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来源 :草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70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学
  中国的地域特征,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形态。北方为大漠,东方和东南方是大海,西南方和西方是大山。长江和黄河横穿中部,横贯东部和西部。黄河这条母亲河,贯穿整个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国的文化传统。那就是黄土比较疏松,便于耕种,不太需要工具的革新就可以维护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从而形成“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形态。
  这种生产生活形态,便是具有中国气质的农耕文明形态。这种农耕文明形态,可以说就是乡土文明。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所从事的文化活动,总是囿于这种乡土文明,逃离不了乡土的蕃篱。从老庄哲学开始,到陶渊明,到谢灵运,到司空图、王维、孟浩然,直到20世纪后的沈从文、汪曾祺、刘绍棠,他们从理论上为乡土文明注入了动力。在实践中,在写作中,为乡土文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乡土文明中的乡土文学,这一条根脉一直源远流长。
  20世纪以来的100余年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20世纪之前的所有时代的总和。思想的交相碰撞带来了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物质的极大丰富。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的欲望却无止境。人之所以为人,是人能思考,人有文化。思考却始终没有结果,精神层面始终不能得到满足。传统的农耕文明被撕裂,新的工业文明形态正在生长。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人的精神世界总是极度矛盾的。现代人常常这样说,往前数三代,你的爷爷总是农民。从农村费尽力气走进城市里面的人们,总有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总有一个乡村的情节。乡村成为人们在城市里面徘徊时的精神寄托。乡愁成为一个时代里文学的母题。当前时代的作家,或多或少,总有关于乡村的描写,关于故土的叙述。
  杨素筠《原乡》
  原源同源,源,就是泉。可以想见,一滴一滴的水从地表冒出,汇成泉。泉眼汇成溪流,溪流汇成河流,河流汇成江水,江水流进大海。再大的江,总有其源。这就是“原”。所以原的本意就是原来,就是本源。原乡,就是乡的本来面目。
  在《原乡》里,乡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或者说,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乡土情结。杨素筠的乡土情节在哪里?
  通过梳理,大致可以发现杨素筠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城市回归乡村的历程。只不过,前面的乡村是自然的乡村,后面的乡村,是精神世界里的乡村。
  杨素筠的母亲姓张,在家里排行老四?杨素筠的三姨为照顾家人,终生未嫁。杨素筠的母亲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分配至阿坝高原工作。杨素筠在三姨的抚养下,生活在彭县“阿公的院子”。这个院子,是“典型的川西民居”:白墙青瓦平房,大院呈凹字形布局。有正房、耳房、厢房十几间。正面一间大堂屋,一边一间耳房,耳房左右转角,转角处两个大厨房。左右厨房将房屋转了两个直角,直角拐过去两边各自是三间厢房,将院子的三边围住。院子的正前方是一堵女儿墙。墙内种有楠木、银杏、芭蕉、橘子、柚子、核桃、柿子、板栗、牡丹、兰草和秋菊。庭院“诗一般整洁”。院子里有蜜蜂、鸡鸭鹅、猪牛羊,池塘里有鱼。这个院子,在杨素筠心里种下了美丽。杨素筠所做的“工作”,是将池塘里的鸭蛋鹅蛋找到,“风一样冲到阿婆面前,把蛋放在她手里。”可是,她时常把鸭蛋鹅蛋摔碎。阿公不但不骂她,还要劝她半天。院墙外种满了五六亩竹子,竹林边有两条小溪。这让笔者想起“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脉”的潇湘馆。
  这个院子,是典型的川西民居。这种民居,表现了典型的天府之国的文化。大的环境是成都平原,小的场面是院子。这种院子,总是把生活区和劳作区隔离开来。隔离的原因是隔离后能够形成相对静谧、安全的生活空间。隔离的前提是物产丰富。一个个的院落,是成都平原人们的生活空间。同时,你可以看见,农民不太需要与他者进行过多的交往,农民生活相对富足。这种文化形态,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典型的乡土文明的表现形式。这个院落,承载了杨素筠幼时的欢乐、亲情、童趣。
  这样的院落所体现的文化形态,逐渐在走向衰落。具体地说,这个院落,竹子生病干枯了,溪流里不再有游鱼了。“阿公和家里十几代人曾经精心耕种过的那些土地,也认不出我们了。”
  长到6岁,杨素筠被父母接到茂县土门读书。生活到9岁,这三年里没有见过父母一面。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里,对卖山货的土门的“场”有着深深的眷恋。同样也会遐想郑家嬢嬢与父亲之间有情人没成眷属的故事。9岁后,才知道父亲母亲是什么模样。读初中时,因为“蔬菜事件”转学。
  故乡,总承载着幼时的欢乐。工作后,杨素筠生活在马尔康。在她的作品里,呈现得更多的是马尔康周围的嘉绒藏族同胞们的生活习俗。作品中描写了嘉绒农耕,嘉绒的葬礼等多个方面。尤其对石旦真叔叔的小鸟作了较大篇幅的书写。这些都是现代田园生活。
  不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在渐行渐远,记忆中的故乡逐渐被现代文明所覆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多数日子,心灵没有了安身之处。故乡的山水田园,逐渐被淹没在工业文明的大潮中。在这样的时空里,杨素筠所描绘的故乡,让我们心灵再一次回归。传统的乡土文明,虽然没有物质的极大丰富,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喧嚷的商业活动,但是,它有自然的清新,情感的纯真。而这些,正是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的疼痛。
  或许,人最终的走向,是返璞归真,是去伪存真。人所追求的,依然是山水田园。在杨素筠的文章里,总能看见石旦真叔叔的小鸟,看见嘉绒藏族“二牛抬杠”的农耕场面。农历二月十五,在木尔溪村,袁旦·石高让家,喇嘛在土地上念诵《赛依拉姆经》。主人在土地上用面粉勾画出太阳、月亮、星星、粮架图案,亲戚们穿上整洁的服装,选择好背种人、撒种人、牵牛人、耕地人,完成类似宗教仪式般虔诚的耕地。这种极有秩序的耕地,当然只是嘉绒藏族生活中的一个部分。這种仪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大潮远去。可能的情况是,没有了仪式,也就没有了秩序,更缺少了神圣的感觉。人的世界或者可以分成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和信仰世界。信仰总体现在面对生老病死、生产生活的仪式中。没有了信仰世界,人便没有了基本的秩序,没有了基本底线。只剩下了物质的时候,人只不过是行尸走肉,跟其他动物没有根本区别,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可爱了。中间的状态是精神世界,作家们无疑是耕种在精神世界的牛,他们把人性的善良播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杨素筠对嘉绒藏族生产生活情景的再现,勾画的是嘉绒藏族的精神世界,甚至是信仰世界。这种描写,让读者回归到“原乡”,回归到人类精神层面的反思。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也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洗礼。
  除了描写嘉绒藏族同胞的生活,作者的描绘中,隐约可见其回归到烧土豆的情节,总能听到玉米生长的声音。杨素筠的梦,总在多孔的羌笛里。梦,或许是希望。在这个梦里,“你”在吹奏羌笛,旁边的土地里,一只只小土豆像小玉兔。“我”要用土豆和玉米喂猪仔。“我”要顺便开一间小客栈,客栈里要有温暖的火塘。“我们商量好一日三餐就粗茶淡饭”“我会把我的小说和散文在这里继续写下去。”
  不管对6岁前生活的书写,还是对工作后嘉绒藏族生活的描述,还是对未来梦境的展望,总能看见杨素筠内心深处对田园生活的眷顾,是为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带有浓浓的泥土气息。集中反映了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人们的心灵挣扎。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所淹没的时候,人们的内心深处,在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之后,人们更加需要抚摸自己的心灵。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更需要让精神世界得到营养,更需要让心灵回归到原乡。现实生活中,杨素筠把梦想变成现实,她在工作之余,耕种了土地,种了南瓜、茄子,种了大片向日葵。这种耕种,不仅仅是为满足衣食住行,更多的却是播种了一片可爱的精神世界。田园牧歌逐渐远离之后,乡土画面逐渐消逝之后,除了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还在现实世界里重新找回耕种的乐趣,让乡土情结扎根在现实生活中。
  她的辛勤劳作,算是对生她的母亲的故乡彭县“阿公的院子”、养她的父亲的故乡茂县土门的回报。工作、生活在马尔康,嘉绒藏族同胞的生活给予了她营养,她把对土地的眷念变成对嘉绒文化的探究,把一腔真诚回报给嘉绒同胞。
  杨素筠在书中不止一次地说:“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思想漫步之处。”这个故乡,不仅仅是作者过去生活的地方,更是作者现在耕耘的土地,也是作者心灵安放的地方。
  《原乡》是一部书写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文与风光的散文集。作为河南人民出版社精心策划的“绿水青山生态文学书系”系列之一,于2019年3月出版。本书作者通过“漫步在嘉绒四季”“故土嘉绒”“云水之间”“我听见记忆在生长”4个篇章,将对嘉绒大地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同胞的深爱,融入到笔尖流淌出的文字中。
其他文献
自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便宜坊烤鸭店在米市胡同开业以来,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在百年历史的长河中,便宜坊逐渐成为了焖炉烤鸭的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作为一家老字号,秉承深厚历史底蕴的便宜坊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传统烹饪技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创新,成功开发出了便宜坊创新型“蔬香酥”烤鸭,而说到这种烤鸭,就一定会提到香酥烤鸭的专利发明人、便宜坊集团副总经理、全国十大名厨之一的孙立新先生。  说
期刊
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反观当下文坛,特别是诗歌圈,可谓乱象丛生、乌烟瘴气,简单归纳一下,最少有三乱:一是出版乱,即便当下诗歌和诗人处境尴
期刊
《餐饮世界》杂志企业家俱乐部系列活动之中国餐饮业财富峰会在京召开  2013年1月12日上午,29家国内顶级餐饮企业的领军人物们齐聚超白金七星酒店——北京行宫国际酒店顶层天光宴会厅,参加《餐饮世界》企业家俱乐部系列活动之中国餐饮业财富峰会。中国餐饮业财富峰会是由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和中铁建工集团华升地产共同主办,餐饮世界杂志社和北京诺德置业有限公司承办的高端餐饮行业管理层峰会,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企业家
期刊
湘鄂情是一个非常强调效率和执行力的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湘鄂情对每一个阶段的经营和管理都会进行有效梳理和总结。通过建立各项管理体系,湘鄂情成为了一个靠制度管理、靠制度凝聚员工创造财富的企业。因此,湘鄂情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竞争力。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再加上良好的机遇,这一切促成了湘鄂情成为第一家登陆A股市场的民营餐饮企业。  上市以后的湘鄂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开启了新一轮的
期刊
上午10点左右,利群附近的集市上便会出现一位头发花白、穿着朴素的老人。这位老人便是利群烤鸭店的创办人张立群,从1992年创办利群到现在,虽然已经很少自己去烤鸭子,但是买菜张老还是亲力亲为。如今,由于拆迁,在利群附近买菜已经变得不再便利,即使要走很远,张老还是半分都不会懈怠。  在正义路附近的北翔凤胡同里,在一片要被拆迁的四合院中间有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外面没有广告牌也没有华丽醒目的装饰,只有利群
期刊
网络营销的方法和案例非常多,在当下较为浮躁的中国互联网环境下,一个好的创意是网络营销活动中最主要的灵魂。  2012年8月25日,山西乔东家酒店经七路店盛装开业。笔者作为一个互联网发展观察及爱好者,有幸见证了一起成功的餐饮微博营销案例。这场由专业机构策划的开业微博活动,可谓成功地吹皱了郑州微博圈的一池春水。下面笔者就以“山西乔东家酒店”微博的事件营销为例,来分析一下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微博营销的过程
期刊
餐饮行业最大的特点是信息流和物流非常庞大,如此海量的信息只靠人力、经验是无法进行管理的,所以良好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生存的依据,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管理模式求生存  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企业是否具备完善、系统的管理模式,并不是有管理方式就有管理模式;二是管理模式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是否能够随着行业的变化而变化。  连锁企业最大的发展瓶颈是管理变形,也就是通常所
期刊
厨房节省下来的面积都变成了营业面积,可以有效增加门店的营收与获利,让每一家店能更快地收回投资成本,更快地实现盈利。  虽然2013年国内餐饮业的发展目前还不被各界看好,但是越是在困难的环境,越是各企业练内功、打基础、拼实力的最佳时机。目前两岸咖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源节流、优化管理工作。  首先,两岸去年在杭州下沙购买了22亩厂房,作为两岸咖啡中央工厂基地,总建筑面积有10000多平方米,主要是将原
期刊
宋代词人在《行香子·茉莉花》当中写到:“茉莉轻盈雅淡,初出香闺。香风轻度,翠叶柔枝。与王郎摘,美人戴,总相宜。”如此灵动的形容,令人如痴如醉。而在北京东二环外的工人体育场东门,就有一家新派中国菜为风格的餐厅,名曰:茉莉。  茉莉餐厅,在餐饮界可谓颇有名气,凭借优雅的环境以及扬北派之长、收南派之精的新中国菜之风格,在京城独树一帜。而清真派烤鸭的推出,更是餐厅的画龙点睛之笔。  茉莉餐厅的烤鸭之所以受
期刊
中关村国际美食节是由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海淀饮服行业协会承办的一项年度美食盛事,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成为京城乃至全国范围内颇具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精品盛会。绚丽多彩的美食节既是一个地区餐饮产业繁荣盛景的集中体現,也是优秀餐饮企业展示风姿,分享经验的交流平台,更是美食爱好者欢聚一堂、畅享佳肴的美好时刻。在2013第十一届中关村国际美食节开幕前夕,我刊记者专程采访了此项盛事的主要发起者和策划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