那份教育的清醒与自觉。
理想是教育的生命。理想是自由的,可以是幻想,也可以是梦想,但当理想转化为我们的使命后,就成为一个确定的行动,它不可动摇,不能放弃。一个心中存有理想的人必然也是不满足于现实,力求超越现实的人。让教育理想在坚守中践行,教育才可能走向未来。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312000 )
作为一个区县级的教育局及其下属学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势以及社会、家长的不同需求的压力,如何在实践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呢?笔者试以两所学校的“坚守”为例予以剖析。
绍兴市越城区城南的树人小学南校区由凤和完小、九新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城西的热诚小学南校区由鉴东完小、鲁东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这是十分靓丽的两所学校,绿色之路相连,弦歌之声相闻。按照“名校联盟、强强联手”办学模式,它们同为鲁迅小学教育集团联盟学校。实施的是同一套“文化引领、优势互补,倾情合作、异步提升”的运行机制,在提升“学在越城”教育品质,全面推进越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总结这两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坚守教育理想”。
一、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坚守
教育所需要坚守的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大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坚守“区域层面优质均衡和学校层面多元特色”的教育理想,这是新时期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也是我区推进教育改革的工作主题。
树人小学南校区作为一所城郊学校,撤并易地新建四年来,尽管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先后派出4任校长、16位优秀教师,但这支联盟团队,没有机械地照搬鲁小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刻意地追求鲁小的立人文化,而是始终秉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第六轮“生活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发展”课题研究为载体,与时俱进地实施了“博爱行知、立德树人”的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奏响了“博爱的赞歌”。在管理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为榜样,突出尊重和欣赏,发挥了每个人的潜能;在课程文化培育中,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依据,突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和衷共济”的理念为指导,突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让阅读成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学生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方法为导向,30多个社团活动风生水起,突出地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各方面能力。这就是坚守,教育人持有自己教育理念的坚守!有了这样的坚守,才有树人小学南校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某些学校,乃至一些地区在整个义务教育改革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一些颠来倒去、起起伏伏的情况?这很可能与这些学校或地区缺乏教育中的某种意义上的坚守有关。不是吗?一些学校或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总喜欢变来变去。今天说“素质教育”,就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价响;明天讲“教育创新”,又把“创新教育”鼓捣得风卷雷鸣。然而,殊不知,“素质教育”也好,“创新教育”也好,其中总有些不变的东西,这不变的东西,就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也就是需要我们长期坚守的教育的基点或底线。教育外在的载体和形式可以变,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教育,也是教育铁的“定律”。正如浙江省教育厅老厅长邵宗杰所言:“教育是一项舒缓而优雅的活动,不怕慢,就怕弯,最怕翻。”
树人小学南校区所坚守的,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坚守住了这一切,也就坚守住了教育本身! 因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存在于教育人的坚守、再坚守之中!
二、教育的坚守需要“博爱行知、诗香词韵”的情怀
当今社会世风浮躁,人心日趋功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持有教育的那份坚守,并认真地践履和始终如一地实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秉持一定的“坚守”的理念,更需要教育人持有的那份“诗香词韵”的情怀。这在对热诚小学南校区年度办学业绩的评估中感受特别深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金色的秋天,坐落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故乡的热诚小学南校区内,诗声琅琅,词韵袅袅。每天下午一上课,全校所有班级就利用课前15分钟时间,进行陆游诗经典诗词教学活动。许多学生家长高兴地说:“通过学习诗词,不仅提高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绩,而且还对绍兴的名人说得头头是道。”
热诚小学南校区是一所新建城郊学校,地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故里。崭新的校舍、一流的设施仅仅是办学的场地,由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派遣的莫岚校长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只是靠外部扶持,只有硬件装备,特色发展的目标是不可能达成的,优质均衡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应当发挥学校的优势,从课程和教师着手,培育“诗香词韵、和合能谐”主题文化。为此,一方面,学校紧扣地域特点和文化传承,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将“名人文化”,特别是陆游的诗词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开发校本教材《诗话陆游》。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为内容,从“陆游生平”“陆游与绍兴”“陆游故事”“陆游诗词诵读”四个方面展开,而其中的诗词篇又分为爱国篇、咏物篇、示儿篇和风俗篇,重点突出爱国、爱家、遵守孝道等德育内容,同时通过“操练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每日晨诵、午读、暮醒的“三诵”文化诗餐,让学生徜徉在经典诵读的文化世界里,感受诗意生活之美,采撷经典文化之美。另一方面,学校又根据青年教师比例高的特点,积极培育教师文化。以打造“诗意课堂”为载体,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创设情境引题、设置冲突破题、交流讨论解题的教学流程;以组建“诵诗小队”为抓手,邀请专家开展经典诗词的知识培训,从古体诗歌到现代诗歌,从诗歌韵律知识到诗歌创作技巧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让教师们感受到,诵诗不应该是一种单纯的教学任务,而是教师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分享。 教育的坚守之所以需要“博爱行知、诗香词韵”的情怀,是因为教育不仅是一项充满爱和智慧的事业,教育还是一首“为成长吟诵的诗”。有了这种情怀,校长们就会自觉地学习教育理论,科学地提炼学校精神,积极地构建主题文化,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有了这种情怀,教育的改革就能更好地保持其既定的方向,保持其应有的“本真”和“本质”,整个教育事业也就能更好地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三、教育坚守的至高境界为“立德树人、和合能谐”
教育在实践中的坚守有三个层次:“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 把“立德树人、和合能谐”作为一所学校或一个校长的教育理想,显然是在润泽生命,这也是坚守教育理想的至高境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它应该主要表现为如下层面:一是教育者的个人修身,是否能依照教人育人的要求在规范自己,是否注重言行与举止的得体与适当,也就是常言所说的“为人师表”;二是教育者的教育实践,也就是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堂课、每一次批改作业等等,是否按照知识和教育的规则在做,这一点,要坚持做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三是教育的艺术和方式,是否让学生们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喜欢你,甚至是热爱你,让师生关系和谐而美好;四是对教育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对教育者努力地在理性反思下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这既是教育者自身的一种职业追求,更是现实教育理想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坚守,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执著和保持安稳的情愫与行为。它的确不贪图喧嚣,不讲究轰轰烈烈,更不追逐什么“时尚”和“花样翻新”。然而,它并不是没有追求,相反的,它所具有的是一种至高的——高尚、高远的追求,也即对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的追求,是对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追求!
我们从两所学校的办学业绩评估中,可以深深地领悟到这一点。城郊学校所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农家子弟和民工子弟,他们虽距城市有一段距离,但他们一样渴望接受如同城里孩子那样的优质教育,一样需要得到如同城里的孩子那样的优质发展。他们要在课堂上得到发展,需要过硬的课堂教学质量予以保障;同时,他们更需要全面“成人”——“成为一个真正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树人小学南校区的教育理想是“立德树人”,既表达了故乡后人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也蕴涵着陶行知“博爱”的教育价值基源,充满了对学生“十年樹木,百年树人”的期待。热诚小学南校区的教育理想是“和合能谐”,是把“差异发展”当做学校文化的“魂”。差异性是“和合文化”建构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合”。差异发展,就是正视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成就最好的自己。以此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两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不仅都想到了,而且都实实在在做到了,并且每一样、每一项都做得那么到位,那么精致,那么扎实而又科学。树人小学南校区和鲁迅小学教育集团的“六一记”联谊活动,通过语文课本剧、英语故事会、体育竞技场、实践小舞台等形式,给学生留下与众不同的记忆,展示了“小人国”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热诚小学南校区的“名士会”活动,既有名优教师的课堂研讨,也有特长学生的诗诵比赛,又有《亲近鲁迅》和《走进陆游》的开发交流,可谓“名人荟萃”。在他们的心目中,所装着的就是对教育所具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也即对乡下孩子要有与城里孩子一样得到优质发展的教育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的追求。有了这种追求,也才有了他们在实践中对教育理想而真实的坚守,有了属于他们的那份教育的清醒与自觉。
理想是教育的生命。理想是自由的,可以是幻想,也可以是梦想,但当理想转化为我们的使命后,就成为一个确定的行动,它不可动摇,不能放弃。一个心中存有理想的人必然也是不满足于现实,力求超越现实的人。让教育理想在坚守中践行,教育才可能走向未来。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31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