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中的不一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教学“认识小数”一课,在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同一道“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小数”的习题。同样的习题,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尤其是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果教师在各课中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好、创造出更多和更好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数轴 数感 数形结合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19
  缘起:
  有幸受邀听了两位教师上的同课异构课“认识小数”,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7~88页的内容。两位教师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同一道“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小数”的习题,即教材第88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
  如下:
  课堂上,同样的习题,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两位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深度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面,尤其是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A教师的教学案例:
  师(完整出示教材上的习题):你会填吗?
  生:会。(生尝试练习后,交流汇报)
  师:你为什么填0.6?
  生1:因为0到1之间平均分成10格,我数出有6格,所以就是0.6。
  师:你为什么填1.8?
  生2:因为我数出有18格,所以就是1.8。
  生3:我在数字1的后面数了有8格,所以是1.8。
  师:好,大家说得不错。
  ……
  B教师的教学案例:
  师:这个带有箭头的直线上有些数字,这是一条数轴,上面的0、1、2、3是什么数?
  生:整数。
  师:在0与1、1与2之间藏有怎样的数呢?
  生1:分数。
  生2:小数。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在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藏着一些小数,你能找到吗?
  生3:把每一段平均分成10份,就能找到小数。(师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每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段平均分成10份)
  (第二次出示数轴)
  师:你能说出每一小格表示的小数是几吗?
  生4:0.1。
  师:为什么用0.1表示呢?
  生4:从0到1这一段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十分之一,所以用0.1表示。
  师:零点几的小数藏在哪儿呢?
  生5:在0~1之间。
  师:在1~2之间的小数有什么特点?
  生6:都是一点几。
  师:二点几的小数在哪儿呢?
  生7:在2~3之间。
  (第三次出示数轴)
  师:你会填吗?请在作业纸上完成。(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师:2.9,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8:在数字2的后面数了有9小格,就是2.9。
  生9:我是接着2.4的后面数到2.9的。
  生10:数字3倒过来数,少一格就是2.9。
  师:大家说得真棒!想了这么多的方法。如果把数轴延长,猜一猜,后面还会有哪些小数呢?
  生11:会有三点几的小数。
  生12:会有五点几、六点几、七点几……小数。
  生12:还会有十点几、二十点几的小数。
  ……
  评析:
  两位教师在新授后都借助数轴让学生填写小数,使学生发现整数之间竟然还藏有小数,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这时出示数轴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小数与整数建立联系,而且把小数与整数之间的数序也直观地呈现在数轴之上,这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看起来A教师的教学流程顺畅,思路清晰,但A教师是把教材上的题目原封不动地呈现给学生,照本宣科,显得比较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练习后仅仅满足于校正答案,A教师既没有深入挖掘习题的内涵,又没有引导学生沟通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更没有渗透小数大小的比较,导致学生写小数的方法单一。这样会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造成定式,既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不到发展,更让学生的数感没有得到培养。
  同样的习题,B教师的处理与A教师截然不同。B教师充分利用数轴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小数,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探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B教师别有用心地三次出示数轴:第一次出示数轴,让学生理解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第二次出示数轴,引导学生理解0.1的意义和小数的意义;第三次出示数轴,让学生按照对应点填写小数,渗透小数之间大小的比较。在这个过程,学生对数轴的观察层层递进,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并得到发散,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
  因此,在这道练习题的教学过程中,B教师做到了更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更深入、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更生动、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数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数,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灵活熟练地应用数。
  1.数轴让学生认识小数更直观
  数轴是联系数字和计数的最有效的图形之一,它以直观的形式、贴近学生的认知、揭示数的本质等优势,成为学生认识数和理解数的有效且必要的学习材料。在学生对整数有了丰富的认知后,小数的认识是对数域的一次扩展。学生发现数字1和数字2之间竟然还有其他的数,而且还有很多,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这时出现数轴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小数与整数建立联系,而且把小数与整数之间的数序也直观地呈现在数轴之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数轴让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有效
  在B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对数轴观察的活动层层递进,同时教师逐渐放大数轴,使学生发现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竟然还有许多个小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把0~1这一段平均分成10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当数到10个0.1时就是1,巧妙地渗透了十进制计数法,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数轴,发现一点几的小数在1~2这一段之间,2~3这段之间的小数都是二点几,以此类推,学生很容易在数轴上发现三点几、四点几,甚至十点几的小数。这个找小数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并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整数有无数个、小数也有无数个,而小数的排列更为紧密,这无疑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3.数轴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更形象
  数轴上的数字有其严格的顺序,其实质就是计数的顺序。学生在学习整数时有使用数轴的经验,可以引导他们借助数轴寻找小数,将小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准确地判断小数的大小关系,其中“大多少”“小多少”也能够被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也是数感建立的重要过程。如在数轴中,让学生找小数2.9在什么位置,有的学生说2.9在2到3之间;有的学生说在数字2后面数9格就是2.9;还有的学生说先找到数字3,再少1格就是2.9……这样就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2.9比2大,但比3小,从中体会到数轴右边的数始终大于左边的数,为后继学习小数的大小打下基础。
  4.数轴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数轴能将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对学生数感的建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B教师在教学中将小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任意两个点之间都存在无数个点,即任意两个数之间都存在无数个小数,这样就将抽象的数更直观形象化。因此,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数轴的价值,为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数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创造条件。
  数轴对促进学生建立数感的价值不容忽视。我想,一个数学教师在备课中如果心里惦记着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数感的培养,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好、创造出更多和更好的教学资源。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打磨课堂,在看似熟悉而又与众不同的细节上,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的数学理解,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养成,使课堂上数学的理趣更多一些。  [关键词]数学教学 连加 理趣 数学味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39  做菜讲究口味,京剧追求京味,舞蹈注重韵味,那么一节好的数学课则需要拥有浓浓的理趣,即让数学的本
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翟玉康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感受颇深。现将这节课的精彩教学片断整理出来,并作一点抛砖引玉式的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片断一:用直尺画圆  师:以前学过哪些图形?  生1:平行四边形。  生2:三角形。  生3:长方形。  师:你能用直尺画出几个漂亮的图形吗?我们比一比,看谁画的最漂亮!  (学生积极动手,有的画长方形,有的画正方形,有的画三角形……)  师(展示学生
[摘 要]运算定律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运算定律的教学质量,教师既应寻根源找对策,注重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多元表征理解运算定律,又要重视归纳应用与说理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法和算理。  [关键词]数学教学 运算定律 多元表征 乘法分配律 算理 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30  运算定律的作用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有一只蚂蚁住在A
关注数学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的具体措施。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就必须有扎实的数学阅读基本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手脑并用,理解阅读  读写结合、手
[摘 要]课堂中妥善处理好教学的“放”与“收”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开放性教学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享受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开放题 开放题教学 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 案例 剖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30  数学教学应体现开放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
学习数学的每一个阶段、经历数学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攻克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难关、完成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目标,就是登上数学王国的每一个美丽的顶峰。而其间经历的过程却是阴冷峻峭的。因为这样的过程,有人就会退避三舍,有人即使攀登却甚感枯燥无味,所以很多人从儿时起就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难道是他不知道顶峰的美吗?肯定知道。原因之一,是他没有真正体悟过那冷峻的美。原因之二,是他不知阴冷峻峭的过程其实也充满着生动。也
[摘 要]“预学后教”,是指学生在课前利用预学单预学,进行自主学习和亲身尝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新范式。实施“预学后教”教学策略,教师要理清“为什么要预学”“预学学什么”“预学怎么学”“预学改变了什么”四个方面的内涵及关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凸显“预学后教”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 预学 数学思维 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科学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张扬个性、激励创新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个性和创新总是相伴而行,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没有特色,学生个性
兴趣就像一把钥匙,学生的知识宝库、智慧之门都等待它去开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教学素材,采用设疑、猜谜、讲故事、表演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主探索,习得新知。下面,我以“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伊始,趣即生  学生对新课有一种神秘感、好奇感,课始的新课导入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够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激发求